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湖南的方言為什麽是“五裏不同音,十裏不同調。”?

湖南的方言為什麽是“五裏不同音,十裏不同調。”?

我國眾多的方言的形成,原因不是單壹的,而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這樣說:第壹,古代中國由於長期的封建主義統治,國家不是十分統壹的,因而隨著疆域的日益擴大、人口的日益增加、國家經常有封建割據等等原因,各個地區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受到了壹定的限制。這樣,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狀態中的語言,也就各自相對獨立地演變著,不易獲得變化的壹致性。於是,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就使得各個地區的語言逐漸產生了差異,逐漸減少了***同性的因素,形成了各地區各有特點的方言。我國北方方言系統的各地方言,包括華北、東北、西北、西南、華中和華東的壹部分,大致就是這樣造成的。

第二,在我國古代,由於社會動蕩和戰亂所迫而造成過多次的人口大遷移,也是方言形成的壹個原因。例如東晉至隋唐、唐宋至宋、宋末至明初,我國中原壹帶的居民曾有三次向南大遷移,結果形成為現在分布於廣東、江西等地的客家方言。“因為客家先民南遷後,定居在閉塞的山地,壹方面保存了他們固有的傳統,另壹方面又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不容易受外來影響的滲透,而客家人強烈的宗族觀念和保守思想,也增強了他們對外來影響的抵抗;客家住地不但形成了他們自己特殊的社會生活區域,保存了他們固有的文化禮俗,而且在語言上也形成了獨立的系統。”

第三,在人口大遷移的情況下,如果遷入外族居住區域,則必然發生民族的融合和語言的相互影響,以至同化,這也是造成方言特點的壹個重要的歷史原因。例如兩廣地區是有較多的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但自從周秦以來,大批漢族人由北南下,逐漸造成了“喧賓奪主”的狀況,在數量上超過了土著民族的人口,加上漢族在經濟、文化各方面又比土著民族日益發達,歷代統治者又實行了民族同化政策,結果使土著民族日益漢化。當然,在民族同化和語言融合的過程中,漢族人的語言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外族語言的影響。因而,“粵方言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地理條件以及民族雜居等原因,壹方面繼承並發展了許多古漢語中本質的因素,另壹方面也吸收了壹些非漢語的因素,從而構成它的方言特征。”

漢語方言的形成和發展跟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息息相關,只有密切聯系漢族和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行研究,才有可能了解漢語方言形成和發展的具體過程。......

相傳黃帝時中原有萬國,夏朝為三千,西周初期還分封八百諸侯,那時候漢語及其方言的情況到底如何,因史料很少難以具體論述。但中國社會發展到春秋戰國時代,漢語的方言差別已可以從先秦古籍的記載中得到證實。《左傳·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秦伯師於河西,魏人在東。壽余曰:‘請東人之能與夫二三有司言者,吾與之先'使士會。"這段記載說明當時黃河東西的漢語方言已有差異。《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謂戴不勝曰:‘...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壹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這裏說到齊語、楚語,表明在公元前3、4世紀孟子生活的戰國時代,北方的漢語方言跟南方的漢語方言已有相當顯著的差異。

秦始皇消滅了各諸侯國,建立起統壹的封建帝國,實行"書同文","罷其不與秦文合者"。這種規定標準字體、使漢字定型化的工作在壹定程度上約束了方言的發展,但方言的分歧還是明顯地存在,這在後來西漢揚雄所著《□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壹書中反映得十分清楚。《方言》是壹本各地方言比較詞匯集,所收詞語按通行情況大體可分4類:①通語,是各地普遍通行的;②某地某地間通語,通行區域較廣的;③某地語,通行區域較窄的;④古今語(或古雅之別語),是冷僻古語之殘留,通行區域很窄。現代學者根據《方言》所稱引的地名進行分合,得西漢方言區13個:秦晉、鄭韓周、梁和西楚、齊魯、趙魏之西北、魏衛宋、陳鄭之東郊和楚之中部、東齊與徐、吳揚越、楚(荊楚)、南楚、西秦、燕代。從中可以看出西漢漢語方言分布的大體情形。《方言》壹書所反映的漢語方言分布的情況是漢語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所造成的。

根據古書記載,在秦漢以前的上古時代,漢語方言除了漢語***同語的基礎方言北方話以外, 吳方言、粵方言、湘方言也可能已經在東南地區內逐漸形成。《漢書·地理誌》註說:"自交趾(今越南北部和廣東、廣西大部)至會稽(今江蘇長江以南、茅山以東和浙江大部)七八千裏,百粵雜處,各有種姓。""百粵"即"百越"。從《史記》、《漢書》及《呂氏春秋》、《吳越春秋》等書的記載,可知百越之地古代早就有漢人居住,但他們的來源地並不壹致。在漢人跟漢人、漢人跟異族人長期接觸的過程中,發生語言的互相影響和融合,逐漸地形成吳、粵、湘等方言。《呂氏春秋·貴直篇》引伍子胥的話說:"夫齊之與吳也,習俗不同,言語不能......夫吳之與越也,接土鄰境壤,交通屬,習俗同,言語通。"這表明當時北方話的齊語跟南方話的吳語差別已經很大,而吳語、越(粵)語之間的差別倒還很小。《吳越春秋》裏的漁父歌,寫伍子胥由楚奔吳至江中遇漁父的故事。漁父所唱的吳歌,詩句結構接近楚辭,例如"日月照耀兮寢已馳,與子期兮蘆之漪";"日已夕兮,余心憂悲,月已遲兮,何以渡為,事寢急兮將奈何!"這個例子似乎表明春秋時代吳語跟楚語的差別並不大。揚雄《方言》多次提到"南楚江湘" ,有時也提到"荊汝江湘"和"江湘九嶷",今天湖南省境內的湘方言,或許在上古時期就已形成並從屬於楚語這個南方大方言之內。周秦以後,漢人逐漸南下進入南粵(今廣東、廣西等地),作為交際工具的漢語,壹方面由於山川阻隔,交通閉塞,跟北方漢語越來越疏遠;另壹方面由於民族雜居而引起語言的相互影響和融合,於是就逐漸形成了粵方言。

漢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動。居住在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入居中原,相繼在北方地區建立政權。原來統治北方地區的司馬氏政權南遷江南,大批漢人也因社會動亂而不斷南遷。在北方地區,漢語和異族語發生了融合,引起漢語面貌的重大變化;在南方地區,南渡的北方人把北方漢語帶到江南,跟當地的漢語方言相互影響和滲透,從而使這壹時期的漢語出現"南染吳越,北雜夷虜"(《 顏氏家訓·音辭篇 》)的混雜局面。社會的變動,人民的遷移,民族關系的發展等因素都會推動方言的形成和發展,這在魏晉南北朝急劇的社會變動時期更為明顯。客家方言、閩方言乃至贛方言的形成和發展就跟中古以後發生的人口大規模集體遷移密切相關。根據歷史記載,客家先民第1次大規模的遷徙發生在西晉永嘉之亂以後,他們自河南並州、司州、豫州等地南遷,定居在江西中部壹帶今贛方言區域;第2次大規模的遷徙發生在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黃巢起義的戰火迫使河南西南部、安徽南部的漢人以及已經南遷江西的移民繼續往南遷移,到達閩西及贛南壹帶;第3次是在蒙古元人南下、宋室瀕亡之際,中原漢人隨著抗元義軍繼續南遷,到達粵東和粵北壹帶。這三次中原漢人的大規模南遷,語言學家認為是形成漢語客家方言的主要社會原因。今天的閩方言地區在秦漢之際就有中原漢人移居,但人數尚少。中原漢人第壹次大規模南移入閩是在"五胡十六國"時代,當時中國處於兵荒馬亂之中,北方漢人相率離鄉背井,播遷於大江東西、五嶺南北、入閩的漢人比較集中地定居在閩北以建甌為中心的建溪、富屯溪流域,閩東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下遊以及閩南以泉州為中心的晉江流域。經過這次大規模的南遷,漢人進壹步成了福建境內居民的主體,他們帶來的當時河南中州壹帶的中原漢語,跟當地原有漢人所說的漢語乃至異族人所說的語言發生接觸,逐漸地形成了閩方言。今天所謂"十五音"系統的閩方言,它的源頭或許就是東晉中原漢人入閩後逐漸形成的壹種漢語方言。贛方言的歷史形成,因限於史料,目前還難以作準確的論斷。江西在春秋時代位於吳、越、楚三國的交界處,在漢代則介於荊州、揚州之間。據此推測,這壹片土地上的居民當時所使用的漢語,很有可能包括在吳語和楚語的範圍之內,或者跟吳語和楚語有很密切的關系。魏晉以後,隨著中原漢人幾次大規模的南移,江西為必經之地,鋇氐腦?瀉河鋟窖願?淮?謀狽椒窖曰ハ嚶跋臁⑸?負臀?眨?賈灤緯杉炔煌?諼狻⒃練窖雜植煌?詒狽椒窖緣母佑鎩S捎誄て謔芩鬧芊窖緣撓跋歟?臃窖緣撓鎇蘊卣韃還煌懷觶?植嫉牡賾蛞膊緩苊魅?就現代贛語主要的語音特征看,贛方言跟客家方言比較接近,因而有的語言學者把二者合稱為"客贛語"或"客贛方言"。漢語存在著方言差別的同時,也壹直存在著***同語,***同語的書面形式自秦代以來都是統壹的。這種漢語***同語在春秋時代叫做"雅言"。《論語·述而篇》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孔子是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他平時大概說山東方言,但在讀《詩》、讀《書》、行禮的時候,則用當時的***同語"雅言"。漢語***同語往後發展,至漢代揚雄在《方言》裏稱之為"通語", 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韻》裏稱之為"天下通語",明代張位在《問奇集》裏稱之為"官話",辛亥革命以後稱之為"國語", 現在稱之為"普通話"。由"雅言"、"通語"、"天下通語"到後來的"官話"、"國語"以至現在的"普通話",其發展過程是壹脈相承的,反映了漢語***同語在兩千幾百年間發展的大體過程。漢語***同語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基礎方言及其中心地帶則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上古時期的秦晉方言在各地方言中影響最大,可以把它看作當時漢語***同語的基礎方言。漢代以後,中國社會經歷魏、晉、南北朝長時期的社會變動,漢語發生了重大變化,***同語的基礎方言隨著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的東移,它的中心也逐漸由陜西、山西東移至河南汴洛中州以至江蘇金陵壹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音辭篇》中談論當時的審音標準時,認為"榷而量之,獨金陵與洛下耳。"遼、金、元、明、清各朝近千年間,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重心逐步東移,漢語***同的基礎方言的通行區域不斷擴大,達到東北和西南各省,基礎方言的中心也進壹步東移至北京壹帶。漢語***同語隨著基礎方言的擴大、變化而變化。作為統壹的漢語***同語的書面語,也由古老的文言文發展到現代的白話文。

自秦漢以來,中國壹直是封建社會,薄弱的經濟基礎使社會處於不夠統壹的狀態,因而使漢族***同語的基礎方言北方話始終不能完全取代方言而實現漢語的高度統壹。正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特殊條件下,漢語方言壹方面能保持自己的特點並不斷發展,甚至由於各地方言的不同演變,造成新的方言分化;另壹方面由於漢族和整個中國社會的統壹,漢語方言又要服從自己所從屬的漢語***同語的發展趨勢而繼續作為漢語的方言。因此,漢語的各大方言盡管分歧很大,仍是壹種語言的不同方言,而不是與***同語平行的不同語言。

作為漢語統壹的書面語表現形式的漢字,它的讀音在不同的方言區各不相同,方言區的人遇到不認識的字,只要知道它讀如某字,就可以用自己方言裏該字的讀音去讀。同時,詞語的讀音雖然古今有別,但漢字的寫法卻是壹樣的,這在客觀上也便於溝通古今,加上自有漢字以來,政府法令、契約文書、經典文獻、聖人立言以及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歷史、哲學的名著等都用漢字記載,人們不敢輕易改動其中的字句,甚至古代壹些句式和詞語的用法,通過師生傳授,代代相傳,壹直沿用下來。漢語***同語和各地方言在發展的過程中都不能不受到這種統壹的漢語書面語的影響和制約,比如在許多方言裏都有口語音與讀書音(接近書面語和***同語的讀音)的差別,而在壹些方言(例如閩南方言)裏二者的差別幾乎成了雙重的系統;只有在漢語這樣的語言中才出現書面語跟口語這樣特殊的關系。

漢語方言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發展過程,這個發展過程是不間斷的、漸變性的,然而現代漢語方言跟古代漢語方言的面貌已大不壹樣,如同現代漢語***同語的面貌有別於古代漢語***同語的面貌壹樣。事實上每壹種漢語方言(無論是大的方言區或小的方言片)都經歷了復雜的發展過程。中華人民***和國建立以來,語言發展的大量事實表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漢語方言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向作為現代漢民族***同語的普通話靠攏,普通話的口語和書面語的規範形式必將逐步取代各地的方言

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是怎樣形成的?它們的主要區別是什麽?

方言是全民語言的地方變體,各方言之間並未斬斷壹切聯系,他們的基本詞匯和語法構造基本上還是相同的。

社會的發展往往造成社會內部進壹步的分工,這樣,同壹分工的人群在語言交際上就具有某壹社團的特征,產生了語言分支或者語言變體,這就是社會方言。社會的發展往往還伴隨著人群生活地域的擴展或者遷移,這樣,原來是同壹種語言的語言群落,由於地域的變更,某壹地域的語言變體就會跟原來的語言逐漸有了差距,各地域之間的語言變體有了自己的穩定性,就產生了地域方言。方言差異是語言演變不平衡性的重要體現,這種不平衡是指在不同語言社團中進展速度快慢的不同。

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都是隨著社會分化而分化,是社會分化的伴隨現象。

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範圍不同。

社會方言是適應社會分工需要而產生的全民語言的分支,是全民語言的社會變體。而地域方言則是全民語言在不同地域上所產生的全民語言的分支,是語言發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雖然都叫方言,但劃分的角度是不同的。

(2)內部差異不同。

域方言之間的主要差別表現在語音上,同時也反映在詞匯系統和語法系統方面,而社會方言的主要差別則在壹般詞匯方面,語音、語法方面沒有差別。

(3)發展趨勢不同。

地域方言在壹定條件下可以發展為獨立的語言,或在社會高度統壹融合情況下可能消失;社會方言沒有自己的基本詞匯、語音系統、語法結構,在任何條件下都不可能發展成為獨立的語言。

地域方言和親屬語言的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

地域方言和親屬語言都與單壹社會在地域上分化相關,都是單壹語言分化而成的後代。但二者存在明顯的差異:

(1)從社會分化看,地域方言是單壹社會在地域上分化不完全的結果;而親屬語言則是單壹社會在地域上分化進壹步加劇而完全分化的結果。

(2)從語言分化看,地域方言是隨著***同語分化發展,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點,但地域方言的新詞、語法格式等與***同語有相當大的***同點;而親屬語言中的詞語、語法格式等不斷擴大自身的特點,並向不同方向加速分化發展,最終形成了獨立的語言系統。

壹種語言分化的結果是形成不同的方言還是不同的親屬語言,主要取決於社會分化的程度以及***同語是否繼續存在。

湘 方 言

又稱湘語或湖南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較小的壹種方言。湖南省有多種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響的壹種。

通行地域 湘方言通行於湖南省的嶽陽、南縣、汨羅、湘陰、沅江、益陽、桃江、安化、寧鄉、長沙、望城、株洲、湘潭、湘鄉,雙峰、漣源、婁底、新化、冷水江、敘浦、辰溪、 邵陽、 邵東、新邵、隆四、洞口、武岡、新寧、城步、 東安、 零陵、雙牌、祁陽、祁東、衡陽、衡山等地,約占全省面積的壹小半。此外,廣西北部全州、灌陽、資源、興安等 4縣也通行湘方言。使用人口估計在2500萬以上。

分區 由於社會、歷史、地理以及政制變革等各方面的因素,古老湘語南、北、西三面長期以來處於官話方言包圍之中,東部又受客、贛系方言的影響,以致語音系統不斷產生變化,逐漸形成了新湘語和老湘語兩種明顯有別卻又並存並用的特殊局面。從地理上看,新、老湘語的通行地域恰好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因此,有人把它稱為北片湘語和南片湘語,這就是湘語的兩個方言片。新湘語和老湘語之間的差別主要表現在語音系統上。南片老湘語比較保守,古全濁聲母字壹般仍多念濁聲母;北片新湘語受官話方言的影響而有逐漸靠攏官話的趨勢,語音上突出的表現是由繁到簡,古全濁聲母字壹般都已念為清聲母字了。北片新湘語主要通行於湘北、湘中壹帶,如長沙、株洲、益陽等;南片老湘語廣泛通行於湖南中部、沅水東南、 湘水以西和資水流域, 如湘鄉、雙峰、邵陽、武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