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病屬於中醫眩暈範疇。《黃帝內經》有很多記載。《靈樞口問》篇曰:“腦不滿氣虛,耳苦,頭苦,目眩。”隋代《眩暈病證論》指出:“腑之虛,風邪乘虛,附於目腦,會轉腦為急,進而眩暈。”說明眩暈的病因病機是本虛外感風。唐代錢進方耀首次提出風熱痰致眩暈的論點。金元時期對眩暈的認識有了很大的發展。劉從“火”論起,他在《玄寂原病型與五運主病》中指出:“所謂風氣連暈,因風木之盛,必是金衰不能使木,而木復活火,風火屬陽,多為兼,陽主運,兩運相爭,故輪換。”張、和都是從“痰”論治的。《丹溪心法頭眩》壹文指出:“有痰者多,無痰者不暈。”李東垣認為痰濁是脾胃氣虛所致。明代張景嶽強調“無虛不眩”。陳修園將本病的病因病機總結為四個字:風火、痰、虛。俞團在《醫真物語》中指出了壹種新的瘀血眩暈理論。清代葉桂強調肝膽為病。歷代醫家對上海眩暈論述頗多。由於病因復雜,他們各抒己見,在相互補充的過程中,對眩暈的辨證論治認識逐漸提高。
現代中醫對內耳眩暈癥的研究主要從控制其癥狀入手。中醫治療內耳眩暈癥的最早報道見於
1959.此後中醫治療該病的報道很多,但第壹個集中的臨床治療觀察樣本是在1972報道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此後,中醫藥治療該病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據不完全統計,中醫治療確診為該病的病例已經積累。
高達5000箱。經過30多年的臨床觀察和經驗積累,對其病因病機、辨證分型、藥物選擇、針灸、氣功等進行了分析。
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中醫治療該病的療效在90%以上。
在機理研究方面,以耳蝸電位和耳蝸形態結構為指標,觀察中藥制劑對豚鼠實驗性內淋巴積水的影響。
中醫藥對梅尼埃病的治療作用得到了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