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古籍辨偽的簡史

中國古籍辨偽的簡史

中國的古籍辨偽工作是伴隨著文獻研究工作的開展而產生的。早在戰國時代,就有學者認識到,有必要在使用文獻之前,對其立論、事實的真偽進行考辨。西漢末年,官府組織學者進行大規模的校理典籍工作,第壹次全面地對當時所存文獻中的依托和真偽摻雜現象進行了辨析在基本根據《七略》編成的《漢書·藝文誌》中,有許多“依托”、“非古語”、“後世所加”之類的斷語。此後歷代學者對此都很關註,如東漢經學家馬融在註《尚書》時曾遍考各篇的真偽;王充在《論衡》中系統地對當時壹些經史要籍中記載的史實提出了質疑;隋代僧法經編纂的《眾經目錄》專立“辨偽”壹門,著錄在著者、內容和年代上有問題的經籍;唐代文學家韓愈在讀書治學過程中,註意辨別古書之真偽,並根據偽書的不同性質對它們進行了初步的分類;與韓愈齊名的柳宗元,更寫有《辨〈冠子〉》、《辨〈列子〉》等辨偽專篇。宋代疑偽考辨之風更為盛行,當時的著名學者如歐陽修、吳、程大昌、王應麟、程頤、朱熹、晁公武等都進行過文獻考辨,取得了較多成就。明代胡應麟在總結前人辨偽經驗的基礎上,歸納了古籍作偽的十幾種情況,系統提出了辨析偽書的 8條基本方法;藏書家祁承在《淡生堂藏書約·鑒書》中也曾歸納了偽書的種種情況。清代是繼宋以後辨偽工作的又壹興盛時期,學者們在提出問題的態度上更為慎重。在辨偽方法上更加細密,考辨深度也大大超過前代,確認了壹批長期爭論不休的典籍真偽。如確證古文《尚書》《孔子家語》今本《竹書紀年》系偽書等,即是這壹時期辨偽工作的重要成果,閻若璩則是這壹時期的傑出代表。姚際恒所著《古今偽書考》壹書是著名的辨偽著作。著名學者崔述在《考信錄》壹書中,對先秦典籍中史事立說的真偽進行了系統的考辨,基本總結了前人在這壹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經驗,直接啟迪了中華民國時期“古史辨”學派疑古辨偽學術活動的開展。清末民初的辨偽工作,不僅在具體文獻的辨偽上有所收獲,而且還在西方學術思想輸入的背景下,依據前代學者的經驗和成果,對辨偽方法進行了全面總結,基本確立了辨偽作為文獻研究的分支學科的地位與方法。其中較著名的有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提出的審定史料真偽的 5條方法;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和《古書之真偽及其年代》中歸納的辨偽公例等。近人張心輯《偽書通考》,基本上涵括了前人的辨偽成果和方法,是壹部著名的辨偽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