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筆畫順序是:
橫,點,橫撇/橫鉤,豎,點,點,點,點,豎,橫折,橫,豎,橫
雷,漢語常用字,讀作léi,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是帶異性電的兩塊雲相接近時,因放電而放出的強大聲音。《說文》:"_,陰陽薄動,雷雨生物者也。"後引申為打雷,又由打雷來比喻迅速;還可表示宏大如雷的聲音等。
字源演變:雷,會意字。甲骨文(圖1)像閃電之形,中間的四個點先變為兩個口,又變為兩個田,表示閃電後發出的聲響。甲骨文(圖A)="申,即'電',分杈的閃電幹枝"(圖U)+"兩個圓圈,即兩個輪子"(圖V),表示天空伴隨閃電發出滾動的巨響。
古人以為伴隨閃電發生的滾動著的震天巨響,是因為天神戰車在天穹轟然馳過。有的甲骨文(圖L)將小圓圈(圖P)寫成"田"(圖B),明確"輪子"的形象。
金文閃電形變異,兩個田變為四個田。西周晚期(圖5),金文"雷"字加形符"雨",表示天下雨時發生的現象。金文(圖C)將甲骨文字形中的兩個輪子(圖S)寫成四個輪子(圖D)。有的金文(圖E)將枝狀閃電(圖F)寫成(圖M)。有的金文(圖G)加"雨"(圖N),強調雷電的天象性質。
小篆(圖12)省略閃電形,又將四個田字簡化為三個。篆文(圖K)將金文字形中的(圖N)寫成(圖O),將金文字形中的(圖I)簡化成"_"(圖J)。隸書、楷書筆畫化,把三個田字形簡省為壹個。隸化後楷書(圖Q)將隸書字形中的(圖R)寫成(圖T)。楷書異體字"雷"把"_"簡化成"田"。有的楷書異體字"_"省去正體楷書字形中的"雨"。
古籍多以簡體的"雷"代替繁體的"_"和大幅簡化的異體字"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