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末期,有個叫呂不韋的大商人,是衛國濮陽人。他常年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積累了千金的家產。後來,呂不韋被秦莊襄王任命為丞相,封為文信侯,將河南洛陽10萬戶作為他的食邑。秦莊襄王去世去,太子趙政繼立為王,尊奉呂不韋為相邦,稱他為“仲父”。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名士所養門客人數越多,越能表示名士的聲譽高。呂不韋認為,自己身為強秦相國,也應該招賢納士。於是,他對前來跟隨的門客禮遇有加,給予厚待,最後竟聚集了3000門客。
當時各國名士常以所養賓客能著書立說為榮,呂不韋不甘人後,令命門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聞所見和感想都寫出來。等到文章交上來後,五花八門,寫什麽的都有,古往今來、上下四方、天地萬物、興廢治亂、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論及,許多文章還有重復。呂不韋又挑選幾位文章高手對這些文章進行篩選、歸類、刪定,綜合在壹起,於秦始皇統壹前夕成書。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也稱《呂覽》,是壹部雜家名著。全書***分12卷,160篇,20余萬字。它註重博采眾家學說,以儒家、道家思想為主,並融合進墨家、法家、兵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等各家思想。《呂氏春秋》保存著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學說,還記載了不少古史舊聞、古人遺語、古籍佚文及壹些古代科學知識,其中不少內容是其他書中所沒有的。
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呂氏春秋》被列為雜家,其實,這個“雜”不是雜亂無章,而是兼收並蓄,博采眾家之長,用自己的主導思想將其貫穿,有機結合起來。
這部書以黃老思想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權下實行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用這壹思想治理國家對於緩和社會矛盾,使百姓獲得休養生息,恢復經濟發展非常有利。
呂不韋編著《呂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國綱領,又給即將親政的秦王嬴政提供了執政的借鑒。《呂氏春秋》成為了解戰國諸子思想的重要資料。
在我國古代雜家及其著作中,西漢淮南王劉安和他主持門客所著的《淮南子》,也在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劉安是漢高祖劉邦嫡孫,他才思敏捷,好讀書,善文辭,樂於鼓琴。他被封為淮南王後,潛心治國安邦,劉安的治國思想是“無為而治”,對道家思想加以改進,不循先法,不守舊章,遵循自然規律制定了壹系列輕刑薄賦、鼓勵生產的政策,善用人才,體恤百姓,使淮南出現了國泰民安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