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美人賦》與“文園病”

《美人賦》與“文園病”

賦聖司馬相如曾以《子虛》《上林》《大人》三篇賦作而三度震驚“漢主”,又以《長門賦》復得“千金”之重,以《哀秦二世賦》諷“秦政”以喻“漢政”,皆聞名賦壇,至於其《美人賦》壹篇,屬意為何,頗有疑義,且成壹流傳久遠的公案。據葛洪《西京雜記》卷二記載:

長卿素有消渴疾,及還成都,悅文君之色,遂以發痼疾。乃作《美人賦》,欲以自刺,而終不能改,卒以此疾至死。文君為誄傳於世。

將“美人”落實為卓文君,賦意為“自刺”,緣由在相如患“消渴疾”(糖尿病)。因《美人賦》不載漢代史書,《文選》未收,賦文初見唐人類書《藝文類聚》與《初學記》,收載北宋發現之《古文苑》,故作者真偽在龍蛇間。然學界亦多考實之論,如簡宗梧先生《〈美人賦〉辨證》(收錄於《漢賦史論》)從音韻學考述其為西漢之文法,即為壹例。當然,對《西京雜記》所載相如為此賦的動機,簡文也不以為然,可是相如之“病”,卻於史書有證。

有關相如“病”,《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有五處記述,其壹,“梁孝王來朝,從遊說之士齊人鄒陽、淮陰枚乘、吳莊忌夫子之徒,相如見而說之,因病免,客遊梁”;其二,“臨邛令繆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見之,後稱病,使從者謝吉,吉愈益謹肅”;其三,“長卿謝病不能往,臨邛令不敢嘗食,自往迎相如”;其四,“其進仕宦,未嘗肯與公卿國家之事,稱病閑居,不慕官爵”;其五,“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後悉取其書;若不然,後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無書”。可見“稱病”“病免”乃至“病死”,“病”成了書寫相如人生的常用詞,而最後壹則“家居茂陵”,指相如“拜為孝文園令”後的經歷,因此相如病在後世也就習稱“文園病”。如“我慚衰病似文園”(陳鎰《次友人見寄》)、“我抱文園渴”(邊貢《答羅兗州》)、“壹自文園移疾後,遂令玄草出人間”(徐中行《哭梁公實》)、“仆抱文園之疾”(張居正《與吳川樓給諫》)等,皆以“文園病”自擬與自嘲。最有意思的是徐珂《清稗類鈔》記載洪鈞貪戀美色而死的趣事,幾乎是《西京雜記》所述的翻版:

有傅彩雲者,久著艷名,壹曰曹夢蘭,蘇州名妓也。年十三,依姊居滬。吳縣洪文卿侍郎鈞初得大魁,銜恤歸,壹見悅之,以重金置為室,待年於外。祥琴始調,金屋斯啟,攜至都下,寵以專房。文卿持節使英,萬裏鯨天,鴛鴦並載……俄而文園消渴,竟夭天年。

相如貪“文君”之色而“亡”,洪鈞貪“彩雲”(或“夢蘭”)之色而“亡”,況且“祥琴始調”,也是摹寫相如“琴挑文君”故事。所不同者在於相如留下了文案,就是《美人賦》。

這篇署名相如的《美人賦》究竟與“文園病”有否關聯,還是應閱讀該賦的文本。今存賦文大體可分為兩節,賦首“司馬相如美麗閑都”到“臣棄而不許”為前節,主要是相如對梁王辯解自己“不好色”的緣起,並以東鄰之女“望臣三年”“臣棄而不許”事情加以說明;從“命駕東來,途經鄭衛”到賦末為後節,通過主人公在“上宮閑館”經歷“美人”挑逗而堅拒的敘述,得出“不好色”的結論。僅此,就有兩點與《西京雜記》所述不符:壹是該賦書寫“客遊梁”之事,故有答“梁王問”,而相如“琴挑文君”史事在“梁孝王卒,相如歸,而家貧,無以自業”之後,二是全賦寫“不好色”,與好色“自刺”內涵不符。當然,賦家可以假托為詞,交錯時空,以致有戴仲綸之驚呼“長卿長卿,據爾所言,魯男子不啻也。其在卓氏前邪,後邪?由前則行不掩言,由後則言不顧行”(鄧伯羔《藝彀》卷上),然勘進於賦旨,宜觀賦中最重要的壹段描寫:

途出鄭衛,道由桑中,朝發溱洧,暮宿上官。……臣排其戶而造其堂,芳香芬烈,黼帳高張。有女獨處,婉然在床。奇葩逸麗,淑質艷光。睹臣遷延,微笑而言……玉釵掛臣冠,羅袖拂臣衣……於是寢具既設……女乃弛其上服,表其褻衣,皓體呈露,弱骨豐肌,時來親臣,柔滑如脂。臣乃脈定於內,心正於懷,信誓旦旦,秉誌不回,翻然高舉,與彼長辭。

這是假托賦者對“梁王問”的話語,所敘自投“艷網”,又“高舉”“長辭”,這種既非人性,又不合邏輯的自述之詞,實則是對前人詩賦創作的摹寫與誇飾而已。

如果追溯此賦淵承,前人多謂取法宋玉《諷賦》與《登徒子好色賦》,論其“好色”旨意,其創作更近於後者。宋玉《好色賦》收載《文選》,賦中不僅如寫宋玉“體貌閑麗”及敘事謂“東家之子”“登墻窺臣三年”的模式完全為《美人賦》取法,而且前引《美人賦》壹段描寫,書寫思想及方式也完全等同《好色賦》中“章華大夫”的言說:

臣……從容鄭衛溱洧之間。是時向春之末,迎夏之陽,倉庚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華色含光,體美容冶,不待飾裝。臣觀其麗者……於是處子恍若有望而不來,忽若有來而不見,意密體疏,俯仰異觀,含喜微笑,竊視流眄。復稱詩曰……目欲其顏,心顧其義,揚詩守禮,終不過差。

盡管比較而言,《美人賦》而臨 *** 寫得更暴露些,然其所述男女遇合的發生地“桑中”與“上宮”源自《詩·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與《登徒子好色賦》的“鄭衛溱洧”屬同壹區域。而對“桑中”“溱洧”詩的名義,毛詩序壹謂“刺奔”,壹謂“刺亂”,皆與以“鄭風”為代表的情詩相關。於是再拓展來看宋玉《高唐》與《神女》兩賦“雲夢”情事及人神遇合的描寫,誠如《墨子·明鬼》所謂“燕之有祖,當齊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雲夢也”,就是聞壹多《高唐神女傳統之分析》考證的祭祀生育女神的聖地。

對此“桑林”文學傳統,可觀三篇考述文字:壹是清人惠士奇《惠氏春秋說》卷八引述《墨子》說闡釋雲:“蓋燕祖齊社,國之男女皆聚族而往觀,與楚、宋之雲夢、桑林同為壹時之盛,猶鄭之三月上巳士與女合會於溱洧之瀕觀社者,誌不在社也,誌在女而已。”“誌在女”說,意味深遠。二是近人陳夢家《高禖郊社祖廟通考》依據《周禮·地官·媒氏》“仲春之女,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會不禁”、《禮記·月令》“仲春之月”“祠於高禖”的記述,論證祭祀媒神以及與“祈雨”求嗣的關系。三是法國漢學家桀溺《牧女與蠶娘》壹文梳理從鄭衛“桑間”之詞到漢樂府古辭《艷歌羅敷行》以及晉唐以降的眾多擬作,得出桑園文學主題有“兩種形式,即自發產生於春祭活動中的情歌和道德裁判家的譴責,可以說是這壹主題發展的兩個極端”的結論(錢林森編《牧女與蠶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正因為“誌在女”所顯示的“奔會不禁”的情之原欲,以及與以孔子為代表之道德家批評“鄭聲淫”的禮教精神,構成了後世仿效“春祭”遺俗之作品的內在矛盾,形成某種欲說還休,或戛然而止的寫作特征。《美人賦》的“女”之情態與“臣”之高舉,既荒悖,又滑稽,但卻合理地表現了“兩個極端”的有機統壹。所以在該賦之前,有“高唐”“好色”諸賦,之後誠如王楙《野客叢書》卷十六所列“蔡邕又擬之為《協和賦》、曹植為《靜思賦》、陳琳為《止欲賦》、王粲為《閑邪賦》、應玚為《正情賦》、張華為《永懷賦》、江淹為《麗色賦》、沈約為《麗人賦》,轉轉規仿”,加之張衡《定情賦》、蔡邕《檢逸賦》與陶潛《閑情賦》之同類作品,寫作宗旨無非是“蕩以思慮,而終歸閑正”(《閑情賦序》)。緣此創作傳統,某年我應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邀約作學術演講,擬題“詩賦創作與樂教傳統”,意從“桑中”詩說起,邀約方得題後以為太樸素,恐不能吸引聽眾,於是我將其講題改為“祭壇情歌”,內容不變,立即獲允。又某年某學術會議,我將此講稿增飾成論文宣講,開場言及當時改題事,對座復旦大學陳尚君先生插言:此題若改作“相愛在公元前”更好。當年笑談,余音在耳,試想那遙遠的相愛,如何發展成原欲的抗拒,《美人賦》作為桑園文學傳統中的壹篇(或壹發展階段),乃模擬之文,非新創之篇,固然與耽色“自刺”說不倫類,然其中是否確有“病”癥?

回到《西京雜記》的“自刺”說,記述者以為相如刺而未休,以致於死,於是“文君為誄”。考文君《司馬相如誄》初見明人梅鼎祚編的《西漢文紀》,作者難為信讞,誄文中寫道“憶昔初好兮,雍容孔都;憐才仰德兮,琴心自娛;永托為妃兮,不恥當爐;生平淺促兮,命也難扶”。文字雜取於《史記》本傳及《玉臺新詠》中的《琴歌》,然“雍容孔都”與“憐才仰德”兩句,或可折射出《美人賦》中的“文園病”。考《史記》本傳所述相如五次“病”例,關乎人生行為和情感者主要有二,壹則“因病免,客遊梁”,導源其因,在相如不滿意當時的工作,即傳中所謂“事孝景帝,為武騎常侍,非其好也。會景帝不好辭賦”,這是相如壹生的心病,或謂“士不遇”情懷,也是古代文人的通病。如果說體現於《美人賦》中,則如其間“女乃歌曰”所唱的歌詞:“獨處室兮廓無依,思佳人兮情傷悲。有美人兮來何遲?日既暮兮華色衰,敢托身兮長自私。”這種懷才不遇的心病,在相如被委派作“孝文園令”尤為明顯,他的《大人賦》與《長門賦》中也無不包含了這種心態的書寫與隱喻。二則“稱病閑居,不慕官爵”,其“病”在有良知的文士不能與俗浮沈的幽蘭白雪的情懷,以及與世道齟齬的冷落與悲涼,這是漢賦家對屈原辭賦中“寧昂昂若千裏駒”“寧與騏驥亢軛”“寧與黃鵠比翼”而不“與雞鶩爭食”(《蔔居》)之精神的傳遞,在《美人賦》中則體現於對相如“美麗閑都”的形容,與賦者“鰥處獨居”“莫與為娛”的自憐或自詡,所謂“韓囚而馬輕”(《文心雕龍·知音》),堪稱其“自潔”與“不遇”的壹體化的寫照。

讀《美人賦》,倘著相於“好色”,則如吳子良所說“宋玉《諷賦》……大略與《登徒子好色賦》相類,然二賦蓋設辭以諷楚王耳。司馬相如擬《諷賦》而作《美人賦》,亦謂臣不好色,則人知其為誣也”(《荊溪林下偶談》卷三),若不限於“好色”與否,又如諸論家將此賦歸於宋玉《諷賦》旨趣,而另有深意在。近人金秬香認為:“是賦首言臣非好色之徒,及慕義東來之故;中乃用宋玉《諷賦》之意,撫《幽蘭》《白雪》之曲,摹玉床橫陳之詞,其詞麗以淫;末言‘臣乃氣服於內……’諧戲中又說得極莊雅。……太史公《相如傳贊》曰:‘相如雖多虛詞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儉,此與《詩》之風諫何異!’旨哉斯言。”(《漢代詞賦之發達》第九章《漢代詞賦之種類·抒情類》)如此評說,或得正解。只是賦中寄“諷”,為何要以男女為喻,或許人雲“萬惡淫為首”(《增廣賢文》)?抑或孔子所言“吾未聞好德如好色”(《論語·子罕》)吧。當然,“桑林”文學的摹寫所形成的傳統力量並導致的賦文模式化,這也算是賦壇壹“病”,然在 *** 與樂教之間所滲透的作者懷抱,卻不乏新義而可供尋繹、玩味。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