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秦漢時期雕塑的特征是什麽

秦漢時期雕塑的特征是什麽

秦漢時代的雕塑風格是嚴峻的風格,是陽剛之美的風格。秦漢俑馬、墓前石雕從整體上看,也許遠不及後世那樣精巧、細膩,而以拙重、粗獷為特色,然而正是這種“客觀簡樸性”,成為了秦漢時代文化精神的象征。秦漢雕塑的風格不是偶然的,它正是這壹時期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強烈的開拓、征服欲望的形象寫照。它繼承了遠古以來,華夏民族所表現出來的註重人力,與自然抗爭的崇高精神。

秦漢時期的雕塑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力量將中國雕塑推向了高峰。這壹時期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雕的出現和標誌性明器雕塑的產生,以及工藝性雕塑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秦漢雕塑的巨大氣魄和強健精神,為中國雕塑的歷史留下了輝煌的壹頁。

秦兵馬俑的雕塑藝術,標誌著明器雕塑創作上產生了壹個重大飛躍。它規模大,數量多,給人最突出的感受是力求逼真,表現物件的寫實風格。每個秦俑的形象雖無雷同,均通過人物動作刻畫,各自神態表現的生動傳神。註重靈活多樣的表現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漢承秦制”漢代明器雕塑的制作形成規範化、制度化,形體上雖不如秦代高大,但表現物件上卻比秦代豐富。人物的塑造比秦代富於動感,姿態也有了較多的變化,東漢明器雕塑在題材內容,制作材料,以及分布地區等方面都有了進壹步的擴展,出現了大量形形色色,表現各種生活勞動場景的俑,以及樓、塢、堡等模型,在題材內容上更趨於生活化,更真實廣泛,具體表現各種生活場景。同時還表現出鮮明的地區特色和民間風貌,如體現巴蜀風情的身背竹箆勞動婦女俑與袒博赤足、抱鼓,眉飛色舞表演的《說唱俑》。

霍去病墓大型石雕群,是我國最早的較完整的紀念性雕刻藝術珍品,是西漢時期強盛的國力和積極進取精神的象徵。它的藝術特點表現為註重寓意,善於運用象徵的手法表現作品的思想內容。在建造上,“為冢似祁連山”,以紀念他的不朽功勛。配置豎石和多種動物雕刻,獨創的綜合群體,成功展示了深山野林猛獸出沒的藝術意境,《馬踏匈奴》是整組石雕中的象徵中心。並巧妙地運用“因勢象形”的表現手法和靈活地將圓雕、浮雕、線刻的表現手法綜合運用。

這壹時期的建築雕塑也很有特色。“秦磚漢瓦”將建築、雕塑、書法結為壹體的奇妙結合,是我國建築雕塑藝術的壹大特色。畫像磚和畫像石以磚石將繪畫與雕塑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變化多樣,同樣獨具民族特色。

秦國有悠久的石刻藝術傳統,在鳳翔西村春秋時代的秦宮陵園中,曾出土兩件高約22厘米的石俑;戰國時代,秦昭王在鹹陽興建橫橋,曾雕刻忖留神石像;此外,在蜀郡都江堰又雕刻鎮水石牛。秦始皇時期,玉石雕刻有了顯著的進步,據晉王嘉《拾遺記》記載,秦代的刻玉善畫工烈裔,“刻玉為百獸之形,毛發宛若真矣。”另據《三輔黃圖》記載,秦代加固擴建橫橋時,曾雕刻古代力士孟賁的石像;營建驪山陵園時,雕刻壹對頭高壹丈三尺的石麒麟,開啟了後代在陵墓前雕造石獸、石獅或石辟邪之先河。

青銅紀念雕塑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鐘□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賈誼《過秦論》亦有“銷鋒鑄□,以為金人十二”之語。參考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編鐘架形象,可知秦代鑄造“鐘□金人十二”,即是供鹹陽宮中兩具曲尺形雙層編鐘架上使用的人形銅立柱。

另據《漢書·五行誌》、《西京賦》、《水經·河水註》及《三輔舊事》等文獻記載,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曾鑄造12個“各重二十四萬斤”的“金狄”,即12個身著“夷狄服”的大銅人,配列在阿房殿前,銅像胸前刻有李斯撰寫的贊頌秦始皇統壹功業的銘文,其政治作用不可低估。

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側,出土兩乘大型銅車馬,每乘包括四馬、壹車、壹馭手,車馬形體相當實物的1/2,每乘總重量達1200公斤以上,鑄造工藝十分精良,形象極為生動(見彩圖銅車馬(秦) 陜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壹號帶傘蓋的銅車,馭手作立姿,其性質當為導車;二號作篷蓋的銅車,馭手呈坐姿,其金屬轡繩末端刻有“安車”等字銘。據考證,此車系仿照秦始皇巡視全國時的禦乘而鑄造,旨在紀念秦始皇“平壹宇內”的不朽功業(見秦始皇陵彩繪銅車馬)。

墓葬明器雕塑 即供隨葬用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各種材質的偶人車馬。秦代有大型的陶塑兵馬俑及圉師俑、小型的木雕侍者俑等兩種。前者集中發現於陜西臨潼縣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園附近;後者於1978年發現於河南泌陽縣官莊村秦代末年的墓葬中,***有木俑4件,身高11~16厘米,面形渾圓豐滿,俑表施彩繪,作拱手侍立狀,造型甚古樸。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就著手穿治驪山;在他去世前,陵區內已是“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從20世紀40年代起,在秦始皇陵園東北隅的臨潼縣焦家村附近,曾陸續出土壹種高約70厘米的圉師俑(馬□),作跽坐姿態,造型質樸優美。

1974~1976年,在陵園東垣外的臨潼縣西楊村南,地處東陵道之北側,先後發現3座埋藏大型陶塑兵馬俑的從葬坑,出土數千件與真人真馬等高的兵馬俑,其軀體采用泥條盤築法塑造,頭像則運用模制加手塑的方法制作。這批兵馬俑標誌著秦代雕塑藝術的卓越成就,再現了秦軍奮擊百萬、戰車千乘、勇於公戰、怯於私鬥的精神風貌,體現了王權的極度威嚴,其主要藝術特點是:形體高大,崇尚寫實,手法嚴謹;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形象生動;在總體布局上,利用眾多直立靜止體的重復,造成排山倒海的磅礴氣勢,令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

漢代雕塑

中國西漢和東漢的雕塑作品,主要包括石刻、玉雕、陶塑、木雕和鑄銅等品種。當時,雕塑藝術應用範圍非常廣泛,表現技巧迅速提高,舉凡大型紀念性石刻、園林裝飾雕塑、各種明器雕塑及實用裝飾雕塑等方面,均有顯著發展,留存至今的漢代雕塑遺物極為豐富。

石刻 漢代雕塑藝術的新成就,突出地表現在大型石刻作品上。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1對大型石刻,是原存陜西省長安縣常家莊的牽牛石像和鬥門鎮內的織女石像,兩者東西相隔約3公裏。據《漢書·武帝紀》記載,它們是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在上林苑“發謫吏穿昆明池”時建立的,按左牽牛、右織女的格式,設置在昆明池東西兩岸,故而又稱漢昆明池石刻。牽牛石像高 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貼腹,作跽坐狀;織女石像高228厘米,作籠袖姿態。這組石刻取材於牛郎織女神話故事,均用花崗巖雕成,石像形體高大,是中國早期園林裝飾雕塑的代表。

秦代雕塑

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秦朝的雕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之後,即利用雕塑藝術為宣揚統壹功業、顯示王權威嚴的政治目的服務,在建築裝飾雕塑、青銅紀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成就。

建築裝飾雕塑 秦始皇統壹六國之後,憑借高度集中的人力與物力,大興土木。首先,在都城鹹陽北阪上營造六國宮殿;其次,加固擴建了跨越渭河的橫橋,並在渭河南岸營建新朝宮——阿房前殿;最後,又在驪山北麓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園。這些巨大的建築工程,均用雕塑作品進行裝飾美化。

瓦當是強烈反映時代藝術風格的壹種建築裝飾構件。鹹陽市東郊窯店鎮附近的秦宮遺址,曾出土浮雕著鹿、鳥、昆蟲紋的圓瓦當;西安市西郊巨家莊附近的阿房宮遺址,出土四鹿紋、四獸紋、子母鳳紋圓瓦當;驪山秦始皇陵區,出土夔鳳紋大瓦當;皆以飾紋華麗、風格清新而著稱。

此外,在鹹陽故城秦宮遺址還出土兩種大型空心磚,其壹是刻畫著龍紋、鳳紋、水神紋的空心磚,其二是模印著回紋、菱格紋的空心磚,皆鋪砌在宮殿階基地面上,由此可見秦代建築裝飾雕塑的發展概貌。

另壹組著名的西漢大型石刻,是陜西省興平縣道常村的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系元狩六年少府屬官“左司空”署內的石匠所雕造。作者運用循石造型方法,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於壹體,使作品兼有寫實與寫意的風格。現存作品有立馬、臥馬、躍馬、臥虎、臥象、石蛙、石魚、石蟾、臥牛、野豬、野人、野人搏熊、母牛舔犢等14件,另有題銘刻石2塊。 原先皆散置於墓冢周圍,現集中陳列在墓前東西兩廊內。立馬石刻,亦稱馬踏匈奴,高168厘米,是群雕中的主體。作者采用寓意手法,以戰馬將侵擾者踏翻在地的情節,贊頌霍去病反擊匈奴侵擾所建樹的赫赫戰功,是漢代紀念碑雕刻的重要代表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