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姬姓。據《通誌.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春秋時,周文王之子衛康叔的八世孫衛武公名和生子惠孫,惠孫生耳,擔任衛國上卿,生武仲乙,以王父的字為氏,亦稱孫仲乙。(2)出自羋姓。據《世本》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楚國令尹孫叔敖,字孫叔。其支孫以王父的字為氏。(3)出自媯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春秋時齊國陳敬仲的四世孫無宇,字孫桓,生子書,為卿士;因“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邑於樂安。後來齊國發生內亂,孫書的後人出奔吳國。孫武為吳將,其後人也。(4)為西漢荀氏所改。據《漢書.註》雲:西漢宣帝劉詢繼位後,為避皇帝的嫌名,遂將荀氏改為孫氏。劉詢於公元前3~前49年在位。去世後,壹部分孫氏恢復祖姓荀氏,但有壹部分末改回,遂為孫氏。
孫姓在當代中國為第12姓,占1.54%,在文登2007年底統計31190人,為第5姓。孫姓在文登為珍稀土著舊族,凡聚居村落繁衍生息人丁極其旺盛。唐朝孫姓土著族集居今乳山湯上,元朝初期武略將軍孫琪為其後裔,孫琪子孫玉珪,孫琪孫孫斌及其後散居湯東疃、湯 後疃、湯南山等村及文登南橋、北橋等村。
田(陳)完五世孫田無宇有三個兒子:田開、田乞、田書。田開是樂師,壹生主要活動在柏寢臺,為齊景公及其相卿晏[yan]嬰登臺撫琴奏樂。田乞是齊國大夫,以大鬥放貸、小鬥收賦[fu]而深得民心。田書即孫書,齊景公二十五年(前523年)秋,齊王命高發帥師、孫書為主將去伐莒國。莒子庚輿[yu]嚇得逃往紀鄣,就使孫書率師到紀鄣伐之。孫書偵察到,莒國有些婦女,其丈夫被莒子殺死而成為寡婦,年紀大了還逼迫她們到紀鄣去紡織布帛[bo],苦度殘生。孫書就讓這些孤寡婦人作內應,協助拔城。到了夜間,她們把紡織的布帛從城墻上垂放下來,讓齊師“夜縋而登”。孫書用此法攻取了紀鄣城。孫書伐莒勝利,齊景公很高興,就賜他將田氏改為孫氏,並食采於樂安。孫書的兒子孫憑亦為齊卿,他的孫子叫孫武,未仕。先秦制度規定:“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孫書、孫憑、孫武之祖孫三代在齊國樂安生活,聚族而居,成為樂安孫氏的始創宗族。(摘自《廣饒縣誌》)。陳完奔齊119年後,由陳姓改為田姓,又由陳姓改為田姓30年後田姓改為孫姓.。
福山孫氏(屬樂安孫氏)八兄弟的族譜有這樣的記載:三世祖孫廣從八甲遷入不夜。而《杏林孫氏族譜》說杏林孫氏與不夜孫氏原系同宗,因此初步論定,杏林孫氏與不夜孫氏都屬樂安孫氏的分支,從樂安孫氏始祖孫武開始,孫姓人才層出不窮: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善相馬者孫陽(伯樂)、齊國兵家孫臏,東漢末年的長沙太守孫堅,三國孫權,北宋經濟學家孫炎,年過百歲的唐朝大醫學家孫思邈,書法家孫過庭,畫家孫位、詩人孫原湘、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當代地質學家孫大中、哲學家孫叔平等。
在《中國孫氏世系源流》壹書中記載:公元1224年時,福山孫氏八兄弟有壹個先祖叫孫成(紅襖軍之人),孫成的兒子叫孫山,正好與杏林始祖的名字相吻合,年代也是在紅襖軍起義之後。他們可能就是同壹個人,也可能只是巧合。
始祖孫山避亂來到榮成偉德山南的杏林溝壹帶(就是現在的俚島鎮杏北臺、杏南臺、燕泊、杏陳家、杏小橋、小泊、草島寨等村),這裏山清水秀,有壹處山泉謂神龍眼(曾是榮成八大景之壹,上世紀五十年代因采石炸毀)。此後又逐漸發展到文登市區及高村鎮的孫家埠村、湯泊楊村、虎山村、脈田村、邢家村,澤庫鎮的前島、尹家等村。蔄山鎮的楊家臥龍、裴家埠村,大水泊鎮的嶺上孫家、陳家埠村,汪疃鎮的西黃埠村,文登營鎮的張皮村,侯家鎮的吳家灘、二馬村,榮成的蔭子夼村,成山壹村及埠柳鎮的蘭格莊,威海市區鯨園及環翠區草廟子鎮打鐵村、洪水嵐、興山等村,羊亭鎮的埠前、西山口村等近百個村莊。
孫琪(1233~1291),元初著名將領。今馮家鎮湯後疃村人。元滅金後,投軍從戎。歷經40余戰,所得功賞盡散於部下。至元六年(1269年)至八年(1271年),率兵攻襄陽。至元九年(1272年),襄陽水戰,擒南宋將領。至元十年(1273年),圍攻樊城,帶傷登城殺退守兵。歷任忠顯校尉管軍把總、昭信校尉管軍把總、承信校尉管軍把總、武略將軍管軍千戶,並賜以金符。卒後葬於湯後疃村南。
元武略將軍孫琪墓 位於馮家鎮湯後疃村南。墓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墓葬頂部呈圓形,高於地面4米,墓室四壁及頂部均為整體石板圍砌,內有壹石匣盛有孫琪屍骨。墓前立有石碑,碑前有壹通道直通石門,通道兩側立有4個石人。石門高7米,寬5米,門楣橫匾刻有“武略將軍孫琪之墓”。墓地四周不均等地布有石馬、石牛等。該墓地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
孫姓1元初時由小雲南山東即墨樓上村遷入小觀坦埠;(祖籍山東即墨小雲南樓子底下孫家莊 )2唐朝時小觀北黃當地土著舊族;3宋末遷入汪疃孫家溝;4元中期由乳山湯泉遷入小觀廟東;5元初遷入汪疃英武;6明天啟時由即墨石臼夼遷入文城關北頭;7明中後期由大水泊新立莊孫家塋遷入文城天福孫家臥龍;8明初遷入葛家林家莊井頭床;9 明弘治時由文城關北頭遷入高村孫家埠;10明中期由榮成斥山遷入大水泊山後孫家;16明嘉靖時由張家產北崖子遷入侯家(北)廒上孫家;11明中期由侯家北廒遷入張家產北崖子;12明中期由島子前遷入界石新爐;13明中末期由高村孫家埠遷入大水泊新立莊;14明中期由小觀遷入葛家松嵐後;14明正德前遷入由界石桃花峴;14明正德時由界石桃花峴遷入米山撇惠山北後山後;15明正德時由榮成遷入侯家河楊家茅草地;15明嘉靖時由萊陽蜆子莊遷入高村沙柳村;16明嘉靖時由張家產北崖子遷入侯家(北)廒上孫家;17明初由萊陽縣遷入羊亭,明萬歷時由環翠區羊亭遷入米山橫口臥龍鋪;19明洪武年間由雲南遷入乳山孫家埠,明萬歷時由乳山孫家埠遷入張家產嵐村菠蘿嵐子;20唐朝孫姓土著族居今乳山馮家湯上,明天啟時(1621~1627)由乳山馮家湯上南山遷入澤頭南橋牛七步;21明天啟時由雲南遷入侯家江山泊;21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由大水泊嶺上孫家青石嶺石嶺村遷入蔄山小黃小黃庵;21明末清初由高村孫家埠遷入文城孫家西山西山孫家;21明末由牟平城遷入大水泊嶺上孫家青石嶺;22明(中)末由高村孫家埠遷入文登營東杜梨孫家疃;24明末由侯家江山泊遷入大水泊崖下;25明末由雲南遷入昌陽縣城東郊大營寨宋村大寨;27明末清初由小觀坦埠遷入小觀金花;28明末由牟平棘子園遷入界石旸哩店子,1960年分南、北店子兩村;30明末遷入界石鞠家莊孫家莊;31明末由榮成上莊遷入張家產永福孫家;
33清初由乳山孫家埠遷入小觀風口集;35清初中期由小觀廟東遷入小觀東爐;36清初由榮成神龍口遷入文登營中倉;38清初由高村孫家埠遷入文登營溝於家;39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萊陽遷入澤頭大窪; 40清乾隆時由澤頭南橋遷入葛家祝家泊子; 42清乾隆時孫又書由小觀金花小英遷入小觀小蘆頭;43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小觀東浪暖遷入小觀孫家寨;44清乾隆時由大水泊嶺上孫家青石嶺遷入高村中邢家;45清乾隆時由雲南遷入汪疃孫家溝;46清中期由文登營大店遷入文登營劉馬莊;47明正德年間孫繼發、孫繼祖由今萊陽市裏遷入建乳山崖子,清道光時由乳山崖頭(子)遷入葛家東孫疃;48明萬歷時由文登坦埠村遷入建乳山砦裏、東吉子園,清康熙時遷入建上口村,清道光時由乳山西上口遷入葛家洛格莊;51清末由孫家臺遷入文登營於家庵;52清末由乳山夏莊遷入汪疃曹家泊子;53清末由威海來海遷入蔄山中床;54清末由汪疃郝家屯遷入文登縣西泊子(大支);55清末由張家產菠蘿嵐村遷入文登縣西泊子(老支);5民國1913年由張家產嵐村遷入大水泊南疃; 58由界石旸哩遷入蔄山西黃嵐;59由環山孫家西山遷入蔄山西柳;60由界石蔣家疃遷入蔄山山馬於;61由高村湯北陽遷入高村虎山;62遷入澤頭孫家庵。《文登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