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術語。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八種方法總稱。具體要求是:“拳(手)是流星眼是電;腰(身法)如蛇行步賽鉆;精神充沛氣宜沈;力要順達功宜純。”即練功要求做到手捷快,眼明銳,身靈活,步穩固,精充沛,氣下沈,力順達,功純青。
四擊
武術術語。拳術中的踢、打、摔、拿四種擊法。“踢”指腿法,包括蹬、踹、彈、點、纏、擺、掃、掛等;“打”指拳法,包括沖、撞、擠、靠、崩、劈、挑、砸、撐、摟、攔、采、挒、勾、抄等;“摔”指率法(舊稱跌法),包括掤、鞏、揣、滑、倒、爬、拿、捋、勾等。“拿”指擒拿法,包括刁、拿、鎖、扣、封、閉、錯、截等。明戚繼光著書.拳拘率?拳經捷要篇》曰“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皆今之有名者”。後世認為戚氏所言正是如今的踢、打、摔、拿。
溜腿
武術術語。亦稱踢腿。各種直擺性或曲伸性的腿法練習。動力性柔韌練習方法。壹腿直立;另壹腿以髖關節為軸,依靠大腿肌群與髖腰肌的收縮與協調配合而踢起。
步眼
武術術語。即步位、步點。較藝中腳步移動的最佳位置,包括初步的方位、距離、時機。拳家制勝,均靠步眼到位,得機得勢。進,可以封堵、管扣、奪勢諸用;退,以求避擊,固勢之利。
引手
武術術語。試探性手法、出售在於引誘對方招架還擊,探其虛實,繼而使出自己的招法。
餵手
武術散手訓練方法之壹。教練或同伴反復或連續以壹種方法或組合動作攻擊對方,對方則按固定的招勢進行防守還擊。“餵手”也經常在教學中運用,依照對方所練的招勢要求,創造接近實戰或與實戰相壹致的訓練條件。壹般是用來誘導學生理解某壹動作的攻防含義。
過門
武術對練術語。指壹方掃腿,另壹方向前跳步讓過;或壹方使用器械掄掃,壹方跳閃避讓,致使雙方調換防衛的動作。如:壹方位東,另壹方位西。前者掃,後者跳,而成後者位東,前者為西。後者動作,即“過門”。
開門
武術術語。即散手準備姿勢。又稱“拉開架子”、“擺好門戶”、“站好樁口”、“開手”。拳種不同,開門姿勢略有不同,亦可采取自由式,或故意露出破綻,麻痹、誘惑對方。
外門
武術傳統用語。較鬥中,指對手的手臂外側。
裏門
武術傳統用語。較鬥中,指對方的手臂內側。
側門
武術傳統用語。指人體之側面,包括肩、肋、腰、胯。亦稱"邊門"、"偏門"。
正門
武術傳統用語。指人體正面,包括胸、腹、襠。
拳派
武術流派。主要以技術體系不同加以區分,也有因人因地劃分的。如少林派、武當派、峨嵋派等。拳派近似於學派,但因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其中尚摻雜了非以拳種特點異同的人為的宗派因素。
拳系
武術名詞。同源異流的拳術,有系統理論和技術。如太極拳,有陳、楊、吳、武、孫等多式為壹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