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語文課題《範進中舉》教學反思

語文課題《範進中舉》教學反思

作為壹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麽教學反思應該怎麽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課題《範進中舉》教學反思(精選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課題《範進中舉》教學反思 篇1

本文是清代著名章回體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壹篇,圍繞範進中舉這壹情節,描寫了周圍各色人極盡趨炎附勢的醜態,看似荒誕的故事,卻真實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舉制度對人們心靈的毒害。範進中舉發瘋就像現代小說的黑色荒誕壹樣,揭露了封建專制的黑暗和殘害民族國家的罪惡。學習時,首先要理解本文的主題,把握人物性格;其次,要仔細揣摩作者獨到的語言特色,尤其是對人物語言和動作的描寫,文筆辛辣、犀利,具有極強的諷刺意味。

文中作者塑造了範進這個典型形象,引人深思。在科舉制度盛行的文化背景中,讀書人是怎樣壹年又壹年地跋涉在科舉漫漫長途上,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心靈、人格又是怎樣受到巨大的扭曲。由範進這樣壹個個案,我們可以想像當時很多讀書人***同的命運。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不是他們個人,而是那個腐朽黑暗的社會制度

作者並不是采取很尖銳的批判的態度,而是采取客觀的、冷靜的描寫方式,在這種描寫當中,讓讀者在笑的同時感受到深沈的悲哀。學習本文可以使同學們進壹步了解當時的社會制度,了解清代的社會文化和讀書人的社會狀況。可以說,從範進的身上,我們可以察覺到明清之際中國衰落的些許原因。壹個民族的知識分子,應該是這個民族思想上的靈魂,這個靈魂被窒息、被扼殺,這個民族也就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希望。另外,還要學習本文高超的諷刺藝術。

學習本文宜采用整體感知——前後對比——局部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理解領悟課文的思想內容,品味語言,通過對比、誇張來達到諷刺效果的藝術特色。

1、鮮明形象的人物語言。

本文善於運用人物的語言刻畫人物的性格。文中胡屠戶說的、罵的、訓斥的、恭維的話,占了很大的篇幅,通過語言的描寫,把這個市儈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畫了出來;範進的語言也隨著他的身份、地位的變化而不同:從中舉前“唯唯連聲”到中舉後自恃高人壹等;張靜齋拜見範進那些表示最親密友誼的話語,充分表現出這個做過官僚的鄉紳的圓滑與世故。

2、運用誇張、對比的手法進行諷刺

範進中舉驚喜得發瘋,情節誇張但不失真,“中舉發瘋”的人士雖不是普遍現象卻也是“會有的實情”,因而是真實可信的。當時的讀書人熱衷“舉業”,壹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癡,驚喜若狂。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加以誇張的描寫,具有尖刻的諷刺效果。對比手法主要運用於描寫胡屠戶這個人物。作者寫了胡屠戶在範進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他前倨後恭、欺貧愛富、趨炎附勢的庸俗典型的世俗性格躍然紙上。

語文課題《範進中舉》教學反思 篇2

壹、教學困難分析

1、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五篇課文當中,《範進中舉》應該是學生最喜歡的壹篇課文。但即便如此,我覺得教學中仍然存在壹定的困難。比如,課文的主題批判科舉制度對當時知識分子以至整個社會的毒害,可是學生對科舉制度並不熟悉,為什麽範進在窮困潦倒、困頓之極的情況下還要去參加科考?為什麽壹旦範進中了舉,周圍的人包括他的嶽父在內都壹改過去的冷漠或責罵,對他恭恭敬敬的?這些背景知識學生並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這就是教學的困難之壹。

2、小說具有三要素:情節、人物、環境。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對概括情節壹般沒多大困難,可是壹到分析人物形象,問題就來了。有的照搬現成的資料;有的完全根據個人的喜好;有的抓住壹點,不及其余;有的故意曲解文本。為什麽會發生上述情況?我以為原因有二:壹是學生沒有深入研讀課文,二是沒有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此外,在評價範進人形象時,很多人容易看到其可憐、醉心功名的壹面,而對虛偽圓滑的壹面有時看不出來。這可能是因為沒有讀過原著,所以對人物形象把握不全面。

3、《儒林外史》是壹部諷刺小說,其諷刺藝術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很多學生讀了課文後覺得可笑,可是要說為什麽可笑,就不容易回答上來了。我覺得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之壹。

4、當今社會還有沒類似科舉制度的.情況?怎樣科學地評價我國現在的高考制度?這些問題我覺得也可以引導學生談壹談。

二、我的教學對策

1、提前讓學生預習,充分地熟悉文本。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準備與同學交流。

2、讓學生課外閱讀《儒林外史》這部名著,全面了解課文中範進的人生歷程。

3、提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先分析範進,然後讓學生自己分析胡屠戶的形象。

大致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

壹是分析人物描寫。

二是分析環境描寫。

三是分析細節描寫。

四是分析人物事件。

需要強調的是,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應該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在分析的時候,可以采取人物比較的方法。例如本文,可以把範進和張鄉紳進行比較。學習了《孔乙己》壹文後,可以把範進和孔乙己進行比較分析。

4、引導學生了解《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首先應讓學生簡單了解什麽是諷刺,常用的諷刺手法有哪些。教師可以舉出壹些實例,讓學生明白。然後讓學生結合課文進行具體分析。

語文課題《範進中舉》教學反思 篇3

《範進中舉》這篇課文安排在小說單元,教學重點就是把握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和主題。在確立了重點之後就著手備課了,之前準備的是重點分析胡屠戶這個人物,因為本文描寫他的內容比較多而且比較集中,學生容易找;而且胡屠戶的語言描寫很豐富、形象,學生易感興趣。但為了保證課堂的完整性我還是選擇了第壹課時,確立了概括相關故事情節、理解分析範進、理解本文主題的教學目標。當然理解分析範進是重中之重。但試講的效果卻不盡人意,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把課文落實,學生還未深入到文本中,只停留了在表面內容的篩選。在聽了備課組老師的意見後,才最終完成了定稿。雖然過程比較曲折,但收獲卻頗豐:

(壹)充分備課,是上好課的基石。充分備課不僅僅意味著鉆研教材、教參,同時還應該廣泛搜集本課的相關資料,包括音頻、視頻。在有充分的積累之後才能夠在備課時遊刃有余。在鉆研教材時也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文結構、行文思路上,還應該深入到重點語段的語句、字詞中。

(二)搭橋鋪路,巧妙引導。在備課的過程中,要註意問題的設置,註意問題的指向性,由淺而深,以求問題既能激起學生的思考,又不至於難倒學生。在提問問題時,同時註意語言上的引導,為學生的思考搭橋鋪路,引發學生能動的思考,同時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愉悅,激起更積極的學習欲望。

課堂時間的把握上還不夠準確、學生的積極性還為完全調動起來的等等。但我相信這些問題會成為我繼續改進的動力,相信下壹次會更好!

語文課題《範進中舉》教學反思 篇4

《範進中舉》是壹篇傳統小說,以其鮮明的人物形象和誇張、對比的藝術手法對腐朽的科舉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範進、胡屠戶、張鄉紳等人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諷刺。毫無疑義的說,對正在讀書的學生來說是壹種教育,也是壹種警示。只有成功的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過程之中,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活力,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範進中舉》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學習並運用誇張、對比的寫作手法;學習並運用人物語言、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寫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體會小說的主題思想。按照往常的教法,教師逐個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文中找出相關句子,然後教師再講解分析,壹壹得出小說的主題、人物性格及寫作手法。這樣壹節課下來,自己往往是累得口幹舌燥,很是費力。這讓我想起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師非謂滔滔不決地說,學生默默聆聽,而在於引導啟迪”。新課標也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是提高語文素質的立足點。學習本文要使學生受到啟迪和教育,擺正心態讀書,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這是教學本文的第二個立足點。

學校倡導學習洋思教學,上課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壹壹展示,然後提出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以表格形式書面完成以上任務。同時請三個小組主動上臺,各板書完成壹項任務,完成後出壹個代表負責講解這壹項內容。有什麽不完整之處,請臺下的其余小組補充。壹時間教室裏極其熱鬧沸騰,學生們個個都很興奮,說的,寫的,講的,起來補充的,學生們的閱讀講解激情被喚醒了。他們的講解居然象模象樣,到了最後我僅僅補充了壹小點內容。下課後,我壹身輕松,此時明白:洋思中學的經驗,就是把學生真正當作課堂的主人。這使我想起了前兩天看過的壹篇小文章《看演出》:乘船旅行,路途遙遠,雖船上有很多表演,但演員總***五人,兼***各種角色,重復出現,壹會兒就讓人覺得“詞曲窮盡”。為了調動大家的興致,演員們挑選了極簡單的民歌及西班牙舞基本步伐向遊客傳授,不壹會就有遊客跟著唱歌跳舞,此時演員邀請更多的遊客參與其中,場面更加熱烈,沒有人再覺得身心疲憊……反思我們的課堂,如果我們按照學生的學習需要、興趣關註學生的現實處境,不也同樣能夠產生“遊船效應”嗎?

語文課題《範進中舉》教學反思 篇5

在學習《範進中舉》時,我讓學生邊讀邊思,邊讀邊批註,並且要求學生在批註時只要寫寫關鍵字就可以了,學生在這樣的要求下讀了有30分鐘左右,當然有的同學讀的比較慢,說明他們在邊讀邊思上做得還不夠好,後來在抽學生說的過程中,發現有不少學生概括得都不錯,但還有的學生總是脫離不了原文,總是受原文的限制;或者是不會用自己的話來說,不能很好地把壹些較長的話用簡單的句子概括出來,說明不少學生在概括能力還不行,還提進行相應的分解訓練。也就是說可以先教給他們“壹”,再讓他們學會“三”,比如可以把第壹段作為例子,引導學生學會概括,第壹段如下:

範進進學回家,母親、妻子俱各歡喜。正待燒鍋做飯,只見他丈人胡屠戶,手裏拿著壹副大腸和壹瓶酒,走了進來。範進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戶道:“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妳這現世寶窮鬼,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積了甚麽德,帶挈妳中了個相公,我所以帶個酒來賀妳。”範進唯唯連聲,叫渾家把腸子煮了,燙起酒來,在茅草棚下坐著。母親自和媳婦在廚下做飯。胡屠戶又吩咐女婿道:“妳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個體統來。比如我這行事裏,都是些正經有臉面的人,又是妳的長親,妳怎敢在我們跟前裝大?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妳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是壞了學校規矩,連我臉上都無光了。妳是個爛忠厚沒用的人,所以這些話我不得不教導妳,免得惹人笑話。”範進道:“嶽父見教的是。”胡屠戶又道:“親家母也來這裏坐著吃飯。老人家每日小菜飯,想也難過。我女孩兒也吃些。自從進了妳家門,這十幾年,不知豬油可曾吃過兩三回哩!可憐!可憐!”說罷,婆媳兩個都來坐著吃了飯。吃到日西時分,胡屠戶吃的醺醺的。這裏母子兩個,千恩萬謝。屠戶橫披了衣服,腆著肚子去了。

第壹段中我用橫線劃了壹些句子,因為這些句子都是壹些能直接用上的壹些信息,所以讀時要註意篩選這些有關人物行動的信息,而剩下的話是壹些人物的語言,這些語言則需要想想人物說這些話的目的是做什麽,以更好地概括,上文胡屠戶主要是在教訓範進,但要簡略概括就得抓住主要的內容,那麽這段主要寫什麽呢?應該是說範進中了相公,嶽父胡屠戶前來道賀,在道賀的同時還教訓了範進。當然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的不同循續漸進地進行,先引導學生學會概括,然後以下壹段為嘗試讓學生自己概括,並說說自己如何得出結論的,真到學生掌握了方法為止。但學生的層次又不壹樣,所以不管什麽時候我們都只能以大部分學生為主,其它學生只能在小結時再由學生總結,以強化少數跟不上的學生的理解或者對這些學生進行課下輔導。

實際上每節課的教學都有其值得思考的地方,或者是成功的經驗,或者是效果不佳的反思。而這節課我主要是讓學生學會邊讀邊思,學會邊讀邊批註,實際是壹種精讀,後來通過檢測發現學生的讀書效果還是不錯的,只是還不能很好地概括,這就是源於部分同學還不會概括,也就是在“壹”方面做得還不到位,也就使得部分學生還不知道怎樣概括,自然在實現“三”上效果不是很好。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在相似的課文發現這樣“壹”,從而達到舉壹反三的目的。有時候覺得這樣語文學習就成為了壹種科學,顯得枯燥了,所以我們必須想辦法讓它充滿趣味,可以用壹些語言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文本可以給學生說這是壹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在讀的過程中可能大家會笑,那麽不要控制可以笑出來;也可以說本文中的範進中舉以後發生了壹些什麽情況呢?在閱讀中找答案吧!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濃壹些。還可以讓學生學習圍繞題目來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主要是內容上的,比如本文就可以有以下問題:本文圍繞範進中舉寫了壹個怎麽的故事?讓學生在學之前有壹個最基本的讀文思路,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大意。還有教學的每個環節應該采用怎樣的方法,都應該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決定,比如對於本文情節的梳理,我在處理的時候主要是側重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那麽就可以在學生讀的時候觀察學生或看部分學生概括得怎麽樣,也可以在學生讀完後,問壹問能否概括好,讓學生圍繞小說的知識對各個部分進行梳理,如果總結得不錯,那麽這個環節就沒有花費那麽多時間了,如果有壹少半的同學做不好則可以通過小組交流達到互相促進的目的。實際上在這個環節我花費的時間過多了,實際完全可以放開讓學生整體復述,那麽這時可能要抽的是中上的同學,可先抽中看效果,然後再根據情況進行下面的教學。

這樣看來,對學生學情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在教學預設時要想學生是怎樣的情況,更要註意在教學在過程隨時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

語文課題《範進中舉》教學反思 篇6

此文是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節選。小說以誇張的手法表現犯進中舉喜極而瘋的過程。表現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小說的主要特色表現為諷刺手法的運用。1、誇張(範進的瘋)2、對比(胡屠戶對範進前後的態度變化)3、細節的運用(如對胡屠戶的描寫)。

從範進的角度進入文章,具體內容了解範進其人,思考他的瘋是悲劇還是喜劇,並且思考他為什麽熱衷於功名,通過他的故事我們能看出作者對他的什麽態度,這反映了壹個怎麽樣的社會事實?

在上課時學生興趣高、思考的也深入。現在回憶壹下上課的過程:上課我先讓學生瀏覽課文找有關範進的描寫,分析他的特點。壹個學生回答他有點傻,我開始追問從哪裏看出他傻?生答他中舉了,鄉鄰去叫他,他不相信。我又請其他同學談對他表現的看法。另壹個女孩說是,他屢次失敗有些麻木了。我補充還有點絕望。緊接著我問:為什麽絕望的他始終不肯放棄考試呢?孩子們說他還是喜歡功名。緊著著大家又讀了他借盤纏也要去考試的壹段。接下來我們讀了範進發瘋的壹段。我問學生:範進喜極而瘋是悲劇還是喜劇?他們談了自己的看法。我繼續追問妳對範進是什麽感情呢?(其實現在想這個問題與前面的問題是重的)、學生們說他既可笑又可憐。我又問:這個故事是真的嗎?有的學生說是不是真的。因為作者要借他的故事諷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有的學生說也在情理之中因為範進考了這麽多年,突然考中也許有這樣的表現。我給學生們說了故事原型(教學通訊中的神醫壹文中的節選),然後告訴孩子們這樣的故事曾經上演。作者對故事進行了加工和誇張。這種用誇張手法寫範進喜極而瘋又被壹個巴掌扇醒就是諷刺小說常用的手法。諷刺小說就是把生活中醜的事、醜的人、醜的行揭露出來進行諷刺和批評。這篇小說批評的就是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

接下來繼續讓孩子們找範進其他的特點,學生又補充了懦弱無能。這樣讓學生綜合看:科舉制度下的讀書人麻木無能、全心追求功名?緊接著讓他們思考:為什麽他們非要去科舉考試呢?因為考試壹旦成功就能改寫命運。(因為臨近下課,我說了過多的內容)。現在整理中我想如果再上更合理的順序是:範進其人?妳對他是什麽感情?這個故事是真的嗎?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麽?

第二天繼續講《範進中舉》,主要和學生壹起分析胡屠戶這壹人物形象。先讓學生找了有關胡屠戶的描寫,再分析其特點。學生興趣很高,找到了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我點出作者主要了細節描寫和對比手法塑造這壹人物。做的不好的地方我說的多,應該讓學生放開了找,放開了說。接著又說了說鄉鄰和張鄉紳。我總結這就是範進生活時代的社會環境,作者就是要諷刺那個社會的世態炎涼。難怪範進壹輩子都不放棄考試。

最後我給學生介紹了壹下諷刺小說,讓他們知道諷刺小說以“醜”為內容,以嘲諷和批評為目的。而本文運用了“誇張、對比、細節描寫”等方法,達到諷刺效果。

因為目標的清晰,所以覺得整個《範進中舉》的教學達到了預期目標。

語文課題《範進中舉》教學反思 篇7

《範進中舉》是九年級上冊的壹篇課文。這是壹個小說教學單元。本文是壹篇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對讀書人殘害的名著。通過本文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對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罪惡有更深的了解,同時還有利於學生在閱讀中欣賞、感知藝術形象。

《範進中舉》作為傳統篇目,既有內容的廣度,又有思想的深度,備課時我壹直在思索:對於初二的學生,怎樣教學這篇小說才能實現用時少、效果好,怎樣設計教學環節和主要問題才能使課堂有效甚至高效?我設計了三個問題和壹個拓展。三個問題:1、範進中舉,為何會瘋?(引導學生思考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影響之大。)2、範進中舉前後,胡屠戶、眾鄉鄰及張鄉紳對他的態度有什麽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眾生相?(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全文內容並思考封建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的危害。)3、諷刺是本文突出的特色,找出喜歡的語段加以賞析。(我用範進贈錢、屠戶拿錢做為範例。)壹個拓展:古代像範進這樣人讀書是為了追求富貴、光宗耀祖,而我們今天讀書的目的就不同了,談談妳讀書的目的和妳的理想打算。(引導學生有個良好的心態,“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材”。)

反思課堂,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心情並未完全放松。

第壹,課堂上自己講、說的還是太多,學生對文本的解讀還是不夠充分。尤其是第三問題時,誇張的文字和強烈的對比很多,可讀性很強,課上安排讀的訓練太少,學生理解不夠深。範進中舉後發瘋的特殊意義,是我講,學生被動接受地。

第二,拓展環節,我只讓學生在嘴上說壹說,能說的、敢說的就幾個同學,我想不是學生沒有答案,而是大部分的學生還沒有準備好,他們需要時間來思考,如果能學生拿筆來寫,那麽呈現出來的應該會更豐富、更豐滿的想法。

第三,小組學習無疑是有著很強的優勢,但如果沒有實際的任務去引領小組活動,小組就只剩下形式了。在本節課上,小組成員只在尋找對比手法使用時有過壹次簡單的碰頭,似乎熱鬧,而實際上意義不大,學生並沒有在小組活動中獲得壹定的合作上快樂,更談不上互助過程中能力上的提供。

語文課題《範進中舉》教學反思 篇8

吳敬梓的《範進中舉》,我和學生在課堂上就範進這壹人物進行了討論:

範進正是封建時代千千萬萬個熱衷功名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科舉制度的殉道者。作者生動地刻畫了這個為功名利祿而神魂顛倒的殉道者典型形象。範進將自己20到54歲的青春都押在了科舉這座“獨木橋”上!壹旦中舉,34年的折磨摧殘,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都在“瘋”中爆發出來。課文通過範進由屢試不第到壹朝中舉後的不同境況、際遇、表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同時生動地刻畫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我通過精心設計導語並配以範進發瘋的畫面和聲頻資料引領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空間。由於學生對封建科舉制度了解甚少,對理解範進的人物形象有壹定的影響,因此,我設計了“知識鏈接”這壹環節,讓學生從中獲得對範進生活的社會背景的感性認識。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難點,考慮到教材特點及學生需要,在文章的重點難點關鍵處,我精心設計教學方法,逐步深入,分層次、有梯度,讓學生慢慢進入角色,激活他們的想象力,進行藝術的補白和藝術的再創造,使文章在更高意義上充實、升華。

如賞讀第五段時,我這樣來引領學生閱讀:“中舉了,就可以‘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中舉了,也就有插花遊街、馬蹄輕疾的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讓我們在喜慶的樂曲中去感受的範進中舉後的形象吧!播放民樂喜洋洋,學生配樂朗讀。學生在音樂與文字的碰撞與對比中不僅體會到諷刺藝術的魅力,也達到了情感的***振,收到了“於無聲處聽驚雷”的藝術效果。

“課堂提問”是調動學生閱讀、思考、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發展智能的重要教學手段。如何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的突破點,是課堂提問設計的核心所在。根據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我首先引導學生從以下四個角度賞析(賞析內容、賞析層次、賞析描寫方式、賞析個性化的語言)。然後緊抓個性化語言中的壹個“好”字,以“好”為主線,通過“讀、思、議、究”把前後情節(中舉前、中舉時、中舉後)貫穿起來,了解範進中舉前後的不同境況,體會對比的寫作手法。透過表面的“好”使學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內涵,感受世態炎涼的社會,揭露科舉制度的罪惡,從而揭示小說的主題。抓住“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兩個句子不同思想感情及內心活動進行分析,通過品讀觸及人物內心世界。並從中體會範進發瘋的原因,感知範進的利祿熏心的人物形象,並學習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

結尾是壹堂課的“終曲”,為了讓學生回顧與升華所學知識,激起學生進壹步探究的渴求心理。為了達到“壹曲彈罷,繞梁三日不絕”的課堂教學境界。 我用以下結語結束本課的學習:“範進中舉了,在眾人攀附和名流認可中,他獲得了精神與物質上的莫大滿足;範進又瘋了,社會地位與身份的變化,膨脹了他早已根深蒂固的人生欲望。封建科舉制度就這樣使落第者貧困潦倒,使及第者飛黃騰達。就這樣毒化著整個社會,扭曲著人的靈魂。我們仿佛看到在順應與抗掙中掙紮著的範進,正在他夢寐以求的仕途上艱難地走著,走得那麽癡迷,走得那麽沈重”。

只要我們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給學生留出想象和創造的余地,課堂就會煥發出春天般的活力,希望通過交流與探索,能有更大的收獲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