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創文明城市 做文明使者手抄報資料

創文明城市 做文明使者手抄報資料

自從學校提出爭創生態綠色學校,爭當環保小衛士口號,我中隊積極響應少先隊總部號召開展“愛我校園”的保潔活動,在班隊會上舉行了“我為學校做什麽”的主題隊會,隊員們個個爭當環保小衛士,“彎彎腰,撿起壹片廢紙,還妳壹片綠色。”“小草青青,腳下留情。”“小草在睡覺,請您別打攪。”。。。。這些都成了小隊員們的口頭禪,他們改掉了亂扔垃圾的壞習慣,小隊員們幾個壹組主動擔任了宣傳窗,花壇的保潔員,班內的門窗也被小隊員們包幹到戶了,我們的教室是那樣的整潔漂亮,壹塵不染,在每次的全校衛生大檢查中總是名列前茅,多次受到校領導的表揚。“學校是我家,環境衛生靠大家”校園裏經常還可以看到我們保潔小分隊的身影。

3、文明禮儀伴我行,爭做合格小公民

“請問:不小心傷害別人應說:( );看見老師,長輩應說:()……“為配合學校爭創行規示範學校,我中隊舉行了“文明使者在行動”的主題隊會。我們身邊有哪些不文明現象,不文明行為,應該如何改正?隊會之後,我中隊組成了壹支“文明禮儀宣傳隊”,把壹些文明用語編成了通俗易懂,同學們樂意接受,易記易懂的兒歌,快板,小品,課本劇等,每周向全校師生宣傳文明禮儀知識。並印刷成宣傳單分發到各中隊,把文明禮儀傳遍校園的每壹個角落。在抗非典期間,宣傳小隊的天使們把預防非典的知識編成兒歌向同學們宣傳預防小知識,在學校少先隊總部的組織下,走向街頭向叔叔阿姨們宣傳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性和預防非典的小知識,安吉縣電視臺對我們作了獨家采訪,並在電視臺播出,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本學年光榮地被學校少先隊總部授予“文明禮儀示範中隊”稱號,每壹次榮譽的取得,都將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

註重我們的禮儀

什麽是禮儀呢?簡單地說,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壹種行為規範,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所以我們作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在壹個國家中個人是主體。對於個人來說什麽最重要呢?我想首先應該是具備文明素質,只有當每壹個人都具備了文明素質,那麽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

在我們身邊,在壹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著壹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在我們的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教室裏、校園內食品袋、方便面盒隨處可見,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和清潔工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學在教學樓走廊上追逐打鬧,走路推推搡搡習以為常;還有部分同學相互之間講臟話、粗話,隨意攀爬樹枝,甚至還有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的公***財物。我們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而這恰恰從本質上展現出壹個人的思想品質。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衛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壹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們知道:壹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良的學習環境,創設出優良的學習氣氛。現在,我們正處於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就在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質,如果我們不在此時抓好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那我們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於人於己於社會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做壹個堂堂正正的人,壹個懂文明、有禮貌的謙謙君子,然後才是成才,不能做壹部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的機器,而要成為壹個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文明就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擁有文明,那我們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要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的小學生。那麽請我們每壹個人管住我們的口,不說粗話、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不打架鬥毆;管住我們的腳,不踐踏草坪。我相信,經過我們全體師生***同努力,壹定會營造出壹個文明美好的校園。試想假如全國每壹個校園都***同創建文明校園,那麽我們民族的整體素質將大大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將會大大加強,祖國的未來壹定是繁榮昌盛、燦爛輝煌!

樹立講文明懂禮儀的社會風尚

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它不但形成了燦爛的文化,而且還擁有許多優秀的傳統美德。中國的歷史可以說是壹部禮儀的歷史。在儒家學說中,禮為天下先,強調以禮治國、以禮治家。從古至今,湧現出不少文明禮儀、素養極高的人,像孔融、周恩來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更需要文明禮儀來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在當今迎奧運,開展講文明禮儀的宣傳活動中,應該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養成文明禮儀規範,爭做文明的北京市民,建立壹種全新的社會風尚。

禮儀就是禮節和儀式,它有三大要素:語言、行為表情、服飾器物。壹般地說,任何重大典禮活動都需要同時具備這三種要素才能完成。禮儀的分類很多,可以分為個人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商務禮儀等,還有外事禮儀、習俗禮儀、禮儀文書等等。

禮儀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壹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 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人際交往中適用的壹種藝術,壹種交際方式或交際方法。是人際交 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的技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每個人的言談舉止都體現出他的行為是否文明,是否合乎禮儀。講得輕壹點,人們之間在相互交往中,特別是在與外國人交往中,如果不註意文明禮儀,會被人家恥笑。講得重壹點,不同民族之間,如果不互相尊重(各自的風俗習慣或禮儀),有可能會挑起民族仇恨和爭鬥。

禮儀的主要功能,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壹是有助於提高人們的自身修養;二是有助於美化自身、美化 生活;有助於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們的人際關系;還有助於凈化社會風氣。

禮儀是要求人們***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壹個人來說,禮儀是壹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壹個社會來說,禮儀是壹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壹個重要內容。法律、制度屬於社會規範的底線,雖然重要,但它們畢竟只是社會的壹些最基本、最重要的規範,而無法包含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法律規定,盜竊價值超過壹定數額時要追究刑事責任,當達不到追究刑事責任的數額時,則可依據治安管理條例的規定予以治安處罰。但是,如果治安處罰的條件也夠不上,比如偷了別人的壹件衣服怎麽辦?如果社會的所有成員都會小偷小摸,這個社會將是壹個怎樣的社會?然而,法律卻管不了偷雞摸狗之類事。怎麽辦?這就要依靠道德來規範。事實上,不偷不竊這既是道德的要求,同時也屬於禮儀的要求。因為,小偷小摸行為顯然不屬於禮貌行為。小偷小摸如此,其他方面何嘗不是如此。所以,沒有規矩固然不成方圓,沒有禮儀同樣不成方圓。

從禮儀的現實條件來看,我們必須學習禮儀知識。講禮儀是有條件的。首先,禮儀需要壹定的物質基礎。就是我們平時所提倡的壹些基本禮儀也不例外。如不隨地吐痰需要紙巾、汙物桶的物質基礎;不隨地大小便需要完善公***廁所設施。所以,講禮儀要切合實際,禮儀過於繁瑣或超前會成為負擔。有錢人參加晚會固然可以穿晚裝、禮服,但農民上山砍柴穿西裝就沒必要了。其次,禮儀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在多數國家,朋友見面時握握手是禮儀,但到了中東,異性之間隨便握手弄不好是要受懲罰的。又如,在西方國家,朋友相見互相擁抱非常正常,但在我國,如果普通的異性朋友之間動不動就擁抱,就會受到人家的恥笑,甚至被對方認為是性騷擾。同樣是在國內,在街上隨地吐痰是不文明、不禮貌的表現,但農民在田間耕作時,如果也要求吐痰入盂則會成為笑談。所以,講禮儀要符合國情,不能照搬照抄,要實事求是。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範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註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倡導文明的社會禮儀。結合社會公德教育,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守社會公***秩序等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禮儀理念。進入車站、公園、社區等地,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制止不文明現象。針對當前公***生活領域中的突出問題,大力宣傳文明上網、文明就餐、文明駕車、文明乘車、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等禮儀,著重糾正違章行使、違章停車、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破壞綠化、損壞公物等不文明行為,引導人們做壹個懂禮儀規矩、講文明語言、守公***秩序的好公民,努力形成***同崇尚文明禮儀的社會氛圍,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熱情為主要內容的職業禮儀規範,以良好的服務態度、服務質量以及規範的儀態、語言,為服務對象提供優質的服務。

禮儀、禮節、禮貌內容豐富多樣,但它有自身的規律性,其基本的禮儀原則:壹是敬人的原則;二是自律的原則,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禮貌待人、表裏如壹,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適度的原則,適度得體,掌握分寸;四是真誠的原則,誠心誠意,以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壹。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學習禮儀知識,促進禮儀習慣養成,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著力塑造創新、誠信、包容、開放、文明的北京人的良好形象,樹立講文明懂禮儀的社會風尚,加快國際化城市建設做出自己的努力!

名人禮儀故事:張良拜師

張良(?—前186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誌為韓國報仇。有壹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壹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壹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壹楞,很想打他壹下,但壹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壹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壹直用驚奇的目光註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裏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妳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壹亮,就到這裏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裏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麽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壹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裏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麽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壹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妳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妳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壹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壹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軍師。劉邦稱帝後,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壹起。

詩歌

人人從我做起來

要讓大地綠起來,

要讓天空藍起來,

要讓江河清起來,

要讓空氣凈起來,

要讓花兒開起來,

要讓鳥兒唱起來,

要讓環境好起來,

人人從我做起來。

文明禮貌

學習爭先雖重要,

文明禮貌也要好。

學校規定都遵守,

見到老師有禮貌。

同學之間相友愛,

友誼小手牽的牢。

愛護公物放心上,

樹立新風我做到。

文明乘車歌

同學們,要記牢,

上下車時隊排好。

上了車,不亂跑,

準備零錢去買票。

車廂裏,不大叫,

安安靜靜秩序好。

有座位,不去搶,

老人孩子照顧到。

下車時,不擁擠,

耽誤時間易摔跤。

講文明,講禮貌,

開開心心上學校。

都誇白兔有禮貌

小白兔,過小橋,

走到橋上瞧壹瞧,

哎呀呀,山羊公公走來了,

搖搖擺擺跨上橋。

小白兔,往回跑,

站在橋頭把手招。

“公公請您先過吧,

壹步壹步要走好。”

河水聽了嘩嘩笑,

魚兒聽了蹦蹦跳,

都誇白兔有禮貌。

校園美

教學樓,真熱鬧。

楊柳青青花兒俏。

同學們,蹦又跳。

講文明,懂禮貌。

見老師,問聲好。

見同學,問聲早。

愛環境,出新招。

有垃圾,專人管。

見廢紙,彎腰撿。

護環境,人有責。

校園美,齊歡笑

故事

如果妳失去了今天,妳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妳失去了金錢,妳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妳失去了文明,妳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妳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壹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壹是維護公眾利益、公***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壹個故事。有壹次,列寧同誌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壹個女工端著壹盆水上樓。那女工壹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妳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妳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墻,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麽?

這裏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壹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麽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壹群有道德的民眾。

壹個社會的公***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壹個社會壹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壹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壹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壹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壹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文明是社會意識的壹種體現,而公***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壹下,如果有人不註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壹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壹言壹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文明的基礎。

而壹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麽這麽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壹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壹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壹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裏,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也壹樣,並非壹定要有什麽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壹舉壹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麽?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壹個本體、壹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麽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壹”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2.

文明禮儀伴我行

同學們:當妳們在公交車上看見老弱病殘的人,妳是否給他們讓過座?當妳得到幫助以後,妳是否說了壹聲:“謝謝!”在生活中有許多禮儀妳是否做到了?

禮是人們***同遵守的壹種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它告訴我們講究禮儀的人要從待人接物做起,從壹點壹滴的小事做起。

周恩來有壹次去某地視察工作,他同機組人員壹壹親切握手致謝,這時機械師蹲在地上工作,總理同其他人握手之後就站在機械師身後等他,並示意人們不要驚動他。機械師工作結束後轉過身來,才發現總理在身後,忙說:“對不起,總理,我不知道您在等我。”總理笑著說:“我沒有影響妳的工作吧!”

總理的壹舉壹動,充分說明了他的教養,他的風度,他的美德。

據說某明星駕車闖紅燈,當警察攔截時,他卻高聲叫罵,某明星因為壹點小事就大打出手,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名人小事見精神,在不同的場合下人的行為會發生變化,壹些明星們也成了“名人”,但往往缺少周總理那樣名人之舉,兩個例子對比多麽鮮明。

周總理平易近人,對別人的勞動非常尊重,平日,服務員給他端送東西,他不是放下手裏的工作,用雙手接,就是微笑致意。有時,總理身邊的工作人員與其相遇時,立刻停止,讓總理先走,總理卻站在那裏,微笑著讓工作人員先走……

總理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為我們如何做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春秋的大學者孔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而春秋的孟子也說過:“有禮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可見,壹個人講禮貌是如何重要。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我們通過學習,努力去做,都會成為講禮儀,懂文明守紀的好少年。

3.

文明禮儀伴我行

在壹個國家中個人是主體。對於個人來說什麽最重要呢?我想首先應該是具備文明素質,只有當每壹個人都具備了文明素質,那麽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衛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壹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們知道:壹個學校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才能構建出優良的學習環境,創設出優良的學習氣氛。現在,我們正處於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就在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質,如果我們不在此時抓好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那我們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於人於己於社會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做壹個堂堂正正的人,壹個懂文明、有禮貌的謙謙君子,然後才是成才,不能做壹部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的機器,而要成為壹個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文明就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擁有文明,那我們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記得壹位名人曾說: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構成的,而不是由文字。無數事例表明,走向事業輝煌、開創成功人生的關鍵是高尚的情操。然而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以什麽樣的精神風貌,什麽樣的思想品質和什麽樣的道德水準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

南開大學校長在鏡子上寫了壹句箴言:“面必爭,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裝。” 作為壹個中學生,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的儀表起碼必須符合學校的氣氛和學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體的儀表,是對老師同學的壹種尊重。

同學們,文明禮儀是人類社會最起碼的道德規範,是壹個人的思想境界,學識水平,道德素質,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俄國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壹種資本。”良好的禮儀習慣的形成,可以轉化為壹個人內在的性格、情操,形象禮儀不僅涉及個人的自身形象,而且事關學校社會乃至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形象

文明是風,它可以吹拂每壹位學子的心;形象禮儀是花,它能將校園裝扮得更加美麗。激烈的社會競爭不允許我們停留於顧影自憐之中,讓“形象禮儀常駐妳我心中”,讓我們“學好禮儀,美化形象”,努力用雙臂構建自己的人生大廈。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那我們縱然擁有了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對人對已對社會又有何用?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說的就是學習應先學做人, 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 清潔環境,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壹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

4.

壹位母親正騎自行車帶著年幼的女兒迎面而來。孩子壹不小心,手中的餅幹掉在地上。母親馬上停下車,輕聲對女兒說:“來,咱們把它扔到垃圾桶裏去。”說著便把孩子抱下來,倆人彎腰壹起去撿地上的碎餅幹。就是這壹普通的壹幕,不由讓人想起壹句話:素質,是壹種習慣。仔細想想,不是嗎?無論這位母親,還是將來的孩子文明素質如何,在這壹細節中已有了答案。 而現實中,還有不少與“素質不高”對號入座的行為,都是因為不註意、不在乎而形成習慣後在舉手投足間不經意就暴露出來的。說到文明素質,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向善、向美的天性,只是日復壹日,因自我約束的態度、力度不同,才有了令人壹目了然的區別。這壹漸變,既與思想認識有關,更是壹個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真希望我們在構建文明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人人能拋掉壞毛病、養成好習慣,不容“小惡”,不拒“小善”,讓不文明的畫面、不和諧的音符,少些,再少些。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了文明,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那我們縱然擁有了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對人對已對社會又有何用?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說的就是學習應先學做人, 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 清潔環境,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壹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 柳州要構建文明和諧社會我們作為學生應如何去做?這是八中在最近組織全校學生討論該話題的壹個閱讀材料,學校要求每班每位同學針對自身、他人、班級找出與校園文明禮儀相違背的做法,用妳手中的筆描述出來,用妳的心聲去倡議大家自覺講文明禮儀並,用妳的好點子去完善我們的文明條例。 這是八中充滿人文氣息的德育育人活動的壹個縮影,這裏沒有壹點說教的意味,沒有對學生橫加批評和指責,沒有命令和強制要求,有的是反思,關註,傾聽不同的意見和建議。活動後從學生交上來令人叫好的整改措施,學校校容校貌的壹點點改變,說明德育只有深入人心才會具有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