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以後,由於連年戰亂,仿制處於低潮,作品不如宋朝。但是民間專業的仿古作坊出現了,像杭州的蔣娘子、平江路(蘇州)的王記等民間作坊都是以仿制古代青銅器而頗有名氣的。
明代仿制不如宋代,民間作坊以江南為主。模仿者大多是根據宋代編者所編的考古圖臨摹的,也有部分漢代銅鏡和唐代海獸葡萄鏡臨摹的,比較粗糙。但明代宣德年間鑄造的仿古爐,又稱宣德爐,樣式繁多,十分精巧獨特,以嘉興張等人仿制的古銅爐而聞名。到了清朝,百花齊放,幾乎所有的古代文物都被抄襲。與此同時,出現了壹大批專業的古玩大師,如範壽軒、趙允中、王、、李粉堂、胡倩珍、潘、王海等。在濟南,胡麻子和胡世昌逐漸形成了四大流派,古董商稱之為北京派、蘇州派、濰坊派。
京派:出自清宮建設處(被稱為清宮藝人八怪之壹)的“歪嘴”,在辛亥革命時期離宮,以在清宮附近修復古器物為生,收了張文樸、龔茂林、張樹林、王德山等7名弟子,部分在抗戰時期任教。解放後,他們進入博物館,成為新中國第壹代文物修復者。
蘇州派:蘇州自明清以來就是古玩經營的基地。清末民國時期,著名的仿古青銅器如周美姑、劉俊卿、蔣生寶、羅啟月、金潤生等名揚海內外,是當今“南派”的代表人物。現在南京博物院和安徽省博物館是文物修復領域“南派”的源頭。
濰坊學派:主要形成於清代乾隆、嘉慶時期,清末民國時期頗具規模。
駐安:Xi安是仿的地區,器物銘文的仿始於安,以仿度量衡為主,有蘇壹年、蘇、顏章等著名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