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樂曲,如漢大曲、唐宋大曲、民間小曲等。通常則多指宋朝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壹般在字數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為自由,並多使用口語。分為戲曲(或稱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與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為流行。故後世有元曲之稱。
詞是壹種詩歌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壹種,亦稱宋詞、曲子詞、詩餘、長短句。始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於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壹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後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壹門專門的詩歌藝術。
產生及流派各有差異:
詩是怎麽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鬥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壹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壹多先生考證.[詩]與[誌]原是同壹個字,[誌]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壹切文字的記載叫[誌]。誌就是詩。在心為誌,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壹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壹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壹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壹回事,後來為什麽又把二者連在壹起以[詩歌]並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裏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壹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壹支歌包括兩個部分:壹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誌,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總結壹下3點:
1、元曲是詞曲兼備,唐詩及絕大部分宋詞,都是只有詞、沒有曲。
2、由於元曲的曲調失傳,我們能看到的只有詞。所以,也可以把元曲的詞,看成壹類特別格律的宋詞。
3、從詩詞的風格上看,唐詩最規矩、宋詞更瀟灑,而元曲最貼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