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30字的文言文

30字的文言文

1. 求十篇30字以內的文言文翻譯

《論語》裏很多,如衛靈公篇第十五 本篇引語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無為而治”;“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小不忍則亂大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當仁不讓於師”;“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

本篇內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觀的若幹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 15·1 衛靈公問陳(1)於孔子。

孔子對曰:“俎豆(2)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註釋 (1)陳:同“陣”,軍隊作戰時,布列的陣勢。 (2)俎豆:俎,音zǔ。

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時的禮器。 譯文 衛靈公向孔子問軍隊列陣之法。

孔子回答說:“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還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過。”第二天,孔子便離開了衛國。

評析 衛靈公向孔子尋問有關軍事方面的問題,孔子對此很不感興趣。從總體上講,孔子反對用戰爭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當然在具體問題上也有例外。

孔子主張以禮治國,禮讓為國,所以他以上面這段話回答了衛靈公,並於次日離開了衛國。 原文 15·2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子路慍(1)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2),小人窮斯濫矣。” 註釋 (1)慍:音yùn,怒,怨恨。

(2)固窮:固守窮困,安守窮困。 譯文 (孔子壹行)在陳國斷了糧食,隨從的人都餓病了。

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說道:“君子也有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然窮困,但還是堅持著;小人壹遇窮困就無所不為了。” 評析 從本章開始,以後又有若幹章談及君子與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區別。

這裏,孔子說到面對窮困潦倒的局面,君子與小人就有了顯而易見的不同。 原文 15·3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

予壹以貫之。” 譯文 孔子說:“賜啊!妳以為我是學習得多了才壹壹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

我是用壹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徹始終的。” 評析 這裏,孔子講到“壹以貫之”,這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

那麽,這個“壹”指什麽?文中沒有講明。我們認為,“壹以貫之”,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在的東西。

孔子在這裏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譯文 孔子說:“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15·5 子曰:“無為而治(1)者,其舜也與?夫(2)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註釋 (1)無為而治:國家的統治者不必有所作為便可以治理國家了。 (2)夫:代詞,他。

譯文 孔子說:“能夠無所作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麽呢?只是莊嚴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罷了。” 評析 “無為而治”是道家所稱贊的治國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壹貫性。

這裏,孔子也贊賞無為而治並以舜為例加以說明,這表明,主張積極進取的儒家十分留戀三代的法度禮治,但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並不壹定要求統治者無為而治。在孔子的觀念中,不是無為而治,而是禮治。

原文 15·6 子張問行(1)。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2)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3),行乎哉?立則見其參(4)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5)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6)。

註釋 (1)行:通達的意思。 (2)蠻貊:古人對少數民族的貶稱,蠻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裏:五家為鄰,五鄰為裏。五黨為州,二千五百家。

州裏指近處。 (4)參:列,顯現。

(5)衡:車轅前面的橫木。 (6)紳:貴族系在腰間的大帶。

譯文 子張問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都能行得通。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

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仿佛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魚(1)!邦有道,如矢(2);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3)而懷之。”

註釋 (1)史魚:衛國大夫,名?,字子魚,他多次向衛靈公推薦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卷”。 譯文 孔子說:“史魚真是正直啊!國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壹樣直;國家無道,他的言行也像箭壹樣直。

蘧伯玉也真是壹位君子啊!國家有道就出來做官,國家無道就(辭退官職)把自己的主張收藏在心裏。 評析 從文中所述內容看,史魚與伯玉是有所不同的。

史魚當國家有道或無道時,都同樣直爽,而伯玉則只在國家有道時出來做官。所以,孔子說史魚是“直”,伯玉是“君子”。

原文 15·8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

2. 不超過30字的文言文

原文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鮓餉母。母封鮓付使,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參考譯文晉代陶侃年青時,曾經擔任監管魚池官員,他將壹些腌魚送給母親。母親封好魚幹交給送來的人,反而寫信責備陶侃說:“妳當官,把官府的東西送給我,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慮啊! ”

原文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日:“畫孰最難者?”日:“犬馬最難。”“ 孰易者?”日:“鬼魅最易。”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於前,不可類之。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於前,故易之也。

參考譯文有人為齊王作畫,齊王問他:“畫什麽最難?” 他說:“狗、馬最難畫。” 齊王又問:“畫什麽最容易?” 他說:“畫鬼怪最容易。” 狗、馬是人們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現在妳面前,不可僅僅畫得相似而已,所以難畫;鬼怪是無形的,不會出現在人們面前,所以容易畫。

3. 求30字左右的文言文並翻譯

精衛填海

選自《山海經》

再向北走二百裏,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有壹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部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傳說這種鳥是炎帝小女兒的化身,名叫女娃。有壹次,女娃去東海遊泳,被溺死了,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口銜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就發源於發鳩山,向東流去,註入黃河。

又北二百裏,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註於河。 誇 父 逐 日 選自《史記》文 本譯 文原 文文 本 誇父與太陽競跑,壹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4. 關於孔子的故事的30字文言文有哪些

答:

1、有壹次,子路問孔子人死了以後怎樣,孔子說:“活著的問題還沒解決,管死了以後做什麽?”子路又問:“該怎樣對待鬼神?”孔子說:“對待人還沒對待好呢,談什麽對待鬼神!”孔子就是這樣看重實際問題,而不喜歡空論的。孔子也很少談怪異、武力、變亂、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實,孔子也是不許可的。子貢曾說:“我不願意別人對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樣對待別人。”孔子便說:“賜啊,這不是妳現在能做到的!

2、孔子的壹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臟的東西掉進鍋裏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壹粥壹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3、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壹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妳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誌。”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鉆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4、孔子向襄子學琴藝,壹連十天都彈同壹首曲子。襄子讓他換首曲子,孔子說:“我還沒有掌握彈琴的技法。”壹連三番,孔子都以“沒有弄懂曲子的情誌、不知道作曲者的為人”為由繼續彈奏同壹首曲子。又過了壹段時間,孔子終於說“我知道作曲者的為人了,他皮膚黝黑,個頭高挑,目光遠大,像個統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還有誰能這樣呢!”襄子深拜孔子說:“我老師曾說過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間壹切事業、學問、技能、德行,如果不能專壹堅持,就不會有所作為,所以孔子說“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5、春秋時期,孔子在年輕時當過趕馬的車夫,從禦術中的“起乘轉合”中悟出許多人生道理,如“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他在周遊列國的途中給弟子們講述這些道理,子路笑他政治上到處碰壁,他用欲速則不達來推諉。

6、壹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墻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臯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壹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壹五壹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孔子簡介: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壹,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壹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5. 著名的古文名篇30字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逺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春夜雒陽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東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巳過萬重山。

李白《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向北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王昌齡《閨怨》

閨中 *** 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壻覓封侯。

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闗。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秦時明月漢時闗。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朔馬度陰山。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裛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闗無故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毎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徧插茱萸少壹人。

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逺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光不度玉門闗。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張旭《桃花磯》

隠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青溪何處邊。

張旭《山中留客》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杜牧《山行》

逺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