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壹民,生於1923年,壯族。1950年7月畢業於廣西大學政治系。1953年6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研究班。歷任廣西大學助教,廣西師範學院(師大前身)講師,廣西師範大學副教授、教授。原從事馬列主義研究及教學工作,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撤去講師職務並調到校圖書館當辦事員。1980年6月調到歷史系研究、講授廣西地方民族史及方誌編纂學。先後在本系開辦的全區各市縣地方誌人員研討班、廣西民族學院歷史系檔案班、河池地區以及梧州、蒼梧等市縣方誌人員培訓班講授方誌編纂學。曾兼任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廣西民族研究學會、廣西地方誌協會理事,憑祥、大新、寧明、德保、融安、來賓、南丹、龍勝等市縣誌顧問,華夏地方誌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廣西通誌·教育誌》副主編。1986年獲為四化服務成績顯著獎狀,1988年獲桂林市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本人事跡被收入《中國當代歷史學者辭典》、《中國當代方誌學者辭典》、《廣西知名社會科學者傳集》、《中國百科專家人物傳集》、《當代中華詩詞家大辭典》、《世界名人錄》(中國卷2)等書。
2.黃紹清,1934年生,廣西上林人,壯族。筆名黃海帆、趙卿。1958年畢業於廣西師範學院中文系。歷任廣西師範學院中文系助教、講師,廣西師範大學副教授、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廣西作家協會第三、四、五屆理事,廣西民族文學學會第壹、二屆副會長,壯族作家創作促進會第三屆副會長,中國寫作學會理事。1957年開始發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專著《朗誦詩選萃》、《壯族文學古籍舉要》、《桂林風光的明珠漓江》(合作)、《中國少數民族古代文論述要》、《從爭鳴中興起的宋代詞論》,電視劇劇本《豐姿多彩的廣西民族風情》(已錄制播出)等。《新詩歌卷》、《中國詩歌寫作史》分別獲廣西省第二、五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壯族當代文學引論》獲中國第二屆少數民族圖書獎三等獎、廣西區教委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全國第二屆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優秀成果壹等獎,《壯族文學史》(合作)獲廣西首屆社科優秀成果壹等獎、廣西首屆振興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中國首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優秀著作獎及全國高校第二屆優秀教材獎等。
3.張家璠,1936年7月生,廣西桂林人,廣西師範大學社會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副會長、廣西師大社科聯常務副主席、校科協副主席。1961年7月畢業於廣西師範學院(今廣西師大)歷史系本科,留系任教至今,曾兼任廣西師大科研處處長多年。長期致力於高校中國歷史文獻學、中國歷史文選、中國史學史、方誌學、桂林地方史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並以中國歷史文獻學及桂林地方史作為主要研究方向。曾主編高校合編教材五種,其中《中國歷史文選》獲廣西首屆普通高校優秀教材壹等獎及國家教委第三屆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中國史學史簡明教程》獲廣西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中國歷史文獻學》獲桂林市社科優秀成果壹等獎;《社會科學文獻檢索與利用》獲桂林市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任副主編)獲廣西師大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教學研究成果《中國歷史文選教學研究》獲廣西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壹等獎。作為課題負責人之壹,參與占點校的清代謝啟昆主修的《廣西通誌》壹書,獲廣西高校社科優秀成果壹等獎。另外,還主編、合著及合作譯註出版有《毛澤東思想研究論集》、《鄧小平理論研究論集》、《中國古代文獻學家研究》、《桂林史話》等論著十余部,發表論文30余篇。曾被評為桂林市勞動模範、教育先進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4.周作秋,壯族,1958年畢業於廣西師範學院中文系。歷任廣西師範學院中文系助教、講師,廣西師範大學副教授、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他除與歐陽若修等教授合作編寫了《壯族文學史》、《壯族文學發展史》外,還編有《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周民震 韋其麟 莎紅研究合集》(漓江出版社,1984年11月)等書,對當代壯族文學家周民震、韋其麟、莎紅深有研究。他對壯學發展的革命性貢獻,在於1958年秋季便在廣西師院開設了“壯族及其他少數民族文學”課,成為將壯學研究課題列為大學教育課程的第壹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