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
楷書,又稱真書、隸書、現代隸書。楷書就是“楷書”,也是合法的、正規的、模塊化的。草書名字潦草粗糙,楷書名字則相反。雖然篆書和隸書中也有草書的書寫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工整的也可以稱為“楷書”,但這裏的楷書指的是自成體系的、現在常見的“楷書”,如歐陽詢、劉公權等題跋。關於楷書的創始人,眾說紛紜。因為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文字,是隸書八分夾雜楷書含義的時期。比較壹致的觀點是東漢的王次忠創造的。現存實物中,只有魏代鐘祐的《和傑克表》堪稱楷書之祖。鐘繇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楷書家。今天的楷書,筆畫端莊,是由古文字的方正、八分之美、章草之簡演變而來(註:章草指“章程上用的那種”,是壹種簡化了八分便於書寫的字體)。自三國時期鐘繇書寫“楷書”以來,這種字體壹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準字體,為世人所喜愛。
半草書/行書/手書(中國書法)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壹種書寫形式,是後漢劉德盛在潁川創制的,即楷書的變體,簡單通俗,故稱“行書”。自晉代以來,行書最有用,應用最廣,壹般文字幾乎都用。
締合化合物
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漢字組成的漢字,其含義往往是它所包含的幾個漢字的含義的組合。比如“明”是由“日月”兩個字組成的,因為“日月”都是發光發亮的東西,所以“明”的意思是“明亮明亮”;大家都學過的“小費”也是如此。上面的“小”下面的“大”難道不是“小費”嗎?最有意思的是“淚”字,由“水”和“眼”兩個字組成。“眼”裏的“水”字是眼淚。
古代青銅器銘文
甲骨文之後出現的漢字書法風格是金文。因為這種文字鑄在各種青銅器上,所以得名,也稱為鐘鼎文或青銅器銘文。到目前為止,最早有銘文的青銅器都是商代中期的,銘文非常簡單,寫法和甲骨文差不多。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周金文。青銅器銘文也見於各種彜族器皿、樂器、武器、度量衡、錢幣、銅鏡和金屬印章上。其中,易船上傳的文章數量最多。各種器物上的文字比甲骨文上的更長更全,字數有幾百個。例如,在西周早期,大丁羽包含291個字符。
大印章和小印章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是漢字文字發展史上的壹個重要階段。與大篆相比,小篆的體筆有所簡化,但字數在增加,這是時代的要求。古文字向大篆、大篆向小篆的轉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中國文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象形文字
表意文字起源於繪畫,易於識別和區分。如“人、眼、山、火、木、魚”等等。“元”的意思是開始或第壹個。“旦”是象形文字,意思是太陽從地平線升起。中國殷商時期的青銅器上就出現了象形文字“旦”。最早的漢字如畫,如“月”字,多如彎彎的月牙;比如“山”這個字,更像是壹座偏山,上面有三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