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國的文化各不相同,相互制衡。這樣下去,中國很有可能和歐洲壹樣,形成多國並存的局面。正所謂團結則強,分裂則弱,壹個分裂的中國是不可能創造出後來那些輝煌的歷史的。
在這樣壹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始皇帝嬴政挺身而出,承擔起領導中國走向統壹的歷史重任。當然,他也不可能意識到自己當時的行為給後人帶來的巨大影響。
秦國之所以在混亂的戰國時期脫穎而出,是因為它采用了實用主義的法家思想。法家的主要思想,正如商鞅所說,“若能強國,則違法;若能造福於民,不要因循其禮。”在這壹思想的指導下,秦國毅然打破國籍界限,廣納他國人才為己用,如穆公的白熙熙,蕭公的商鞅,嬴政的、李斯、韓非、。同時,秦國以全民皆兵的軍事思想治國,使兵強馬壯,同時培養了壹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如王建、孟軻、孟田、王賁等。但商鞅變法對奴隸經濟造成了極大的打擊,使秦國走上了封建經濟的道路。這壹切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國力。
不過秦國畢竟是個偏僻的國家,國內奴隸主還是很厲害的。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法家嚴重侵犯了他們的利益,所以成為他們的眼中釘,所以不遺余力地阻撓。商鞅的死刑就是壹個例子。
嬴政上臺後,消滅了長期把持朝政的呂不韋,成了嬴政野心的絆腳石。同時解決了汙穢後宮,覬覦皇位的問題,為他的統壹鋪平了道路。
這時,秦國的奴隸主們趁機上書,要求秦王驅逐住在秦國的其他國家的客官,理由是這些人很可能像呂不韋壹樣擾亂秦國內政,遺臭萬年。多年來壹直生活在朝鮮呂不韋陰影下的嬴政,壹想到就不寒而栗,於是答應了這個要求,開始“驅逐客人”。
此令若行,秦將失去來之不易的人才儲備。隨著大量的官員空缺被秦國的舊勢力補充,商鞅之前的創新也將付之東流。這時,客籍大臣李斯向嬴政贈送了壹篇可以說是改變了歷史的名篇——《逐客書》,其中煞費苦心地闡述了利弊得失。而嬴政此時表現出了壹個傑出政治家的胸懷,立即撥亂反正,廢除了逐客令。同時,李斯、、韓非等法家得到重用,為秦堅持法家路線奠定了基礎。法家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在戰國這個“棄仁義而用奸詐,捐禮讓而重戰爭”的特殊時期,法家的實用性無疑是最合適的。從此,秦國走上了富國的道路。
此後,嬴政采納了廖偉的建議,占領了巴蜀地區。富饒的巴蜀從此成為秦國的國防物資供應基地,大大提高了秦國的經濟實力。
接下來,嬴政采取“遠交近攻”的正確策略,拉攏與秦國接壤的強大楚國,同時打擊趙、魏、韓等國,非常有效。晉國的三國逐漸衰落,與秦國關系密切的楚國失去了其他國家的信任,無法繼續做六國之首。地處山東半島的齊國對聯合抗秦並不熱心,而北方的燕國卻無能為力。此時六國已是壹片廢墟。
從此,六國與秦國的差距逐漸開始拉大。時機成熟,嬴政以王建為大將軍,開始了滅六國的軍事行動。秦軍勢如破竹,很快壹個接壹個地占領了六國。
但是,占領土地並不意味著最終的統壹。成吉思汗雖然建立了壹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但壹百年就煙消雲散了,主要是因為他沒能統壹這些國家的文化和思想體系。
經過多年的發展,六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風格,很像中世紀的歐洲。諸侯國很多,有大有小,各有各的文化偏好和治國政策。
比如齊國以開放著稱,有點像中世紀的荷蘭、西班牙等國。港口文化和貿易文化非常發達。
楚國文學氣息濃厚,很像法國;
嬴政開始了壹系列的改革。他統壹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實行中央集權制,劃分行政區域,設立郡縣,修築官道。
這壹系列措施牢牢控制了天下局勢,同時也為後世提供了壹個參考範本,以至於劉邦建國時,郡縣的建立都是以秦制為基礎,而後世的政治制度多是以秦制為基礎的修補和創新。
最重要的是,通過壹系列的改革,原本分屬各個國家的臣民的向心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使他們相互融合,逐漸對這個統壹的國家產生了認同感。
正是這種認同感,讓中國在經過多次“長期分裂”後,重新統壹了。後來的儒家“大壹統”思想也來源於此。
秦始皇評價
先是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將軍奉命率領三十萬人馬北擊匈奴,奪取“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及其以南地區)。
第二,33年,犯了逃跑罪的人、外家媳婦收養的女婿、商人強占“呂梁地”,設置桂林、項峻、南海三縣,安置強制移民。
第三,三十四年,處理冤案的獄官被發配去修長城,或者遷到南越。
第四,35年,在渭河以南上林苑修建皇宮,招募了70多萬被處以徒刑的罪犯和犯人修建阿房宮或驪山墓。
這四項中的第二項,其實是之前遠征南越50萬大軍的延續。因為從來沒贏過,所以這些人被補了。但征服南越後,除了戰死沙場定居南越的,其他人都可以回到家鄉,34年征服南越的行動已經基本結束。第三項的數量明顯不多,南越還是強制移民。可見常年征用是為了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和長城。前兩項征用70萬,後壹項沒有具體數字,但蒙恬出兵30萬,算是不變的數額,三項合計* * *壹百萬。
至於其他正規項目,如修長城、鎮守邊關、參軍(包括鎮守秦始皇巡視)、地方征兵等,均由日常徭役承擔,而據專家考證,漢代的日常徭役與秦朝無異(如見黃《秦漢徭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版)因此,秦始皇額外人力為654.38+0萬,其中
另壹方面,秦朝的人口是2000多萬。根據我在《中國人口史》中的研究結論,秦朝人口最多不低於4000萬,所以征召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應該低很多,只占2.5%左右。
-
2.說說秦始皇的功過吧。
首先是統壹天下。雖然秦朝的繁榮是歷代努力的結果,但是在秦始皇之前,秦朝還沒有滅過壹個大國,六國被秦始皇滅了,就這樣結束了中國幾百年的割據混戰。
其次,采取了使用同壹本書、同壹列火車等措施,統壹了民族文化。這種影響是最深刻的。中西方學者評價說,中國各地雖然有不同的方言和習俗,但有相同的文化,尤其是文字,對中華民族的完整和文明的傳承起到了關鍵作用,但西方並沒有最終完成這種融合。
當然,這些成就是秦始皇壹個人的功勞,但他是決策者,所以貢獻也是最大的。
最後說壹下他的缺點。這裏主要說壹下焚書坑儒。
所謂焚書,不是毀書,而是毀民間的書,只有“醫生”這種人才能收藏。可怪的是無知和秦史以外史料的缺乏;所謂坑儒,也是因為儒生的汙蔑才發現的,坑儒也是因為秦律的嚴酷造成的。至於殘忍,歷史上殺的人比秦始皇還多的好像還有很多。秦始皇如此關註,是因為他殺了儒生。秦始皇最大的過錯就是沒有把經過春秋戰國錘煉的秦制度穩定下來,繼承下來。
要歷史地看問題,就是把秦始皇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分析他的功過,研究他的功過。研究秦始皇所處的歷史環境,既要關註戰國末期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又要特別關註建國以來秦形成的歷史特點及其對秦始皇的影響。這後壹點,在迄今為止對秦始皇的評價中,被大多數人忽略了。當我們系統研究秦代歷史,進而評價秦始皇時,有望避免過去的片面性,得出更符合歷史現實的結論。
-
附:
秦始皇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秦始皇在統壹中國方面取得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成就,列舉了幾項影響較大的如下:
1.統壹文字,使之成為壹個民族的根本,並延續至今;
2.廢國立縣成為中國統壹後的標準管理模式,延續了幾千年;
3.統壹貨幣和度量衡,大大方便了國內在商業上的交流。
4.賽車在同壹條賽道上,道路之間的距離也是壹樣的。秦致路的建設極大地方便了國內交通;
5.焚書坑儒,客觀上統壹了思想,避免了國家因歷史問題而分裂;但是毀滅
可惜的是,中國古代文化斷層和古代史,有相當壹部分被各國失傳的古籍斷代了。
6.靈渠的修建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使這壹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領土;
7.修建長城,使其成為農業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線,長城將長期成為國界;
8.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使之永遠成為中國的領土。
沒有人是完美的。不代表他的焚書是對的,是的,是對我們文化的極大破壞。但我強調壹下,總的來說,他統壹了中國,結束了分裂,這是史無前例的,也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不得不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的壹位偉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