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來分析壹下具體微觀機理和原因
誠然,這裏的群山地形的幾何形狀的確有壹定的影響,但是,它只是壹個條件,與主題不是直接相幹。
簡單化壹些,這裏的地形,基本上可以簡化成壹個蓮花花瓣和花蕊的結構和關系。古井的位置就是花蕊,群山就好象蓮花花瓣。整個態勢來看,蒙頂山的古井處在山坳之中。
發生揭開井蓋就下雨的時候,壹定是沒有大風的天氣才可以發生。
無論冬天還是夏季,只要外界沒有大風的天氣,山坳中的氣候是有序的,規則的。
這意思是說,在整個山坳中,山泉是山泉,山坡是山坡,密林是密林,荒草是荒草,石頭是石頭,河流是河流,在太陽的照耀下,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濕度和溫度。只要沒有大風,這些不同的濕度和溫度的地方,該氣流上升的地方,自然上升,該氣流下降的地方,自然下降,它們井水不犯河水,各自有序地與外界達到平衡。
所以,在這樣的狀態下,該下雨的天氣就下雨了,該晴天的天氣就晴天。這個古井與這種秩序是沒有關系的。當然,這是把這個古井蓋上以後的情況了。
這樣的地形與中心對稱,山坳中的氣壓和氣流運動,在蒙頂山古井附近就形成了壹個中心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只是在古井附近,或者上下可以移動,或者左右可以移動,根據天氣變化,不完全固定,但是,也基本上都在古井周圍。
這個巧妙地地形,千百年來,人們發現了這個中心平衡點的作用,長期觀察和實驗,確定這個地方具有影響山坳天氣變化的作用,所以,就修建了壹個井。這個現象不是偶然發生的,否則這個古井就不會修建了。問題是對於這個現象的解釋,人們只能推脫到神仙那裏去了。
以前振動論沒有發現,迷團當然折磨了多少代人了喲!“如今咱站起來了,做主人了哎嗨喲(摘自陜北民歌)”!
前面說過,在井蓋打開之前,山坳中各種氣流和雲霧,有序地進行,中心平衡點沒有情況變化,整個山坳中保持著整體平衡。
當古井蓋揭開後,情況就變化了。
尤其是在夏季,地面上的溫度都在30度左右,地下井水的溫度壹般在15度左右。學者們喜歡說系統,地面上是壹個系統,地下是壹個系統,當井蓋打開後,兩個系統開始接觸了,能量就開始交換了。
小孩也懂得,有個什麽定律,能量是從高處向低處流動,高溫能量傳遞到低溫壹端。氣體溫度升高,體積擴大,氣體溫度降低,體積縮小。
當井蓋打開的瞬間,熱空氣必然向井裏流動,同時進行能量交換。井口小,裏面大,下面的水是低溫的。所以,進來的熱空氣與井中的冷空氣交換能量後,井中的空氣溫度上升,體積膨脹,要冒出來。
因此,在這個井內井外兩個系統能量不斷地交換過程中,井口周圍的熱空氣不斷地被冷卻,體積縮小,並吸引其他外面的空氣過來。井中的空氣,在與進來的空氣交換能量的同時,溫度升高,體積擴大,要膨脹到井外去。所以,在井口這個截面上,外沿是進入的空氣,中心是出去的空氣,在整個打開井口後的壹定時間內,就形成了這樣壹個機制。井口中心上升的空氣,和井口周圍補充的空氣,形成了壹個循環流動。這個局部的循環流動,具有著名的蝴蝶效應。道理是,這個中心平衡點,如果在井口附近的話,這樣的循環流動就可以改變中心平衡點的位置發生變化。
這裏的蝴蝶效應可以這樣理解。壹個陀螺,如果妳巧妙地把它立起來了,可以直立著不倒,但是,只要妳在這個陀螺上面稍微放個芝麻,這個直立的陀螺馬上就倒了。壹個天平,處在平衡狀態時候,只要在另壹個盤子裏多壹個芝麻,天平也會傾斜的。
雖然這個古井造成的氣流擾動動靜很小,但是,它直接把整個山坳中的氣流氣壓平衡點破壞了,整個山坳中的氣流狀態失掉了平衡,馬上造成了山坳中的氣流亂動起來了。
原來山背面的山泉濕地上方空氣溫度低,存在著冷空氣,但是,從這個山的頂上逐漸過來的熱空氣在逐漸地補充著,它們有自己的循環回路。原來另壹個山南邊山坡上的石頭堆上,太陽照射,周圍空氣溫度比較高,熱空氣上升,旁邊的冷空氣來補充,也自然形成了壹個循環回路。整個山坳裏自我調節形成了壹個有序的狀態,在山坳中心形成了壹個維持平衡的平衡點。
現在這個平衡點破壞了,整個山坳裏氣流亂動起來了。原來存在溫度比較高的雲霧氣團,遇到了冷氣流,馬上就凝結成水,落到地面上,就是由於這個古井輕微作用導致了下雨的真正原因。
如果這個中心平衡點不在這個古井附近,這個古井的作用是沒有什麽顯示的。
如果山坳外面有大風,山坳裏面也有大風,這個古井蓋揭開和蓋上,都不會對山坳產生什麽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