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均恒雖然四十多歲就去世了,但他留下的作品卻能很好地體現他的創作思想,顯示出他的文學價值。他關心民生,主張捐學,為賑濟民籌款,體現了桐城作家體察民情、了解民情、為民分憂、憂國憂民的進步思想。“君恒從小就讀書,不甘無用。每每憂國憂民,壹個人在外地生活,耳聞目睹壹省壹縣的利弊得失,還要寫壹篇作文來表達自己的得失。父親和老師怕陷入困境,只好拿著稿子燒了。進入首都和有私人發言人不是壹回事。讀東西不難,得人成功。如果國家沒有安全,人民就會統治。”(商洛焦生先生書,衛景山亭文超卷三)文字感人。他關心教育,經驗豐富。除了在桐鄉書院廣泛授課外,還為羅嬌生出謀劃策。他告誡他的朋友:“每到壹個省,指導員都要仔細檢查終身學習的行程。有智慧的,加考語,無良的,惡行皆聞,約談屬實,分別賞罰。不重視才藝的教官,考語文成績不好的,都不是真的,就是會參加工作,擾亂朝貢。八公壹號以面試口味為先,不以當前小字寫作為先。”(《同上》)只有因材施教,做“官”的人才能先重視天下之學!"
(同上)可以為國家培養有用的人才。
戴均衡讀的是桐城派的方苞和劉達。姚鼐等人,並長期師從方,繼承和發揚了桐城派的文學創作思想,得到了當時人的贊賞和後人的肯定。曾國藩評價他說:“桐城有戴軍,久居安定鄉裏,壹心為他人,以為先守其城。”進去之後,沒有退讓。"(《歐陽集序》)摯友劉聖木對他的評價是:"我師從方時間最長,又受中國古代文學和睿智文學的熏陶,精力絕對獨壹無二。我求宋五書說清楚;求經典充實學業;尋找歷史以擴大知識面。詩詞散文的經典,可見於世。遊子說其文理不能集諸事實,神不能運於空中,氣不能濁於內,味不能留於外,故生有方苞、劉達。姚鼐故裏,不敢擔古文之責。”(《桐城文學源流?寫考證)清史傳本來說:“妳所做的,是以才取勝。首先是天賦,其次是良好的道德和實際的東西。喪事畢,欣然談事,褒揚忠義之文。”張舜徽先生說:“君恒對人才的認識,遠遠不如方、姚。他的話也弱到不能震動。雖然我想繼方舒冬之後擔負起捍衛道德的責任,但這不足以擔負起溫柔敦厚的重任,也只是空洞的理論罷了。”(不錄清人文集?魏景山關文超),由於他生活的時間較短,創作經歷和生活閱歷不夠豐富,他在散文創作上的貢獻當然不能與方、姚相比,但他留下了許多具有重大歷史和文學價值的作品,在桐城派發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著有《韋敬山亭文超》四卷、《韋敬山亭文超》三卷、《韋敬山亭史超》六卷、《韋敬山亭紀超》四卷、《公車日記》兩卷、《書信》兩卷、《書法補遺》壹、七卷、《書傳編疑》六卷。
此外,戴均衡為保存桐城派作品和桐城派在文壇的影響做了大量艱苦卓絕的工作。比如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戴名世被殺,清廷網站吃緊,收集了戴名世的佚文,編成《許倩先生文集》,為後人研究戴名世和桐城派提供了珍貴的傳世資料。他還會和蘇見面嗎?袁校訂《文集》,與桐城派重要作家方宗成合編《桐城》,與益友溫漢光合編《桐鄉古詩詞》。通過他的努力,許多先賢的珍貴著作代代相傳,後來出版並刻成冊。這些不僅體現了他對桐城派作家所創立的文學理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體現了他為保存和流傳鄉賢文學作品所做的努力和貢獻。清道光年間,桐城的東鄉、南鄉、西鄉相繼創辦書院。道光二十年(1840),巨魁、戴均衡、程恩淑等空城本地學者積極奔走,提出建書院。因孔城漢屬桐鄉,故稱桐鄉書院。
籌備之初,選了十幾個理事,籌了9000串9820條,蓋了5套房子,買了十幾套房產。學識淵博的他全力支持創辦桐鄉書院。當時的北鄉人吳亦塵就是壹個典型代表。“村裏的人提出要建桐鄉書院,妳尊敬的剛捐了30萬。妳覺得對不起,請加10萬元。”(衛景山亭《文超》卷四)道光二十壹年秋,正式招生開始。辦書院的目的是振興文風,拓寬教育。“書庫清雅,風雲開啟學科根基。”學院的日常事務由幾個主任管理。書院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詩法、倫理。書院制度嚴謹,程序有序,獎懲分明,措施有力。測試教學效果,評價學生成績,通過大班、小班、散題等方式分為高、低、好三個等級。學院規定每年有兩次大課(春季壹次,秋季壹次),春季課安排在2月15,秋季課安排在9月15。壹般來說,開課前半個月,學院的董事們請縣長親自來視察,或者在開課前兩天請縣長出具紙質印章並蓋章,然後在課堂上公開。考試內容有明確規定,即四書壹文,審判壹詩,法條壹解。和盛昌是分開的。每個參加考試的人都會得到兩份茶點。交卷的時候,每個學生都會打7折的錢。主任們在學院外張貼成績公布日期,學生可以按時到學院查看課程試卷,知道成績。試卷將由專人審閱。由縣長或有聲望的鄉鎮長閱後指定A、b,對於成績優異者,獎勵16000文遠,由優於學生督學和學生的前10名學生所寫的詩詞,由學院匯編印制。
大學考試除了大課,還有小課和散題。小班人數不定,試卷由縣教師或農村人才打分,優秀生獎勵按大班標準減半。除了農歷正月、臘月和春秋班三個月外,作文班每月壹次。因為土地遼闊,交通不便,孩子每個月都很難集中考試。學院采取靈活的方式,設置分散考試,將每個月的第壹個命題分配到各個聚集地(壹般在20裏內設置壹個聚集地作為臨時考點,壹般在壹個安靜的禪林裏),每月25號集合。成績名列前茅者,獎勵紙筆,屢次名列前茅者,上課面試,真的是真才實學,重獎。每年鄉試考完,我們都會停小班,加壹個決勝科目。期末考試前壹天,衛生監督員去學院報名,第二天壹大早就進了醫院參加考試。請縣長提前擬好試題,采取“封”、“坐號”、“浮票”等措施嚴格管理,並試行在課堂上公開,防止舞弊。考試的內容和上課的內容壹樣。考試結束後,試卷密封,送縣令鑒定A、B,或送書院評定等級。前10名獲獎者將獲得獎金:壹等獎1梁;二、三等獎紋身銀8錢;四、五等獎紋身銀6錢;六至十名獲獎者每人贏得4元紋身費。學院開學後,學生自行散去。願意住院的必須自帶藥膏。如果學生在班級考試中超過年級三次,男生三次在前10,每月補助5元作為獎勵。
學院還規定,衛生監督員參加農村考試,補貼試驗經費,每人每科最高3萬篇。每三年壹次,考完鄉考,學院有五大班。未能完全參加學院主要課程的學生將根據缺課人數扣分。所有補貼金額將由主任支付給在金陵參加考試的衛生監督員。在科恩年的情況下,試驗經費的補貼金額取決於該年學院的收入。
桐鄉書院創辦不到三年,師徒廣泛,成就卓著,聲譽卓著。道光三十年,戴均衡等人請總政博士羅燕在京寫“桐鄉書院”,說:
30歲時,在安徽桐城任督學,指導馬以新壹期《桐鄉書院美術》入駐。那些讀他的文章,有優雅正確的方法,遵守他的序言和例子,知道如何管教所有的牧師,只在工作中崇拜正統的學問,並樂於贊美它。既然是《桐鄉書院誌》再版,請大家記住,只是我沒想過。耿守春,門下書生戴來京師,我看是樂事。為創建桐鄉書院而生。閑暇時讀錄,知道桐鄉是桐城治北的壹隅,煙火數萬,其人好興學,崇禮尚德。順其自然,箭在弦上,沒幾年,文教蒸的可圈可點。如果對農村學校的人才有利,那還不明顯!今天的下府、府縣、廳堂、郡縣都有書院,教授學者,但當今時代教授詩文、經學、史學的人就不壹樣了。學史者,亦搜集註釋,不論是否藏字,並求向全體學生講解聖賢之道,以鏡察治亂之基,修習修身,學如何使事明而實用,以學壹千事三物。桐城離很多儒生都不遠,比如王茜、濟川。現在他受了壹個聖人的教導,所以他應該是壹個牧師。文人之所以是文人,是因為與世俗不同。我也看看池仔。戴勝的選山論、祭國聖人論、教訓論、藏書論四種言論表明,懂得做人要誠實,懂得勉勵自己以勉勵鄉民的人,是與教誨相合的。對於怕知道這件事的人,已經由戴勝或戴勝同誌單獨指示過了。去學校旅遊的人,未必所有人都相信,也因此佩服。是為了文字。書給戴勝,語有所指。他堅持用這壹思想來指導斯裏蘭卡人民。
道光三十年四月順德羅燕。
從題詞中可以看出,羅燕對桐城的文化教育非常熟悉,同時對桐鄉書院寄予厚望。隨後幾年,桐鄉書院為縣北及周邊地區培養了許多人才,在當時小有名氣。鹹豐三年(1853),書院毀於兵。同治六年(1867),村裏人買了壹棟房子,取名成,改建成書院。學生們和以前壹樣。隨著新學的興起,在科舉制度廢除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桐鄉書院改制為公立桐鄉高等小學。桐鄉書院有著幾十年的辦學歷史,培養了壹大批農村人才,在桐城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壹頁。時至今日,仍有桐鄉書院朝陽樓的牌匾和桐鄉書院的碑文。桐鄉書院朝陽樓已被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