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
解題思路“韙”在此處應解釋為“是,對”。 5.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
” “敢稽若不送者”等處的斷句。 6.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解題思路武則天再次進入後宮的原因:壹是與高宗重逢,高宗被她打動;二是皇後想利用她。騙得皇後信任是在入宮後。
7. ( 1 ) 起初,她言行謙卑,屈尊侍奉皇後,皇後很高興,多次在皇上面前誇贊她,因此她被晉封為昭儀。(“下辭 ” “降體”各 1 分,狀語後置 1 分,大意 2 分) ( 2 ) 先帝拋下群臣去世,把國家托付給我,我不敢愛惜自身,但知道愛護百姓。
(“以……為……”“愛”“人”各 1 分,大意 2 分) 參考譯文 高宗的則天順聖皇後武氏,是並州文水人。文德皇後去世,過了很長壹段時間,唐太宗聽說她長得很漂亮,就將她召入宮中做才人,當時武則天才十四歲。
她的母親楊氏痛哭流涕和她告別,而武則天卻像平時壹樣,對母親說:“面見天子怎麽就知道不是福呢?何必像壹般婦人那樣悲泣呢?”她的母親認為女兒說得對,不再哭泣。見了大宗之後,被賜號“武媚”。
太宗去世後,她和其他侍妾、宮女都做了尼姑。唐高宗做太子的時候,武則天入宮侍奉,受到高宗的喜愛。
有壹天,高宗經過佛舍,武才人見到他並且對他哭泣,高宗被打動。皇後探聽到這個情況後,將她帶回收進後宮,來削弱其他妃子的恩寵。
武才人很有權術,詭計多端。起初,她言行謙卑,屈尊侍奉皇後,皇後很高興,多次在皇上面前誇贊她,因此她被晉封為昭儀。
但武則天所受到的寵幸高過蕭淑妃之後,就漸漸與皇後的關系不好了。中書舍人李義府、衛尉卿許敬宗上書請求封武昭儀為皇後,高宗心意已決,下詔令廢除皇後。
高宗又下詔讓李績、於誌寧捧著印璽封武昭儀為皇後。上元元年,武則天又被封為“天後”,她向皇帝進言十二條,高宗都下詔令施行。
高宗去世,中宗繼位,天後成了皇太後,按照遺詔國家大事都可以參與決策。 起初,武承嗣請求太後設立武氏七廟,中書令裴炎阻止反對。
等到徐敬業興兵討伐武則天,(太後)就把裴炎關進監獄,殺了裴炎,並且殺了大將軍程務挺。太後正十分生氣憤怒,壹天,召來群臣在朝廷上責備他們說:“我沒有對不起天下人,妳們這些人知道嗎?”群臣恭敬地應答。
太後說:“我輔佐先帝超過三十年,為天下操勞。妳們的爵位、富貴,都是我給妳們的;天下的安定快樂,都是我帶來的。
先帝拋下群臣去世,把國家托付給我,我不敢愛惜自身,但知道愛護百姓。裴炎、徐敬業、程務挺,他們都是人中豪傑,對我不利,我把他們都殺了。
妳們這些人中才能有超過他們的,要早早地打算好。不然,就小心地侍奉我,不要給天下留下笑柄。”
群臣叩首在地,不敢擡頭看她。 太後不吝惜爵位,用爵位籠絡四面八方的豪傑來幫助自己,即使是狂妄的人,言論有和她相契合的,就破格任用,至於不稱職的,不久也會廢黜誅殺而不會任由其胡來,壹定要選取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
太後又害怕天下有蓄謀造反的人,就下詔準許人們上報(任何)變亂(的蛛絲馬跡),(上報的人)所在之地必須提供快捷的車馬,提供五品級別的餐食,將之護送到京城。武則天當天就會召見,用豐厚的財物爵位來賞賜招待他。
凡是報告變亂的,官吏不許呵斥責問,即使是鋤地打柴的農夫,武則天也親自請進來見面,讓他住在旅店。地方有膽敢留下不送上來的,就按照所告的罪來處置他。
所以告發變亂的人遍布天下,沒有人敢議論。 神龍元年,武則天去世,年齡八十壹歲。
按規定稱則天大聖皇太後。
2. 武則天改字文言文的翻譯宋·宋敏求《武則天改字》白話釋義:
武帝喜歡改新字,又有許多禁忌。幽州有人名叫尋如意,上書寫到:“國”字中“或”字會擾亂天象,請把“武”字放在“口”中用來鎮壓它。武則天非常高興,下令馬上改字。
壹個多月後,又有上書的人寫到:“武”後退在“口”中,與“囚”字沒有區別,很不祥。武則天吃驚,急忙下令再改字。後來孝和帝即位,果然將武則天幽禁在上陽宮。
原文:
武好改新字,又多忌諱。有幽州人尋如意上封雲:“國字中‘或',或亂天象,請口中安‘武'以鎮之。”則天大喜,下制即依。
月余有上封者雲: “‘武'退在口中,與囚字無異,不祥之甚。”則天愕然,遽追制,改令中為 “八方”字。後孝和(唐中宗李顯的謚號)即位,果幽則天於上陽宮。
擴展資料
歷史意義:
則天文字的歷史意義和應用價值,目前學者關註較少,主要是中國著名學者施安昌根據自己已有的研究基礎認為,可以“借助新字,對武周時期和武周以後的歷史文物進行斷代和研究,如對敦煌和吐魯番文書的研究。
又如,對唐代傳入日本的《王勃詩序集》、《文館詞林》唐寫本殘卷的研究,對日本的平安時代空海撰書《益田池碑銘》和對韓國佛國寺釋迦塔藏《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的研究”,作為歷史時間坐軸的斷代研究,對於開拓則天文字的研究視角與思路而言,未嘗不是值得肯定的途徑。
則天文字的歷史意義主要在於其政治意義,即是武則天為維護、鞏固其統治而進行的文化專制的嘗試。盡管最後的實踐證明了這種嘗試是失敗的,但從新字的推廣過程及新字構造的用意來看,不難發現其中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創設背景:
武則天在位期間年號變更之勤是其他帝王難以企及的,這是她迷信語言文字的表現。武則天造新字就是希望改字得以帝位永存、江山永固。
這批文字的創設目的與歷代皇帝的登基改元,制禮作樂,提倡斯文,以彰顯壹代新人新氣象的傳統做法別無二致。事實上,則天文字的創制,不外是愚民政策的手段,不管是最初改元的十二文,還是“天授”的“授”字。
或因聖跡作證的“證聖”,以及重視疆域生民的“國”或“人”字,多少都含有政治意涵。而且,應用了武後新字的佛經《大雲經》疏文註釋,假神道以設教,刻意曲解經文文意而另賦新意,對疏通武則天登基稱帝遇到的政治阻力起到了幫助作用。
3. 求武則天文章,文言文初,蕭良娣有寵,而武才人貞觀末以先帝宮人召為昭儀,俄與後、良娣爭寵,更相毀短。
而昭儀詭險,即誣後與母挾媚道蠱上,帝信之,解魏國夫人門籍,罷後舅柳奭中書令。李義府等陰佐昭儀,以偏言怒帝,遂下詔廢後、良娣皆為庶人,囚宮中。
後母兄、良娣宗族悉流嶺南。許敬宗又奏:"仁祐無他功,以宮掖故,超列三事,今庶人謀亂宗社,罪宜夷宗,仁祐應斫棺,陛下不窮其誅,家止流竄,仁祐不宜引庇蔭宥逆子孫。
"有詔盡奪仁祐官爵。而後及良娣俄為武後所殺,改後姓為"蟒",良娣為"梟"。
初,帝念後,間行至囚所,見門禁錮嚴,進飲食竇中,惻然傷之,呼曰:"皇後、良娣無恙乎?今安在?"二人同辭曰:"妾等以罪棄為婢,安得尊稱耶?"流淚嗚咽。又曰:"陛下幸念疇日,使妾死更生,復見日月,乞署此為'回心院'。
"帝曰:"朕即有處置。"武後知之,促詔杖二人百,剔其手足,反接投釀甕中,曰:"令二嫗骨醉!"數日死,殊其屍。
初,詔旨到,後再拜曰:"陛下萬年!昭儀承恩,死吾分也。"至良娣,罵曰:"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後為貓,使武氏為鼠,吾當扼其喉以報。
"後聞,詔六宮毋畜貓。武後頻見二人被發瀝血為厲,惡之,以巫祝解謝,即徙蓬萊宮,厲復見,故多駐東都。
中宗即位,皆復其姓。高宗則天順聖皇後武氏,並州文水人。
父士彟,見《外戚傳》。文德皇後崩,久之,太宗聞士彟女美,召為才人,方十四。
母楊,慟泣與訣,後獨自如,曰:"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母韙其意,止泣。既見帝,賜號武媚。
及帝崩,與嬪禦皆為比丘尼。高宗為太子時,入侍,悅之。
王後後久無子,蕭淑妃方幸,後陰不悅。它日,帝過佛廬,才人見且泣,帝感動。
後廉知狀,引內後宮,以撓妃寵。 才人有權數,詭變不窮。
始,下辭降體事後,後喜,數譽於帝,故進為昭儀。壹旦顧幸在蕭後,寢與後不協。
後性簡重,不曲事上下,而母柳見內人尚宮無浮禮,故昭儀伺後所薄,必款結之,得賜予,盡以分遺。由是後及妃所為必得,得輒以聞,然未有以中也。
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後適來。
"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後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媢,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後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後意。久之,欲進號"宸妃",侍中韓瑗、中書令來濟言:"妃嬪有數,今別立號,不可。
"昭儀乃誣後與母厭勝,帝挾前憾,實其言,將遂廢之。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及濟瀕死固爭,帝猶豫;而中書舍人李義府、衛尉卿許敬宗素險側,狙勢即表請昭儀為後,帝意決,下詔廢後。
詔李績、於誌寧奉璽綬進昭儀為皇後,命群臣及四夷酋長朝後肅義門,內外命婦入謁。朝皇後自此始。
後見宗廟,再贈士彟至司徒,爵周國公,謚忠孝,配食高祖廟。母楊,再封代國夫人,家食魏千戶。
後乃制《外戚誡》獻諸朝,解釋譏噪。於是逐無忌、遂良,踵死徙,寵煽赫然。
後城宇深,痛柔屈不恥,以就大事,帝謂能奉己,故扳公議立之。已得誌,即盜威福,施施無憚避,帝亦儒昏,舉能鉗勒,使不得專,久稍不平。
麟德初,後召方士郭行真入禁中為蠱祝,宦人王伏勝發之,帝怒,因是召西臺侍郎上官儀,儀指言後專恣,失海內望,不可承宗廟,與帝意合,乃趣使草詔廢之。左右馳告,後遽從帝自訴,帝羞縮,待之如初,猶意其恚,且曰:"是皆上官儀教我!"後諷許敬宗構儀,殺之。
初,元舅大臣怫旨,不閱歲屠覆,道路目語,及儀見誅,則政婦房帷,天子拱手矣。群臣朝、四方奏章,皆曰"二聖"。
每視朝,殿中垂簾,帝與後偶坐,生殺賞罰惟所命。當其忍斷,雖甚愛,不少隱也。
帝晚益病風不支,天下事壹付後。後乃更為太平文治事,大集諸儒內禁殿,撰定《列女傳》、《臣軌》、《百僚新誡》、《樂書》等,大氐千餘篇。
因令學士密裁可奏議,分宰相權。 始,士彟娶相裏氏,生子元慶、元爽。
又娶楊氏,生三女:伯嫁賀蘭越石,蚤寡,封韓國夫人;仲即後;季嫁郭孝慎,前死。楊以後故,寵日盛,徙封榮國。
始,兄子惟良、懷運與元慶等遇楊及後禮薄,後銜不置。及是,元慶為宗正少卿,元爽少府少監,惟良司衛少卿,懷運淄州刺史。
它日,夫人置酒,酣,謂惟良曰:"若等記疇日事乎?今謂何?"對曰:"幸以功臣子位朝廷,晚緣戚屬進,憂而不榮也。"夫人怒,諷後偽為退讓,請惟良等外遷,無示天下私。
繇是,惟良為始州刺史;元慶,龍州;元爽,濠州,俄坐事死振州。元慶至州,憂死。
韓國出入禁中,壹女國姝,帝皆寵之。韓國卒,女封魏國夫人,欲以備嬪職,難於後,未決。
後內忌甚,會封泰山,惟良、懷運以嶽牧來集,從還京師,後毒殺魏國,歸罪惟良等,盡殺之,氏曰"蝮",以韓國子敏之奉士彟祀。初,魏國卒,敏之入吊,帝為慟,敏之哭不對。
後曰:"兒疑我!"惡之。俄貶死。
楊氏徙酂、衛二國,鹹亨元年卒,追封魯國,謚忠烈,詔文武九品以上及五等親與外命婦赴吊,以王禮葬鹹陽,給班劍、葆杖、鼓吹。時天下旱,後偽表求避位,不許。
俄又贈士彟太尉兼太子太師、太原郡王,魯國忠烈夫人為妃。
4. 古文翻譯,求解答,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屋到了王莽執政攝行王事的時候,他要大司空甄豐等人檢校書籍,以標榜自己盡力於制禮作樂之事。
這期間對古文字很有壹些改動。那時有六種字體,第壹叫古文,這種文字出自孔子住宅墻壁中收藏的壹批古籍;第二叫奇字,它也是古文,不過字體又同古文有別:第三叫篆書,也就是小篆:第四叫左書,即秦朝的隸書,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創制的;第五叫繆篆,是用在璽符印鑒上的文字;第六叫鳥蟲書,是寫在旗幡等物上的。
魯恭王拆毀孔子住宅,(無意中)得到了《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等古文典籍。(古文典籍)還有北平侯張倉所獻的《左傳》。
壹些郡縣、諸侯國也往往從地下發掘出前代的寶鼎和器物。它們的銘文就是前代的古文。
(這些古文字數據)彼此多相似,雖說不能再現遠古文字的全貌,但是先秦古文字的情況卻能知道大概了。 〔原文〕 而世人大***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就亂常行,以耀於世①。
諸生競逐說字解經,醓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雲父子相傳,何得改易②。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鬥”,“蟲者,屈中也”③。
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④。“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⑤。
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之文,謬於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習,蔽所希聞⑥。
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怪舊藝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為秘妙,究洞聖人之微旨⑦。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仙之術焉⑧。
其迷誤不諭,豈不悖哉⑨! 〔註釋〕 ①“大***非訾”句:大都是非議毀謗講說古文字的人,認為都是好弄奇怪的人。故:故意。
詭更正文:弄假改變字的正確寫法。鄉壁虛造:向壁偽造。
“鄉”通“向”。不可知之收:不可理解的錯字。
②諸生:今文家博士們。醓字同喧,喧稱,即嚷著說。
父子相傳: 即壹代壹代傳授下來。③猥:曲,卑賤。
猥曰:鄙陋地說。馬頭人為長:長字的古文作,隸體變成,當時有的人按隸體說它的上部是馬字的頭部,下部是人字。
鬥字:金文作,篆體為。漢隸作,當時被分析為“人持十(升)為鬥”的會意字。
單體的蟲音hu ǐ,即虺字的初體,指覆蛇。字形為。
雙體的蟲蟲是昆 蟲的昆字的初體。三體的蟲,是總稱的蟲類義。
“蟲者,,屈中也”是說中字的長豎下部彎曲,就成蟲字。許慎認為這三個字形體的解釋都是不對的,是由於不知字形的演變所致。
④廷尉解釋法律條文,錯到竟然用字形的誤解來解釋法律。⑤苛人受錢:漢代律令中有“訶人受錢”壹條。
是說訶責審案人接受賄賂。“訶 ”字用“苛”字作通假,當時的隸書俗體又寫成“可(苛)人錢”句講成:不再審理而鉤取被審者的錢。
⑥賣弄他們習以為常的錯誤說法, 拒絕接受很少聽到的正確解釋。⑦通學:通達合理的學問。
字例之條:字形的規律,即六書。怪舊藝而善野言:對傳統的解釋感到奇怪,喜歡道聽途說。
究洞:深知聖人深奧隱微的旨意。⑧幼子承詔:幼子指學僮:承詔謂師之教告。
秦漢以前,“詔”字有壹般 的“教訓”義,不專用於帝王的文書命令。神仙之術:指傳說中的黃帝死時乘龍升天。
既然《他頡篇》是黃帝所作,要“幼子承詔”繼位,由此可知書中必記有黃帝升天的仙術。這是望文生義者的錯誤推理。
⑨迷誤不諭:執迷不悟。 〔翻譯〕 世人無知,極力否定、詆毀古文,認為古文是好奇的人故意改變現行文字的寫法,假托出自孔子住宅墻壁,偽造出來的不能知曉的文字;(認為古文)是詭變正字,攪亂常規;(認為擁護古文的人)是想借它炫耀於世。
很有壹些儒生(喜歡憑著臆斷)爭著搶著解說文字和《經》義。他們把秦朝才有的隸書當做倉頡時代的文字,說什麽「文字是父子相傳的,那裏會改變昵」?他們竟然瞎說:「馬字頭作壹人字是長。
」「人握十是鬥。」「蟲字是屈寫中字的壹豎。
」掌刑官解說法令,竟至於憑著拆析字形來臆斷刑律,比如「苛人受錢」(原義是禁止恐嚇人犯,索取賄賂,「苛」是「訶」的假借字,有人說,「苛」字(上為「止」,下為「句」),意思是「止句」。類似上文的例子多得不勝枚舉,(這些解說)都同孔壁中出土的古文字形不合,同史籀大篆的字體相違。
粗俗淺薄的人,欣賞自己習見的東酉,對於少見的事物則格格不入,(他們)沒見過宏通的學問,不知道漢字的規律、法則,把古文典籍看成異端,把無稽之談當做真理,把自己知道的東西看得神妙至極。(他們)探究聖人著述的深意,又看到《倉頡篇》中有「幼子承詔」壹句,便說《倉頡篇》是黃帝時代寫的,說那句話寓有黃帝仙去,讓幼子承嗣的深意。
他們迷誤不通,能不違背事理嗎?。
5. 狄仁傑薦賢文言文翻譯聖歷元年(公元698年)秋,女皇武則天為了選拔人才,命各位宰相各舉薦尚書郎壹名。
各位宰相都行動起來,積極推薦人才。令大家吃驚的是,狄仁傑把自己的兒子司府承狄光嗣舉薦上去,居然被女皇陛下提拔為地官員外郎。狄光嗣幹得很出色,十分稱職,樂得武則天對狄仁傑說:“卿可謂是第二個祈奚啊!”
祈奚是春秋時晉國的中軍尉,因年老請求退休。晉國國君晉悼公問他:“妳退下來以後,誰可以接替妳的位置呢?”祈奚毫不猶豫地說:“解狐可以接替臣的職務。”其實,解狐是他的仇人。為了國家利益,祈奚放棄了私仇,公正地舉薦能夠勝任的人才。很遺憾,國君雖然同意了祈奚舉薦的解狐,剛要讓他上任,他卻不幸死了。晉悼公又問祈奚:“還有誰能接替妳的職位?”祈奚回答說:“子午可以。”子午是祈奚的兒子。於是,就以祈奚的兒子祈午為中軍尉。
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故事。
武則天以祈奚比喻狄仁傑,這是對他最高的獎賞。
武則天又問狄仁傑:“婁師德這個人怎麽樣?”
婁師德在河隴40年,勤勤懇懇,壹絲不茍,任勞任怨,把那裏治理的井井有條,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很敬仰他、欽佩他。他性格敦厚,待人寬容,大家都很喜歡他。狄仁傑能夠當上宰相,是婁師德的舉薦,而狄仁傑對此事壹無所知,他並為看重婁師德,甚至不願讓他當京官。
這壹切,武則天心裏清清楚楚,所以他用這個機會想向狄仁傑說清楚。狄仁傑並未感到女皇陛下的問話有什麽特別,隨口答道:“婁師德為將能守衛邊陲,至於他個人如何,臣實不知。”
武則天又問:“婁師德善於知人嗎?”
狄仁傑回答說:“臣與他同朝為官,並不知道他能識人。”
女皇武則天微微壹笑,說:“朕能知卿,是婁師德所薦,難道這還不算知人嗎!”
武則天的話,出乎狄仁傑所料,他怎麽也沒想到,自己能當宰相,是他所看不起的婁師德所薦。
狄仁傑帶著慚愧的心情出宮,邊走邊嘆氣,心想:“樓公道德高深,像大海,我只是被大海包容的壹個水滴,我看不到他的邊際!”
壹直到死,狄仁傑也沒有機會報答婁師德,甚至連句感激的話都沒有機會說。
實際上,婁師德根本不求狄仁傑的報答,他只不過為國家舉薦人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