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馬蹄是地下莖。
解析:
水生食材馬蹄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其地下莖的形狀類似馬蹄。馬蹄原名荸薺,馬蹄也是地下的果子的意思哦。馬蹄在很多菜肴中都很常見,特別是在廣東菜和湘菜中。比如,馬蹄豬肉餅、馬蹄糕、馬蹄蓮藕燉排骨、馬蹄炒蝦仁等。
馬蹄糕的口感軟糯絲滑,吃起來Q彈爽口,清甜爽口,具有清熱消食的作用。其色茶黃,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斷,軟、滑、爽、韌兼備。
水生馬蹄物種起源:
大多數學者均認為荸薺起源於中國和印度。中國關於荸薺的最早記載見於《爾雅》(約公元前2世紀),而“荸薺”壹名是北宋成書的《物類相感》(11世紀下半葉)、《本草演義》(1116年)等首次著錄的。
荸薺的馴化栽培則比較晚,關於荸薺栽培最早的見於兩宋之際的古籍。分布於西方國家的荸薺大約於17世紀引入。
水生馬蹄形態特征及生長習性:
水生馬蹄形態特征:
地下匍匐根狀莖細長,末端膨大為球莖(地下變態莖),球莖扁圓形,表面平滑,老熟後呈深栗色或棗紅色,有環節3-5圈,並有短喙狀頂芽及側芽,依品種不同,球莖直徑10--50毫米。
地上莖中空管狀,圓柱形直立叢生,表面平滑,濃綠色,不分枝,有節,節上生膜狀退化葉,葉鞘薄膜質,鞘口斜形,易脫落。
水生馬蹄生長習性:
荸薺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溫暖濕潤,不耐寒。性喜溫暖濕潤,不耐霜凍,常生長在淺水田中,荸薺在生長前期需要高溫及長日照,如萌芽適溫為15-20℃,分蘗分株最適溫為25-30℃,而在生長後期。
縮短光照時數(宜少於13小時)能促進球莖形成,較低溫度(20-25℃)也有利於球莖膨大。土壤則以土層淺薄,pH6-7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