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焚毀的書目包括兩大項:壹是“史官非秦記”。史官所寫除《秦記》之外的所有著作,亦即秦朝統壹前六國的官方修史;二是民間的“詩、書、百家語”——不包括“醫藥蔔筮種樹”等實用類書籍。也就是《詩經》《書經》(尚書)和諸子百家有關政治方面的言論,但這些博士官都予以存檔。
總結起來,真正焚絕的只有六國的史書,其他所有書目都有存留——頂不濟國家圖書館還有壹套。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說,所焚書籍,“諸侯史記尤甚”。六國史書本就屬於官方資料,壹直“獨藏周室”,民間是看不到的,而且能燒的也僅限於能搜集到的,六國君主陪葬或者深藏的並未焚毀,比如魏國史書《竹書紀年》就被盜墓的給挖了出來,相信以後還會有。
民間流傳最廣的是《詩經》和《書經》,百家政論還在其次,所以焚燒的大多是這兩種書。盡管當時法律規定非常嚴格,有“偶語詩書者棄市”的禁言條文,這些書仍舊“多藏人家”,被壹些嗜書如命的人絞盡腦汁地保存下來——比如秦國博士伏生,就將《書經》砌在自家墻壁中,所以燒得並不徹底。伏生只是壹個典型例子,其他藏書方式還很多,大漢肇始,劉邦要求民間獻書,壹時“詩書往往間出矣”,這壹本那壹本的都冒出來了,藏得結實著呢。
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謂“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並非指六部經典——《詩經》《書經》《禮經》《樂經》《易經》《春秋》全沒了,而是只缺了壹門《樂經》,也就是為哼唱《詩經》而作的曲譜——當時連《詩經》都不讓說,誰還敢大聲唱呢。這裏也順便提壹下,“坑儒”實則為“坑術士”,殺的多是占蔔算卦煉仙丹的人。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只絕傳了六國的官方修史和《樂經》曲譜,自然不至於造成文化的斷代。而且秦朝焚書禁言並未實施多久,3年後秦始皇死了,5年後主張政策的李斯也死了,11年後漢朝就建立了。至於後來好多典籍的缺失,則不能全賴在這次焚書上,國家圖書館是項羽壹把大火燒沒的,官方留存的好多孤本就此灰飛煙滅,伏生砌墻裏的《書經》只殘存29篇,也是因為秦末戰火把他家房子毀了的緣故。此後王朝更叠戰亂不斷,各類圖書文獻也慘遭厄運,嚴重的如西晉八王之亂,“秘閣藏書二萬九千余卷盡毀”,五胡之亂“七萬余卷典籍毀於壹炬”。
秦始皇以法家代百家,不讓人們“以古非今”,和後來漢武帝獨尊儒術壹樣,都是為了壓制異見,只留官方壹種聲音。雖然秦始皇焚書沒有想象中嚴重,但卻開了壹個不好的頭,以至於後來者不遑多讓,各種焚書事件層出不窮。然而有焚就有救,中國文化也不會因此而失去傳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