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看到不少介紹孔子的文章中,都說到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創辦私學的人”,“孔子是打破‘學在官府’局面,開創‘私學’的第壹人”,“中國的第壹位私學教師”,對此說法筆者並不能茍同。筆者以為,孔孟推崇的柳下惠才是目前有文字記載的中國創辦私學第壹人。
孔子是我國春秋後期的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的集大成者,這是舉世公認的。筆者對於孔子是中國最早創辦私學的第壹人的說法,是從筆者最近發現壹批先祖柳下惠的有關文獻後產生懷疑的。筆者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將所發現的有關資料整理出來,供學術界參考。
柳下惠,魯國上大夫,曾為魯士師,姓展,名獲,字禽,又字季,食采於柳下,死後其妻私謚以“惠”,故曰柳下惠。柳下惠是我國春秋時期的壹位著名歷史人物,“至聖”孔子和“亞聖”孟子皆對柳下惠推崇備至。孔子稱贊柳下惠“孝恭慈仁,允德圖義,約貨去怨,輕財不匱”,是“言中倫、行中慮”的高尚“逸民”。”(《孔子家語·賢君》),孟子稱柳下惠是可為“百世之師”的“聖人”:“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孟子·盡心下》)孟子又將柳下惠與伯夷、伊尹、孔子並稱為四大聖人,而“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孟子·萬章下》)因此柳下惠被後人尊稱為“和聖”。
筆者最近在山東平陰、萊蕪等地的柳下惠後人保存的《展氏族譜》(光緒18年、民國5年)以及柳下惠後裔柳明瑞提供的資料發現,柳下惠生前曾創辦私學、教育弟子,著書立說,影響深遠。現在從民國王價藩、王亨豫所編的《泰山叢書》丁集所收的《和聖年譜紀事》和《展氏族譜·聖祖年譜》所載:“五十四歲,在魯教育門人。”“六十四歲,教育門人,日益眾。”“八十五歲,食邑柳下,廣植柳樹”、“九十歲,從遊者逾眾,擔簦負笈而來者,百余人。”
據《展氏族譜·世系》記載:柳下惠“葬於故趙村”。《展氏族譜·墓誌》:“瑕邱之東北有裏名故趙者,其地泉甘土肥,民淳俗美。和聖與門人嘗遊於此,語門人曰:‘吾歿當蔔葬於斯。’及卒,因請於文公而蔔葬焉。門人施仲良等築其墓,封高丈余,袤②九十尺,其制三階[詳見(兗州)府縣誌—原註]。”另曲阜“衍聖公府”存展氏《墓誌》與《展氏族譜》記載相同。春秋時魯國有瑕丘邑,秦置為縣,治今山東兗州市東北。西漢元封3年為瑕丘國,後改為縣。西晉廢,隋復置,移治今兗州城區。其境內之“故趙莊”,今名不詳。據《展氏族譜》所載故趙村方位分析,似為今兗州市西北之高廟村。據清[康熙]《滋陽縣誌》雲:“柳下惠墓:城西八裏進賢社。封高丈余,墓袤九十尺,其制三階,乃門人所築。燕人伐齊,路經此道,下令曰:‘有近柳下季壟百步樵采者,死不赦!’即此,墓上建‘柳先生廟’,從門人所稱也。廟制聳翠,俗呼‘高廟’。”後因以名村。
根據上面的記載可知,柳下惠曾與門人遊於故趙村,曾對他的門人說:“我死後就葬在這裏”。柳下惠死後,其親屬上報魯國國君文公同意後安葬故趙村,他的墓也由門人施仲良等人負責建造,“封高丈余,袤九十尺,其制三階”。
據記載,柳下惠辭去魯士師後“在魯教育門人”,似應在民間教育門人,特別是柳下惠85歲食邑柳下後,由於他的德高望重,從遊的越來越多,90歲那年,正式上門求學的就有上百人,這應完全是“私學”了,規模能達百余人,這在古代教育史已經是壹大盛舉了。這可能創下了90歲高齡仍在從事私學的歷史奇跡。據說柳下惠活到百歲後才去世,他的門生應該不計其數。筆者以為,柳下惠創辦私學在其晚年可能已經達到高峰,這肯定影響了比他晚壹二百年出生的孔子孟子,這在孔孟的著述中可以得到印證。
令人遺憾的是,柳下惠沒有給後人留下完整的著作,這不能不說是壹大遺憾。柳下惠生前難道沒有著書立說?這顯然不是,筆者最近發現了壹部由柳下惠8世孫展邁始修的《展氏族譜》對柳下惠15世孫展孚有如此記載: “家藏祖遺簡冊,遭秦苛政,追焚壹空,終日號泣”,讀之,作為後人的筆者仍惋惜不已,柳下惠的著作的失傳,也許與秦朝的“焚書坑儒”大有關系。
筆者還在《展氏族譜》上有壹幅“食邑柳下書堂圖”,也說明了柳下惠晚年曾經在柳下創辦過“柳下書堂”。
柳下惠德高望重,因此受到了歷代聖賢和君主的推崇。據《展氏族譜》《廟誌》記載:“周赧王三十年,秦人伐齊,道經聖墓,景仰情深,行諸夢寐不忘者竟宿,藹然如對春風,凜凜視若師保,及旦猶致其恍惚焉。於是愛慕之情彌深,保護之意愈切,令曰:‘有敢近柳下季壟而樵采者,死不赦!’即於墓上建祠圖夢像於其中,尊曰‘柳下先生’,自從門人之稱也。墓祠之建始此。”
漢明帝永平十四年淫雨月余,聖墓坍塌,瑕丘令史大年培補修葺,迨後又修廟,纂入誌。並載府縣誌。
晉大寧二年檀斌為兗州刺史,經過此處,見廟將傾圯,墓亦坍塌,修葺重新。自晉之後,歷唐貞觀,宋之景和,修葺代有其人。迨五代兵亂,,土寇蜂起,肆行踐踏,勢將平陷,展氏逃匿幾無人焉。幸有邑人王姓者目睹心傷,糾眾佑護,祠墓賴以保全。晉穆帝永和九年,三十三代祖應豐謂祖廟在墓上,當祀之時,情傷踐踏,且合族不能盡容,不若修於公所,祭則皆至,俾我族人,知尊卑有等,長幼有序,不忘祖功宗德之舊,鹹知敬長恤幼之誼。東城內有公產壹處,遂糾合族眾,量力出資,建修祠廟大殿後殿垣墻門庭,煥然可觀,自此祭享乃於是焉。
大明嘉靖六年敕奉皇上諭旨,古昔聖賢帝王陵寢祠墓,分謚號造冊,詳報咨部,毋違等因,道司蒙府官吏,照依咨案劄內事理,即便轉勒所屬府憲劉大人題達報部,奉敕撤毀淫祠,建和聖木主致備牲醴以薦馨香。
嘉靖六年府憲劉公蒞任之初,恭謁聖祠,因祠廟隘小,心嘗憾焉,適逢嘉靖七年,奉敕撤毀淫祠東橋北尼寺壹座,地勢宏敞,殿宇輝煌,劉公乘此撤其佛像逐其尼僧,廊廡改故,更為章賢書院,建和聖木主並漢丙吉等壹十三人,於春秋祭享,使後人主奉祀。有趙鏜《章賢書院碑記》載縣誌。
康皇出巡,路過柳下乘涼,題壹聯曰:“柳下乘涼受不盡得柳下惠之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