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文高手看過來:《左傳》等

古文高手看過來:《左傳》等

幹嗎?

1、〈楚辭〉“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壹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壹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並成為繼《詩經》以後,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壹部詩歌總集。

2、〈左傳〉《左傳》後人將它配合《春秋》作為解經之書,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實質上是壹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說是左丘明,現在壹般人認為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者稱《左氏春秋》,是壹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現存第壹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為《春秋》,最大的編年體史書為《資治通鑒》,所以《左傳》只能說是最早的詳細的編年體史書)。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四年(前464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壹。西漢時稱之為《左氏春秋》,東漢以後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3、玉臺新詠

東周至南朝梁代的詩歌總集。歷來認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葉時所編。收詩769篇,計有五言詩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詩 1卷,***為10卷。除第 9卷中的《越人歌》相傳作於春秋戰國之間外,其餘都是自漢迄梁的作品

4、〈戰國策〉

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佚,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註,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註。吳原師道作《校註》,近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註》。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定名《戰國縱橫家書》,與本書內容相似。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壹部史學名著。它是壹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33卷,約12萬字。

5、〈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選定的。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館授徒,此書是為學生編的教材。除本書外,二吳還細著了《綱鑒易知錄》。

6、〈漱玉詞〉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壹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註》。

7、〈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他自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壹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順天舉人,授景山官學教習,出任上元縣教諭。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知縣。後遭人讒陷罷官,平復後任山東鄒平知縣。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兩次主持鄉試,推掖名士。他為官清廉如水,愛民如子,又勤勉好學,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孫洙與他的繼室夫人徐蘭英相互商榷,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編選這本書是有感於《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體裁不備,體例不壹,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適的、流傳不廢的家塾課本。他們的選詩標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誦,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唐詩三百首》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編輯完成,書的題目有的說脫胎於民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有的說取自“詩三百”,說法各不相同。 ⊙內容提要 《唐詩三百首》***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0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諸詩配有註釋和評點。 五言古詩簡稱五古,是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於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起源於戰國時期,甚至更早。現在公認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時期,鮑照致力於七古創作,將之衍變成壹種充滿活力的詩體。唐代七古顯示出大唐宏放的氣象,手法多樣,深沈開闊,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韓愈。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律詩的壹種。五律源於五言古體,風格峻整,音律雄渾,含蓄深厚,成為唐人應制、應試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詩歌題材。唐代五律名家數不勝數,以王昌齡、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長卿成就為大。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是近體詩的壹種,格律要求與五律相同。七律源於七言古體,在初唐時期漸成規模,至杜甫臻至爐火純青。有唐壹代,七律聖手有王維、杜甫、李商隱、杜牧、羅隱等,風華絕代,輝映古今。 五七言絕句簡稱五絕和七絕,都是古典詩體中絕句的壹種。五絕起源於漢,七絕起源於六朝,兩者都在齊梁時期成型,初唐階段成熟。唐代絕句氣象高遠,率真自然,達到了吟誦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維、王昌齡、韋應物、杜牧、劉禹錫等人。 ⊙作品影響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朝是中國詩歌的巔峰,巔峰時期的那個黃金時代令人神往。詩歌是當時文學的最高代表,成為中國傳統文學堅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靚麗的風景線。 唐詩與宋詞、元曲並稱,題材寬泛,眾體兼備,格調高雅,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奇跡。唐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歷朝歷代的文人視唐詩為圭臬,奉唐人為典範。公元7世紀,孫季良開始編纂唐詩選本,至辛亥革命前,壹千二百余年間,每二年即有壹本唐詩選本問世。眾多選本中以《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風行海內,老幼皆宜,雅俗***賞,成為屢印不止的最經典的選本之壹。《唐詩三百首》以成功務實的編法、簡易適中的篇幅、通俗大眾的觀點、入選的精美詩歌打動著讀者,成為兒童最成功的啟蒙教材、了解中國文化的模範讀本,對中國詩歌選編學、中國人的心理構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精彩篇章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王維《相思》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延伸閱讀 《千家詩》由南宋著名詞人劉克莊編輯的藍本增刪而成,從宋代至今,在民間流傳很廣,是非常有名的兒童啟蒙讀物。所選詩為唐宋兩代的作品,大多文采曉暢,易於吟誦。 《全唐詩》在康熙四十五(1707)年,由彭定求、沈三曾等編校而成,收詩4.8萬多首,作者2000余人,是自唐到清內容最豐富的唐詩總集。此後,由於敦煌文書的出土以及新的唐詩的發現,《全唐詩》得以更加完善,又增加了數千首唐詩。 《唐詩別裁集》於康熙五十六年(1718)問世,由江蘇蘇州人沈德潛編輯而成,這部書重點突出了沈德潛的文學思想,在清代的文士間影響較大。 全本***有三百又二十首詩,原由蘅塘退士選輯,分為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