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徽派樸學的成就

徽派樸學的成就

數千年的文明古國,傳統文化文化源遠流長,史冊典籍浩如煙海,連綿延續,從未中斷。與歷史文化的特點相聯系,對典籍文獻的訓詁、註釋、輯佚、校勘、辨偽、考證等方法和手段,亦即體現在傳統的考據學,壹直沿革傳承,成為歷代學者輾轉繼承的基本治學方法。《論語·八佾》有記載:“記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固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孔夫子所謂文獻不足,故杞國、宋國之事不足征,必然是經過對文獻資料的考辨或對當時存世文物的驗證而後得出的結論。於此,徽派樸學大師段玉裁《經韻樓集·經義雜識序》(卷八)有言:“校書何放(仿)乎?放(仿)乎孔子。”而另據徽派樸學的著名學者俞樾說:“讀書必逐字校對亦孔氏之家法也。”所以說壹定意義上,孔子可以說是中國傳統考據學的鼻祖,考據學有記載的歷史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至漢代,經秦火之後,文獻典籍或篇章亡佚,或真偽可疑,都需要壹定的考據才能厘清。因此,湧現出西漢劉向、劉歆父子及東漢鄭玄等治經訓詁學考據大師,確立了漢儒經師在傳統學術方面的權威地位,大大促進和發展了傳統的考據學,被清代考據學家奉為“漢學”(有稱“鄭學”)。之後的魏晉南北朝、唐宋時期,傳統考據學歷經了演變和發展重要階段,考據的方法和技巧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明清時代是傳統考據學登峰造極的階段,尤其是乾嘉學派作為壹個獨立的學派正式形成。乾嘉學派發展到鼎盛形成了以江永、戴震為代表的徽派樸學和以惠棟為代表的吳派。徽派樸學由時徽州府婺源人氏江永發軔,休寧戴震大張其幟,初於歙縣不疏園匯集當時國內誌同道合的諸多學者大家,研討學術,切磋砥礪,並廣為傳布,逐漸形成了全國性的學術派別,確集中國數千年考據學之大成,把淵源深厚的考據學推向高峰,引為極致,創造了百年輝煌。徽派樸學在學術方面的卓越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諸方面:

壹、創立了語言文字學門類中的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

在傳統的經學範疇,“小學”的內容是經學的附庸。由於徽派樸學家提倡“治經從小學入手”的治學模式,使得“小學”中的文字、音韻、訓詁部分豐富並向縱深發展,成為獨立的語言文字之學。梁啟超說:“文字訓詁,此學本經學附庸——因註釋經文而起,但後來特別發展,對於各個字意義的變遷及文法的應用,在‘小學’的名稱之下,別成為壹種專門。音韻,此學本‘小學’附庸,後來亦變成獨立,對於古音、方音、聲母、韻母等,發明甚多。”(《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影響》)周祖謨在研究段玉裁著《說文解字註》時也說:“文字、音韻、訓詁之學,以前僅是經學的附庸,從清代乾嘉以後,才逐漸發展為專門獨立的語言文字之學。段氏在這方面的貢獻是絕不能忽視的。”(《問學集》下)

二、運用近乎科學化的學術研究方法

徽派樸學的研究範圍頗為廣泛,以治經學為中心,旁及文字、音韻、歷史、天算、律呂、數學、輿地、蔔筮、名物、禮制、金石、兵法、醫藥、農桑等等,名家著述豐富,成績斐然。研究對象的門類雖散,而研究采用的方法論卻始終貫徹徽派樸學的治學理念,實事求是,無征不信,重視考證,反復校勘,不泥古,不信古。以這樣的治學範圍和研究方法為特點的徽派樸學,運用訓詁箋釋、文字校勘、辨偽輯佚、目錄版本等手段,整理了大量了古籍典冊,這是科學的方法論的豐碩成果。最早總結出徽派樸學重視研究方法、並定論這種方法論近乎科學化的,是梁啟超,他認為考據學派的成功由於有科學方法,《清代學術概論》總結說:“凡欲壹種學術之發達,其第壹要件在先有精良之研究法。清代考證學,顧、閻、胡、惠、戴諸師,實辟出壹條新途徑,人人***循;賢者識大,不賢識小,皆可勉焉。中國積數千年文明,其古籍實有研究之大價值……故研究法壹開,學者既感其有味又感其必要,遂靡然向風焉。愈析而愈密,愈浚而愈深,蓋此學派在當時饒有開拓之余地……且能拔異於諸派而獨光大也。”

三、從壹字壹義孤立的說明轉向全面系統地探索

徽派樸學家們在長期對語言文字的研究實踐中,從壹字壹義孤立的說明中提升到對整個語言體系的探索,這種質的飛躍是非常可貴的。這壹特點,是由周祖謨先生發現並提出的。周氏《問學集》中以段玉裁為例,作了非常精辟的闡述:“段氏《說文解字註》的成就是很多的,壹方面,把許慎作《說文》的義旨和《說文》這部書在考訂文字、聲音、訓詁方面的真實價值闡發無疑,而且貫串全書,詳加註釋,使《說文》成為可讀之書;另壹方面,段氏參考群書字訓,就形、聲、義三方面互相考核,探討三者間的關系,並說明古書中文字的假借、意義的引申、古今語的異同,創通許多探討詞義的方法,繼承了前代訓詁學的優點而又加以發揚,這樣,就使訓詁學的理論與方法都有了新的內容和新的發展。段氏對文字形、聲、義的探討已經帶有歷史研究的性質,而且能從以往訓詁學只作壹字壹義的孤立的說明,轉向註意全面系統知識的探索,這是尤其值得重視。”他的評論非常中肯,對於進壹步研究樸派樸學大師們的學術造詣,探討徽派樸學在學術上的成就,具有極大的啟迪作用。

四、對於傳統漢學研究領域的拓展

千來以來,儒家思想被奉為學術思想體系的正宗根本。傳統的漢學都是以研究經學為中堅,而徽派樸學的發軔者江永始能在考禮窮經之外,以自身的研究,研究拓寬了壹條在歷算、律呂、音韻、考工、輿地方面的新路。後來得到他的弟子戴震、程瑤田、金榜等人的發揚炮大,成為之後徽派樸學諸家遵循的矩鑊。

五、勇於突破漢人之說

在治經領域,壹向有恪遵漢人之說的傳統,古往今來,漢學的理念千載難撼。戴震雖是清代皖派漢學(徽派樸學)的突出代表,但他並不茍同於清初以來彌漫壹時的經學潮流,而是對於漢學始終采取壹分為二的態度。他說:“治經先考字義,次通文理,誌存聞道,必空所依傍。漢儒故訓有師承,亦有時附會;晉人附會鑿空益多;宋人則恃胸臆為斷,故其襲取者多謬,而不謬者在其所棄。我輩讀書原非與後儒競立說,宜平心體會經文,有壹字非其的解,則於所言之意必差,而道從此失。”(《戴震全集·與某書》)他認為,漢儒離六經成書時代較近,可以通過師承關系掌握壹些古義故訓,但漢儒的經說,也有穿附會的地方,存在忽視義理的片面性。他曾針對那些盲從墨守的人批評道:“徒株守先儒而信之篤,如南北朝人所譏‘寧言周(公)孔(丘)誤,莫道鄭(玄)服(虔)非’,亦未誌乎聞道者也。”(《戴震全集·答鄭丈用牧書》)完全是諷刺的語調,以明其尊古而不泥古、誌在聞道的學術思想。

六、創造了學術史上光彩奪目的業績

徽派樸學自乾隆早期至道光末期,壹百年中湧現出來的知名學者約五十人,著作數以百計,其中以精審著稱、在國內同類著作中處於領先地位的至少有五六十種,可以說是人才輩出、名著如林!清後期著名學者龔自珍言:“本朝自有學,非漢學。”(《龔定庵全集》卷七《與江子屏書》)清學源自漢學,繼承漢學的優良傳統並呈現出重大的豐富和發展。而徽派樸學學術的空前繁榮,成為了清學的突出代表,創造了學術史上光彩奪目的業績。

縱觀徽派樸學的發展史,作為乾嘉學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徽派樸學發於徽州,興於全國,綿延遠播,輝煌百年。徽派樸學大師們在學術領域所建樹的卓越成就,極有力地說明了徽派樸學學派不僅體大思精,而且對後世的影響也極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