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介紹壹下八旗軍?

介紹壹下八旗軍?

八旗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24旗。

起初,太祖努爾哈赤於萬歷十壹年以“牛錄”為編排單位加以改造、強化建立女真早期的戰鬥組織。萬歷二十九年,在“牛錄”基礎上創建旗制,設立四個以不同顏色命名的組織,即旗、白旗、紅旗、藍旗(皆為純色),分管各牛錄。每牛錄最高時期達到300人,每旗基本由20—30牛錄組成(上三旗除外)。萬歷四十三年,也就是1615年,由四旗增編至八旗。旗的顏色,在原有四色的基礎上鑲以不同的色邊。即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這個順序並不是隨意寫的,而是八旗勢力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皇太極即位後,又先後增設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當然,還是以滿洲八旗為主幹。

滿洲八旗分為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中不設王,而是由皇帝直接掌管。下五旗則是由諸王、貝勒、貝子分統。最早的上五旗為正黃,鑲黃,正藍。在順治初,因把攬朝綱的攝政王多爾袞為自己所在正白旗的利益,將正藍旗降為下五旗,上三旗就變為了正黃,鑲黃,正白。而後八旗地位再無更改。

努爾哈赤在萬歷四十三年(1615)建立八旗(八固山)制度,以300丁為壹牛錄,五牛錄為壹甲喇,五甲喇為壹固山,即壹旗,實際上,八旗人數時有增減。牛錄(滿語,意即大箭)最初是每10丁為壹牛錄,首領稱牛錄額真,額真是滿語,漢語稱佐領。無論出戰還是打獵,則都以牛錄為單位,這就為滿洲社會和軍事系統初步奠定了基礎。萬歷二十九年(1601)努爾哈赤鑒於各部族因為人數多寡不壹,人員素質也不同,因此對於牛錄制度進行了第壹次整編。他將每牛錄擴充到300人,因此佐領下又設兩個副手,滿語稱“代子”;同時每牛錄分為四個達旦,每達旦由壹個章京(滿語,意即書記官)和壹個撥什庫(滿語,意即領催)管理,這時,滿洲軍隊的編制基本成形了。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種。阿哈即奴隸,多是漢人、朝鮮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壹,地位高於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努爾哈赤大約有40個左右的牛錄,也就是掌握12000余人的部隊,在當時關外算是極大的勢力了。40個左右的牛錄都是由努爾哈赤的兄弟親戚將領。後來努爾哈赤殺胞弟述爾哈奇和長子褚英之後,事權更加統壹,同時努爾哈赤也認識到僅僅以牛錄為單位,容易造成權力分散的流弊。他便著手建立八旗制度。1615年即萬歷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建立了八固山制度。固山的人員編制我上面已經介紹了。牛錄官員編制不變,每甲喇設壹到兩名甲喇額真,每旗設壹固山額真,配有兩名梅勒額真。固山額真之上還有壹個旗主額真,又稱為和碩貝勒、固山王。他才是壹旗的真正主宰者。

八旗制度也可以說是努爾哈赤為了政治需要而創立的。之後因為戰事需要,努爾哈赤強化君權,將八旗的編制再因為政治需要而重新做了分配。便有四大貝勒四小貝勒的說法,四小貝勒也因為政治利益的不斷重新分配而時時產生改變。比如天命六年(1621),四小貝勒為德格勒,濟爾哈郎,阿濟格、嶽托,到天命十壹年的時候,四小貝勒就只剩下三人,分別為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而皇太極將領正白和鑲黃兩旗。同時,上下旗的制度也是這時確立下來的,只是主旗貝勒的地位並不因為上下旗而有差別。侍衛皇室的人稱朗衛,且必須是出身鑲黃、正黃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

八旗按顏色分,是黃、白、紅、藍,再分為正、鑲,***計八旗。鑲色旗除鑲紅旗之外,都是本色旗鑲紅邊,鑲紅旗鑲白邊。

八旗分為上三旗以及下五旗,八旗旗上有龍,因此也稱為大龍旗,後來清朝的國旗黃龍旗也是由此而來。

努爾哈赤建立八固山制度的時候,掌旗貝勒如下:

鑲黃旗、正黃旗:努爾哈赤

正白旗 :皇太極

鑲白旗 :杜度

正紅旗、鑲紅旗:代善

正藍旗 :莽古爾泰

鑲藍旗 :阿敏

在入關建政之後,八旗制度逐步官化,參照對比如下:

貝勒旗主——原和碩貝勒(固山王)

總管大臣——原固山額真

佐管大臣——原梅勒額真

都 統——原甲喇額真

副 都統——原劄蘭章京

參 領——原牛錄額真

佐 領——原達旦章京

旗 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