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張掖每天限制100名額的景點之壹“萬象土林谷”到底有多神秘?

張掖每天限制100名額的景點之壹“萬象土林谷”到底有多神秘?

文圖/勒克兒

張掖地質奇觀的確實實在在稱得上“神奇”二字——作為張掖國家地質公園壹奶同胞“七彩丹霞”和“冰溝丹霞”兩個景區,相距不過區區12公裏,但長相卻是天壤之別,氣質也完全迥異!但即使在“七彩丹霞”壹門關進的各景點,處在東門方向屬於肅南地盤內的萬象土林谷,其形態與“七彩丹霞”也相去甚遠。

張掖國家地質公園中的冰溝丹霞景區,地處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康樂鄉和白銀鄉境內,面積占了整個張掖國家地質公園536平方公裏中的五分之三,而萬象土林谷也地處肅南白銀鄉境內,但為了景區的統壹管理而劃歸臨澤縣“七彩丹霞”。萬象土林谷雖是“七彩丹霞”的壹個景點,但是普通遊客是無緣壹見的,除非花普通門票的7倍價格,且能搭上每天100個名額的精品線路“專車”。

對於張掖丹霞地貌,國人並不陌生。因為張藝謀的《三槍拍案驚奇》中那壹望無盡的紅色山脈,就為張掖丹霞地貌做了最為廣泛的傳播。

遊覽了七彩丹霞,知道它自我介紹是“彩丘地貌”。而冰溝丹霞和“萬象土林谷”的“自我介紹”言語不多,看其長相和氣質,的確與“中國丹霞”調性有些吻合,只是,極個別地方,有“彩丘”混入。

在壹次造山運動中,中國壹種特殊地貌沖出海底,傲嬌挺立宇宙間。其炫麗的美和堅定不移的色調,終於等到了自己傲視群山的專用戶名——“中國丹霞”,並成為了世界性的壹種地貌語言。

但是很遺憾,獨孤求敗的“張掖丹霞”,卻不在2010年8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的“中國丹霞”《世界遺產名錄》中。妳不要驚訝,這是事實。

“中國丹霞”這壹地學名詞是國際 社會 對我國所稱“丹霞地貌”的折衷(後者在國際上統稱為紅層地貌。此前我國的申遺項目,都采用國際通用名稱申報,唯獨“丹霞地貌”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折衷後采用我國傳統稱謂。

“中國丹霞”,是中國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過程的福建泰寧等6個丹霞地貌風景區“捆綁”進行的壹次自然遺產申報,其“捆綁”的6個申報景區,除福建泰寧外,其余分別是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包括龜峰)、浙江江郎山和貴州赤水。這壹“捆綁”申報歷經4年,花費官方數據是10幾個億。

這6個申報點從青年早期、青年期、壯年早期、壯年期、老年早期和老年期講述了“中國丹霞”地貌的發育傳奇,呈現了壹個完整的自然故事,是丹霞地貌從“侵蝕量最小”到“侵蝕量最大”的最佳例證。

在冰溝丹霞景區大門乃至“萬象土林谷”,的確沒見“世界遺產名錄”字樣的昭示。問及導遊和後來回家仔細研究“中國丹霞”申遺始末,發現壹個很有趣的事:被國家地理稱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壹的張掖丹霞地貌,是最早發起“中國丹霞”捆綁申遺倡議者之壹,而貴州赤水,彼時並未進入首批“捆綁”名單。

就在申遺項目啟動之時,有報道說,張掖認為自己申遺條件還不成熟,決定退出申遺行列。對於這壹退出,張掖市委宣傳部壹位工作人員當年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稱:“市裏不讓報道這壹事件,沒什麽可說的。”

但是,媒體的報道也許只是托詞。其實,張掖退出“申遺”,在壹些地質學家眼裏是明智之舉——因為張掖的地貌,根本就沒辦法“捆綁”到“中國丹霞”地學結構中自圓其說。張掖的地貌,在地學界的各種論文裏,就是西北幹旱地區砂巖地貌的壹部分,而且是極為特殊的壹部分!

21世紀初,隨著新疆庫車大峽谷的發現,以及庫車大峽谷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中國大西北的這種“紅山”景觀,日益被人們所關註。現在,南迄塔裏木,北達準噶爾、阿拉善,東到河湟谷地、六盤山,西至帕米爾,許多這樣的“紅山”景觀地,都成為了供人們遊覽的風景區。張掖國家地質公園,就是其中最著名景區之壹。

現在問題來了:這種“紅山”景觀究竟是啥地貌類型?

搭眼壹看,任何人都很容易想起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和貴州赤水丹霞地貌。但無壹例外,他們都是紅!色!砂!巖! 但是,大西北的“紅山”,比如張掖冰溝丹霞和萬象土林谷,其氣候、山體外觀乃至地質結構與前述地貌完全迥異,紅色砂巖只是其中之壹,其地層更加廣泛。

首先,這裏屬於溫帶大陸性幹旱氣候區,地表植被稀少,甚至寸草不生,基巖裸露。如果說,華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掩映下的丹霞地貌像是講究外部裝飾的“傳統建築”;那麽,西北的“紅山”就像壹絲不掛、把骨架和脈絡完全裸露給妳看的“反傳統建築”。由於特殊氣候原因,這裏的侵蝕作用以機械崩解的物理風化以及風蝕為主,山坡表面的微地貌多呈棱角狀而顯得嵯峨嶙峋,而不像丹霞地貌那樣圓潤通達。

其次,這些“紅山”都處在諸如祁連山、天山、昆侖山等高大山脈向盆地過渡的前緣地帶,由於強烈的構造擠壓和推覆作用,地層褶皺十分劇烈,巖層傾斜角度變化很大,並依此形成平頂的城堡狀山丘、壹側緩壹側陡的單面山、山脊陡峻兩側坡度近於相等的豬背嶺、尖峰突兀的石林-峰叢式山丘等多種地貌,其中尤以不對稱的、尖頂狀峰丘最為常見,這和巖層及山頂均呈水平狀的丹霞地貌有很大不同。

再次,這些“紅山”涉及了較廣泛的地層,包括白堊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下更新統,而且巖層顏色雖以紅色為主,但也包括了黃、白、綠、灰等雜色組合。同時,由於砂巖和較軟弱的粉砂巖、泥巖相間,坡面除了形成陡崖外,也常常形成高低相間的“巖脊”和裙邊狀地貌,因差異風化形成的蘑菇石以及各種象形石更為奇異多姿。

作為地貌對比,在目前我國20多個省份發現的1000多處丹霞中,“丹霞之母”四川最為典型。四川地處中國最大的紅層盆地——四川盆地,盆地的“四川湖”孕育丹霞,其丹霞類景區,大家耳熟能詳的都江堰青城山、樂山大佛寺、江油竇團山等,都是中國丹霞的典型地質地貌。

這壹對比,區別是不是壹下就很明晰了?

兩者區別雖然大,但並不是說非丹霞地貌的就“低人壹等”,相反,張掖國家地質公園的“冰溝丹霞”“萬象土林谷”不僅以其個性化地貌獨步江湖,更是引得遊人對它頂禮膜拜——那飛揚中略顯張狂的紅色,那千姿中隱約的不羈造型,讓從世俗走來的人們,或多或少都會它產生壹種心理距離感。這些卓爾不群的奇峰絕崖怪石,像個個高僧大德身披藏紅袈裟,立於人間凈土,誦經布道。他們的炫目與威嚴,超凡脫俗的氣場,頓感自我渺如塵埃。

無論在“冰溝丹霞”山巔俯瞰,抑或“萬象土林谷”仰望,藏紅與藍天輝映,就象紅色袈裟的天堂,天人合壹、情景交融,讓人頓悟“紅塵不到處”的妙義……

事實上,“紅山”也好,“丹霞”也罷,貌似都與佛教有著很深的淵源。因為紅色砂巖易於雕刻造型,因此,很多丹霞地貌區域,都有珍貴的石刻、石窟等佛教文化藝術遺產。可以說佛教借丹霞地貌為載體而流傳,丹霞地貌因佛教融匯滲透而揚名。《明嘉靖南陽府誌校註》及清代《天然禪師塔銘》均雲,河南南召丹霞寺於唐長慶四年由天然禪師開基。而天然禪師,號丹霞,謂之丹霞天然。清代《南召縣誌》有雲:“天然禪師色若渥丹,燦如明霞,與丹霞山遙相輝映。”從這些古籍看出,丹霞與佛教的確頗有淵源。

這種淵源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樂山大佛——世界最高的彌勒石刻大佛。大佛周圍崖壁出露的丹霞紅,將大佛慈悲的心懷表現的更加生動。大佛用他慈祥、悲憫的眼神註視著往來於三江的人們,保佑著過往的船只,讓人睹之動然。佛的堅忍、寬容感染著每壹個大佛的膜拜者,也感染著身處紅塵中的我們。佛在紅塵(層),紅塵(層)有愛。

說完了樂山大佛,眼光再回到“冰溝丹霞”和“萬象土林谷”。

這裏的佛緣,其實就是絲綢之路的千古絕唱。說不清有多少駝隊從這裏通向西方,飲盡塵沙和風霜。故人的笛聲悠遠,令人蕩氣回腸……

當我貪婪的雙眼,依依不舍地離開這壹片片火紅山脈,我心裏明白,任何文字的描述在妳面前都顯得是那樣的蒼白。想來想去,只弱弱地說壹句:妳是我心靈可以來去自如的天堂……#畢業旅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