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壹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從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遂壹顫即傾,城樓堞口有舍民房並村落寺觀,壹時俱倒如平地……人立地上,如覆圓石,輾轉搖晃,不能站立,勢似即陷,移時方定。閣邑震塌房屋約數十萬間……”如此驚心動魄的景象出現在300多年前的山東郯城,這是康熙《郯城縣誌》對郯城大地震——— 這場既是山東也是整個中國東部地區有史以來最大地震的記載。
郯城大地震,發生於清朝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波及陜西、山西、遼寧、河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安徽、江蘇、廣東等10多個省的410多個縣及中國東部海域和朝鮮半島,破壞區域縱長千余公裏,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裏,有感半徑800多公裏。郯城地震高達8.5級,這是我國東部唯壹壹次8.5級地震,也是中國3次8.5級地震之壹(另兩次為1920年12月16日寧夏海原8.5級地震及1950年11月18日西藏察隅8.5級地震)。因為郯城隸屬臨沂,又稱臨沂大地震,因郯城、沂州(今臨沂)、莒州(今莒縣)受災最重,又稱郯城—臨沂大地震,郯城—莒縣大地震,郯城—麥坡地震。
因為地震發生在戌時(晚上七點至九點),古時的人們沒有豐富多彩的娛樂休閑活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故而,這是壹個人們正在準備睡覺或者已經入睡的時間,很多人是在睡夢中被頃刻坍塌的房屋砸死砸傷的,造成的人員傷亡損失也特別嚴重。地震中的人口死亡在5萬人以上,康熙時期山東魯南地區仍是地廣人稀,多層建築物少,這樣的數字在當時已經是天文數字。同時,由於消息流通緩慢閉塞,震後無法組織積極有效的救災活動,適逢夏季又連降暴雨,導致了災區瘟疫流行:“區內死屍遍野,不能殮葬者甚多;暴雨烈日,瘟痢隨作,人民疏散。”雖然清政府在地震發生後便命令戶部速行詳議、分別蠲賑,發免山東沂州等40州、縣、衛年租多寡不等,並遣官賑濟,但還是導致災民流離失所,經濟損失極為慘重。
震後,我國約500余種縣誌、方誌,碑文、詩文等對這次地震作了詳盡的記載,其中有破壞的記載達150余縣,堪稱是我國歷史上史料記載最為翔實豐富的特大地震。這場突兀而至的大地震對建築物的損毀達到了驚人的程度,據當時縣誌記載,莒縣內“官民房屋、寺廟、牌坊、城垣俱倒,周圍百余裏無壹存屋”;郯城內“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壹時俱倒塌如平地”;臨沂則是“城郭宮室廟宇公廨壹時盡毀,人無完宇”。同時聊城始建於宋代的廟學在地震中“棟宇傾圮,門廡頹廢益甚”;寧陽始建於元代至元年間的大成殿毀於壹旦;而滕縣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的城池“周五裏許,高三丈五尺,闊壹丈五尺,門樓四,角樓四,堡二十四,池深壹丈五尺,廣壹丈五尺。地震城崩,磚石盡傾。”……類似的記載還有很多,始建於唐、宋、元、明的學廟、牌坊等古建築在這次大地震中幾乎全體遭受重創,雖然震後有所修葺補救,但畢竟已不再是“古”時遺存,對山東地區的古文化保存流傳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人文環境遭受空前重創,自然環境則在地震中幾乎重塑,地震中伴有大規模的山崩地裂、地陷、湧水噴沙等現象,將之評述為“山川易景”毫不為過。在郯城大地震的史料中,有二三十余州縣記載了山崩地裂或滑坡等有關自然面貌破壞現象。由於地表大面積升降,平地大面積被溢出來的地下水淹沒,如江蘇北部的贛榆縣海灘隆起,黃海海水退舍30裏。
除了縣誌之外,當時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很多地震記憶,最為著名的當為蒲松齡在《聊齋誌異·地震》壹文中的描述,他以樸實無華的語言,真實細膩的筆調,客觀地記錄了康熙七年郯城地震發生時鄒平縣的情景,讀來如身臨其境。地震發生時,蒲松齡正在長山縣(即今鄒平縣)表兄家做客,兩人秉燭對飲,突然聽到打雷壹樣的聲音從東南方傳來,向西北方而去。接著,“幾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梁椽柱,錯折有聲”,他與表兄“相顧失色”,在短暫的驚慌茫然之後,才意識到發生了地震,趕緊跑出房間。室外呈現的景象讓人目瞪口呆:“樓閣房舍,仆而復起;墻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河水傾潑丈余,鴨鳴犬吠滿城中。”持續了壹個多時辰,才開始安定了壹些。再看街上,男人和女人裸著身體聚在壹起,惶恐不安地談論著剛剛發生的地震,竟然忘記了自己沒有穿衣服。蒲松齡後來聽人傳說,有的地方“井傾仄,不可汲”,有的人家“樓臺南北易向”,棲霞山裂開了,沂水河塌陷出壹個大的洞穴,有好幾畝寬。蒲松齡於是在文章後面感嘆地說:“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郯城地震在給人們帶來無盡災難的同時,也不經意間創造了許多自然奇觀。300多年來無數人都曾到過有歷史記載的地方去尋查郯城地震留下的山崩滑坡等自然遺跡,2000年春天在棗莊市山亭區發現的熊耳山天然大裂谷,算是不枉現代學者的苦苦搜尋,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有史料佐證的特大地震山體崩裂遺跡,就是這次大地震“山川易景”的極好見證。另壹處保存比較好的大地震遺址是2006年被中國地震局批準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的“郯城麥坡地震活斷層遺址”,該地質奇觀也是全世界僅存兩處、國內唯壹的第四紀活斷層的地貌景觀。大地震過後的地質地貌保留了史無前例的大地震對環境的塑造,但是隨著歲月流逝,農田開發,人類住所、水利工程以及工礦設施建設等,郯城8.5級地震造成山崩地裂、滑坡、噴沙冒水等令人敬畏而又奇特的自然景觀逐漸消失,而且再也不可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