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每個歷史時期獲得資訊的不同方法

每個歷史時期獲得資訊的不同方法

每個歷史時期獲得資訊的不同方法

每個歷史時期先進的方法

不同時期人們獲取資訊的方法

人類早期,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傳話獲取資訊;

後來,通過書信,信鴿,烽火,公告等獲取 *** ;

近代社會,通過收音機,廣播,報紙獲取 *** ,

現代社會,通過收音機,電視機,報紙,手機,網路獲取 *** 。

不同歷史時期的房屋

常見的建築

教學目標:

1, 通過查詢資料能說出房屋的產生以及從古到今各種建築的變化和發展史。

2,通過閱讀教材中的資料能感受到人們在建築設計方面的才華,從而激勵學生發奮學習,將來能設計出更加現代科學的建築。

3,讓學生了解不同風格的房屋和不同功能的建築,使他們能對常見的建築進行分類。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房屋的產生及從古到今各種建築的變化和發展。

2,能否對常見的建築進行分類。

課時:2課時

第壹課時

壹、 匯入:

1,師述:房屋是人類居住生存的地方,正因為有了房屋,人類才結束了露營曠野的歷史;有了房屋,人類才有了穩定的生活。關於房屋的知識妳知道哪些呢?

2,板書課題:常見的建築

二、新授:

1、 房屋的變化:

師述:古時候的人們為了生存,能有壹個地方遮風避雨以及禦寒,於是他們想到用草棚、洞穴當房屋。從山洞到現在的高樓大廈,房屋有哪些變化?

2,匯報討論結果(指名回答)

3,整理剛才發言跟討論的結果填寫第四頁的表格

不同歷史時期的房屋 外 形 主要材料 主要功能 采用的工具和技術

洞穴、草棚、樹巢 帳 篷 獸 皮 避寒暑風雨,防蟲蛇猛獸 手 工

木 屋 在木架外面紮上枝條,樹枝紮成屋頂,屋外抹上泥巴 木頭、樹枝、泥巴 遮風擋雨 自制簡單工具(石器)

宮 殿 各式各樣、金壁輝煌 磚、瓦、石灰 居 住 半手工操作

高層建築、大跨度建築 美觀、占地少 水泥、鋼材、玻璃、塑料、混凝土 工作、休息、娛樂、舉行各種儀式等綜合功能 機械化、自動化

4,對剛才所填表格進行壹個具體的介紹(每人介紹壹個時期的房屋)

第二課時

壹 、 匯入:

師述:不同風格的房屋它們在外形、材料和功能等方面都有不同,下面我們壹起來看看。(出示圖片)

二、新授:

1、 討論:不同地區房屋的特點是怎樣與當地環境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相適應的?(8分鐘)

2、 匯報討論結果

3、 師述:除了用於居住的房屋以外,我們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建築物,而且不同的建築物具有不同的功能,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不同功能並且自己熟悉的建築物。(出示圖片)

4、 學生自由討論怎樣給不同功能的建築物進行分類。(將教材第7面的建築物分類)

5、 師檢查結果(指名學生回答)

6、 自主探究:

學生分小組討論:我們周圍的建築物是用什麽材料建造的?它們有哪些特點和功能?(8分鐘)

7、 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三、知識拓展:

1、最早的房屋:

原始人類為避寒暑風雨,防蟲蛇猛獸,住在山洞裏或樹上,這就是所謂的“穴居”和“巢居”(樹上築巢)。經過不斷進化,古人開始營建房屋。據目前考古發掘證明,我國最早的房屋建築產生於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時的房屋主要有兩種,壹種是以陜西西安半坡遺址為代表的北方建築模式——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多圓形,地穴有深有淺,以坑壁作墻基或墻壁;坑上搭架屋頂,頂上抹草泥土;有的四壁和屋室中間還立有木柱支撐屋頂。壹種是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為代表的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建築模式——幹欄式建築;壹般是用豎立的木樁或竹樁構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懸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幹欄式建築上面住人,下面飼養牲畜。

2、現代建築藝術:太陽能建築壹體化技術

在當今世界能源與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形勢下,太陽能是壹種可利用的非常寶貴的可再生能源。而且相對於人類發展歷史而言,是壹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清潔的永久能源。太陽能建築壹體化技術是太陽能應用領域擴充套件的需要。把太陽能同建築結合起來,把幾千年來房屋只是人類居住、遮風擋雨、避寒暑的簡單場所發展成具有獨立能源、自我回圈式的新型建築,這也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

四、家庭作業:

查詢關於建築物結構的資料

板書設計:

常見的建築

房屋的變化

不同風格的房屋

不同功能的建築

不同歷史時期的房屋 外 形 主要材料 主要功能 采用的工具和技術

洞穴、草棚、樹巢 帳 篷 獸 皮 避寒暑風雨,防蟲蛇猛獸 手 工

木 屋 在木架外面紮上枝條,樹枝紮成屋頂,屋外抹上泥巴 木頭、樹枝、泥巴 遮風擋雨 自制簡單工具(石器)

宮 殿 各式各樣、金壁輝煌 磚、瓦、石灰 居 住 半手工操作

高層建築、大跨度建築 美觀、占地少 水泥、鋼材、玻璃、塑料、混凝土 工作、休息、娛樂、舉行各種儀式等綜合功能 機械化、自動化。

1、最早的房屋:

原始人類為避寒暑風雨,防蟲蛇猛獸,住在山洞裏或樹上,這就是所謂的“穴居”和“巢居”(樹上築巢)。經過不斷進化,古人開始營建房屋。據目前考古發掘證明,我國最早的房屋建築產生於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時的房屋主要有兩種,壹種是以陜西西安半坡遺址為代表的北方建築模式——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多圓形,地穴有深有淺,以坑壁作墻基或墻壁;坑上搭架屋頂,頂上抹草泥土;有的四壁和屋室中間還立有木柱支撐屋頂。壹種是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為代表的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建築模式——幹欄式建築;壹般是用豎立的木樁或竹樁構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懸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幹欄式建築上面住人,下面飼養牲畜。

2、現代建築藝術:太陽能建築壹體化技術

在當今世界能源與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形勢下,太陽能是壹種可利用的非常寶貴的可再生能源。而且相對於人類發展歷史而言,是壹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清潔的永久能源。太陽能建築壹體化技術是太陽能應用領域擴充套件的需要。把太陽能同建築結合起來,把幾千年來房屋只是人類居住、遮風擋雨、避寒暑的簡單場所發展成具有獨立能源、自我回圈式的新型建築,這也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

北京合院,實際就是合院建築之壹種,所謂合院,即是壹個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為院,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東西方向的胡同,南面壹大排,為南面的合院;北面壹大排,為北面的合院,壹戶壹宅,壹宅有幾個院。合院以中軸線貫穿,北房為正房,東西兩方向的房屋為廂房,南房門向北開所以叫作倒座

壹家人有錢,人口多時,可建前後兩組合院南北相連。再有錢的人家擺闊氣,可以建設三個或四個合院,亦為前後相連。在合院中植花果樹木,以供觀賞。

合院小者,房屋13間,大者壹院或二院,25間到40間,房屋都是單層。廂房的後墻為院墻,拐角處再砌磚墻,大四合院從外邊用墻包圍,都做高大的墻壁,不開窗子,表現出壹種防禦性。全家人在合院裏,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適,晚上關閉大門,非常安靜,適合於以家族為中心的團聚生活。

到白天,院中花草樹木,十分美麗,夜裏花香,空氣清新,晚間家人坐在院中乘涼、休息、聊天、飲茶,全家合樂。家裏人在院子裏,無論做什麽,外人看不見的,這符合中國人的習慣。

四合院住房分間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間為大客廳(中堂間),長子住東廂,次子住西廂,傭人住倒房,小姐、女兒住後院,各不影響。

北京合院設計與施工比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簡單,不要鋼筋與水泥,青磚灰瓦,磚木結合,混合建築,當然以木構為主體標準結構,重量輕,如遇地震,無論多大震級也不害怕,說明合院是可以防震的。整體建築色調灰青,給人印象十分樸素,生活非常舒適。

其它地區的合院也與北京合院是基本相同的,不過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材料相差不多,式樣亦大同小異,這些合院是中國人民的重要建築遺產。

北京合院與各地合院之不同有下列各點: 以北京為主的周圍地區用四合院,以中軸為對稱,大門開在正南方向的東南方向,大門不與正房相對,也就是說大門開在院之東南。這是根據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為坎宅,如做坎宅,必須開巽門,"巽"者是東南方向,在東南方向開門財源不竭,金錢流暢,所以要做"坎宅巽門"為好。

因此北京四合院大門開在東南方向。這是根據風水學說決定的,只有北京周圍才是這樣做法,其它地方並非如此。

傣家竹樓的造型屬幹欄式建築,它的房頂呈“人”字型,雲南南部屬屬熱帶雨林氣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頂易於排水,不會造成積水的情況出現。壹般傣家竹樓為上下兩層的高腳樓房,高腳是為了防止地面的潮氣,竹樓底層壹般不住人,是飼養家禽的地方。上層為人們居住的地方,這壹層是整個竹樓的中心,室內的布局很簡單,壹般分為堂屋和臥室兩部分,堂屋設在木梯進門的地方,比較開闊,在正中央鋪著大的竹席,是招待來客、商談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設有陽臺和走廊,在陽臺的走廊上放著傣家人最喜愛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這裏也是傣家婦女做針線活的地方。堂屋內壹般設有火塘,在火塘上架壹個三角支架,用來放置鍋、壺等炊具,是燒飯做菜的地方。從堂屋向裏走便是用竹圍子或木板隔出來的臥室,臥室地上也鋪上竹席,這就是壹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個竹樓非常寬敞,空間很大,也少遮擋物,通風條件極好,非常適宜於版納潮溼多雨的氣候條件。

不同歷史時期科學方法各有什麽特點

大致說來兩種特點:壹種是純粹靠經驗而來的科學(其實那不是嚴格的的科學);再壹種就是靠嚴格的邏輯推理,科學實驗研究論證而來的現代科學方法。

呵呵~這個當然只是動某壹個角度來回答的妳這個問題,不知道有沒有壹點幫助了

哈哈

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功能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壹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裏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在《史記?吳起傳》與《說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說明神農氏的部族發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壹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境裏,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後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為華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禪讓王位於大禹,氏族社會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壹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並非壹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後又戰敗防風氏,逐漸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於他。而“三苗”後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的記載。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壹中國後,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紹興留有大禹遺跡。夏禹原讓位於“百蟲將軍”伯益,但為兒子夏啟奪權,啟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發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壹,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鬥山東南延巒妙峰壹帶,故這壹帶山稱之為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跡。夏杼之後八代而衰,履癸(桀)為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

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壹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生我國中原。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已相當發達。人們不難設想從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所以說我國祖先發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獲取歷史資訊的常用方法、途徑 資料收集積累法。包括:

(1)閱讀法。閱讀有關的檔案、報刊、雜誌、圖書、資料等,從中獲取所需的資訊。

(2)購買法。向教育科學中心、咨詢服務單位、教育研究機構、有關大專院校等購買有關資訊。

(3)收聽法。從廣播、電話等獲取有關資訊。

(4)詢問法。向有關資訊源詢問獲取有關資訊。

(5)觀看法b從電視、錄相、電影等獲取有關資訊。

(6)預測法。用預測方法和技術,分析、預測有關資訊。

(7)采集法。有目的地派專人到有關地區,部門收集有關資訊。

2。調查研究法。對於壹些沒有固定來源的資訊的收集,需要采用調查研究法。

(1)調查法。調查法包括面談調查法,書面調查法,留置問卷調查法,電話調查法等。在學校管理中,最常用的是面談調查法。它是指當面聽取被調查者的意見、要求、反應、批評、建議。在廣度上,有個別面談、小組訪問及座談,座談會及個別面談都應註意挑選不同型別及典型,使之有代表性,在深度上,有壹次面談、多次面談及反復深談;在策略上,壹種是有準備地調查,事先給提綱請對方堆備充分意見,壹種是有意識地不讓對方先入為主,隨便交談,以獲得對方較直觀的意見和要求;在方法上,有走出去上門訪

古代獲得資訊的方法

古代通訊方法有:烽火傳軍情、鴻雁傳書、魚傳尺素、青鳥傳書、黃耳傳書、飛鴿傳書、風箏通訊、竹筒傳書、燈塔等。

下面就具體介紹幾種通訊方法:

1.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壹種通訊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壹定距離建築壹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壹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裏,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壹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2.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於扣留,他英勇不屈,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兇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兇,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壹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壹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壹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壹只大雁,足上系著壹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壹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有關“鴻雁傳書”,民間還流傳著另壹個故事。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妻子王寶釧苦守寒窯數十年矢誌不移。有壹天,王寶釧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聽到空中有鴻雁的叫聲,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動情之中,她請求鴻雁代為傳書給遠征在外的薛平貴,但是荒郊野地哪裏去尋筆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羅裙,咬破指尖,用血和淚寫下了壹封思念夫君、盼望夫妻早日團圓的書信,讓鴻雁捎去。

3.飛鴿傳書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上,信鴿主要被用於軍事通訊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將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軍隊。張浚來到軍營後,竟見空蕩蕩的沒有人影,他非常驚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隊召集到眼前。曲端聞言,立即把自己統帥的五個軍的花名冊遞給張浚,請他隨便點看哪壹軍。張浚指著花名冊說:“我要在這裏看看妳的第壹軍。”曲端領命後,不慌不忙地開啟籠子放出了壹只鴿子,頃刻間,第壹軍全體將士全副武裝,飛速趕到。張浚大為震驚,又說:“我要看妳全部的軍隊。”曲端又開籠放出四只鴿子,很快,其余的四軍也火速趕到。面對整齊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隊,張浚大喜,對曲端更是壹番誇獎。其實,曲端放出的五只鴿子,都是訓練有素的信鴿,它們身上早就被綁上了調兵的文書,壹旦從籠中放出,立即飛到指點的地點,把調兵的文書送到相應的部隊手中。

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使命

21-45,反抗侵略,民族獨立

45-49,人民解放

49-56,社會主義改造

56-今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廣東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稱謂

先秦:百粵

秦代:南海郡(粵西有壹部分屬象郡和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

秦末-漢初:南越國

西漢:屬交州刺史部——南海郡(粵中、粵東),還包括蒼梧郡、合浦郡

東漢末:改交州刺史部為 交州

西晉:今廣東省腹地屬 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

唐代:廣州

五代十國:南漢

宋代:廣南東路

元代:今廣東由江西行省和湖廣行省分割

明代:廣東等處行中書省—廣東行省

清代:廣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