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列舉了大量格言和案例,又針對社會形態的差別,厘清了古代官德和現代官德的概念,成為兼具理論性和實用性的叢書。
《史說官德》壹書是壹個格言警句“超市”,讀者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從中找到自己在某壹主題寫作上所需要引用的名言佳句;《大道官德》壹書則是壹個官德思想“超市”,囊括了儒道法各家的官德思想以及近當代的官德思想,讀者通過閱讀可以回答如下兩個問題:為官者應該做什麽樣的官?什麽樣的官是好官?《為官史鑒》壹書可讀性很強,書中所選擇的清官貪官案例,用故事的形式呈現,無論老少,都能讀得懂,讀出趣味來。《申論官德》壹書則最有貼近性,詳細介紹了中國***產黨革命年代和執政時期的官德理念,極具現實意義。
大量選用古籍,保證了材料的原汁原味。在叢書編輯過程中,編者采用了“雙重閱讀法”在正文中盡可能用白話文描述相關內容,而典籍中的原文則放在註釋裏,讀者可以在閱讀正文的過程中比照閱讀。如《大道官德》壹書中,正文為“朱熹認為君要有寬容的官德,臣也要有敬畏的官德。”註釋內容為:“為君須仁,為臣須敬”。(《朱子語類》卷十八)
全新的邏輯體系和充分考慮讀者的編輯方法,使這套叢書在文獻搜集方面獨具特色。這套叢書,尤其是以典籍引用見長的《史說官德》壹書基本囊括了時下文獻索引中最為完整的官德論述。 書中將“貪官”分為三類:貪瀆、權奸、酷吏。研究者認為,貪官的特點是物欲橫流、魚肉百姓、兇殘暴虐,表現形式為貪、腐、惡。如果僅僅用貪財來概括貪官的類型有失偏頗,故將這壹概念更為細化。事實上,在眾多治史者的著作中,關於貪官、權奸、酷吏等記載已有不少,但是明確的分類卻十分少見。
對此,叢書的前言中做了更為具體的說明:好官、壞官,衡量標準不過良心二字。憑著良心為官,好官也;昧著良心為官,壞官也。這個標準也是叢書在歷史長河中選擇清官貪官經典案例的主要依據。
《為官史鑒》沒有選擇“昏”、“庸”之官,這不是疏漏。好官壞官是對為官者品行的壹種價值判斷。這種評判以良心為依托,以德行操守為準繩。為官平庸昏聵、碌碌無為者大有人在。平庸與人的資質相關,未見得是德行欠缺所致。好的吏制無疑會將英才選拔出來,這意味著為官者應當是清正廉明的。然而,即便如此,也並不能保證所選官吏個個是精英,資質平庸者仍為數不少。從人口基數上說,資質平平者居多,那麽平庸者占官員多數也就不奇怪了。 《申論官德》壹書首次全面對現代官德的內涵做了探討與分析。並回答了兩個讀者最為關切的問題:
中國***產黨是否可以談論官德?研究者認為:在革命戰爭年代,老壹輩革命家們常說:“想做官,對於革命的***產黨人來說,意味著沒有徹底革命的理想”。在特定歷史時期,這樣的認識充分體現了中國***產黨堅定的革命信念,是完全正確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產黨也完成了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化,持有國家的公權力,做官不可避免。今天,作為執政黨不僅應該,而且必須強調官德。對於日趨職業化的官員來說,提倡職業操守勢在必行,這也是與國際慣例接軌。
新型官德與中國傳統官德的關系是什麽?《申論官德》對此進行了分析,從中概括出新型官德的六個方面:為民、忠誠、務實、公正、清廉、修己。這裏既有傳統文化的要素,也有新時代的理念。更重要的是,這些要素均被賦予同時代相符合的內涵。換句話說,傳統官德借助現代社會的理念和手段,與現代社會的範式對話,從而使具有現代範式的人接受了另壹個個性化的、帶著古樸氣息的文化傳統。現代生活方式有了傳統的厚重感,傳統的生活因現代化而被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