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民貴君輕”是他仁政學說的重要組成,其意在於指出民是國家的基礎,是國家的根本,只有“民貴”才能有“君貴”,君主必須重視子民,愛護子民,才能穩固政權。這壹思想是對夏禹“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思想、孔子“民為本”思想的繼承,也是對荀子“民水君舟”思想的鋪墊。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壹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篇編入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