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衡門演變成了什麽建築?

衡門演變成了什麽建築?

牌坊,是我國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也有壹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

牌坊是我國古代官方的稱呼,老百姓俗稱它為“牌樓”。作為中華文化的壹個象征,牌坊的歷史源遠流長,關於它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壹種說它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開始用於祭天、祀孔。欞星原稱靈星,靈星即天田星,為祈求豐年,漢高祖規定祭天先祭靈星。宋代則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後來又改靈星為欞星。

另壹種說法則認為它是由衡門衍變而來的,在我國春秋時代的作品《詩經》中,便有相關的介紹: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詩經》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斷,“衡門”在我國的春秋中葉便已經出現了。

據說,最早的衡門是以兩根柱子架壹根橫梁的結構存在的,因為它的形狀更接近於後來的牌坊樣子,人們便稱衡門為牌坊的老祖宗了。

那麽,“牌坊”的名稱又是怎樣產生的呢?

據說,這和我國古代的“裏坊制度”有關。

在唐代,我國城市都采用裏坊制,城內被縱橫交錯的棋盤式道路劃分成若幹塊方形居民區,這些居民區,唐代稱為“坊”。

坊是居民居住區的基本單位,坊與坊之間有墻相隔,坊墻中央設有門,以便通行,稱為“坊門”。

後來,隨著經濟的發達和城市建設的繁榮,人們對坊門的建造也就逐漸講究起來。於是,產生於上古時代、至隋唐時已演化得雕工相當精致、形制赫然華貴的華表柱也被人們移植到了坊門上來,成為坊門左右兩邊的兩根立柱。

這樣壹來,坊門原先頗為簡單的兩根立柱,被兩根雕飾華麗、形制威武的華表柱所取代,由兩根高過門頂的高大華表柱中間相連壹兩根橫梁及門扇組合成壹種新式樣的門,這種門稱為“烏頭門”,以後也被稱為“欞星門”。

在我國現存的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現“烏頭門”之名的是北魏楊街之的《洛陽伽藍記》,當時著名的廟宇永寧寺的北門即是“烏頭門”。

至宋代時,古籍《冊府元龜》中,更是有對“烏頭門”的明確記載,書中說道:

正門閥閱壹丈二尺,二柱相去壹丈,柱端安瓦簡、墨染,號烏頭染。

同時,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中,還有對如何建造“烏頭門”作了詳細規定和介紹,書中寫道:

其名有三,壹日烏頭大門,二日表揭,三日閥閱,今呼為欞星門。

造烏頭門之制,高八尺至二丈,廣與高方,若高壹丈五尺以上,減廣不過五分之壹,用雙腰串,每扇各隨其長於上腰,中心分作兩分,腰上安子裎欞子,腰華以下並安障水版……

挾門柱方八分,其長每門高壹尺則加八寸,柱下栽入地內上施烏頭。日月版長四寸廣壹寸二分厚壹分五厘。

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宋代的烏頭門即是華表與坊門的結合物。由於“烏頭門”華貴莊重,氣勢威嚴,就被當時有地位、有權勢和有錢的大戶人家紛紛用作建造府第大門。

後來,由於民間建造這個門的人越來越多了,以至於官府無法分辨哪些是富商住的屋子,哪些是官員住的屋子。

為此,唐宋統治者不得不對烏頭門的使用做了限制,如在《宋史輿服誌》中規定:“六品以上許做烏頭門。”

由於烏頭門含有旌表門第之意,因此烏頭門在宋代的《營造法式》中又被稱為“閥閱”。之所以這樣稱,是因為“古者以積功為閥”,“經歷為閱”。

由於烏頭門起了標榜“名門權貴、世代官宦”之家的作用,因此成了上層等級的代名詞,後世所稱的“門閥貴族”、“閥閱世家”也即由此而來。

從古籍中,我們還知道,烏頭門是唐以前通常用的稱呼,但宋以後烏頭門這名稱便曰漸少用,而被欞星門這壹稱呼所取代。

據史籍記載,欞星即“靈星”,又稱“天田星”,據《星經》載:“天田九星,主畿內田苗之職。”北宋時,宋仁宗營建了用於祭天地的“郊臺”,設置“靈星門”。因門系木制,門上有窗欞,為區別於“靈星”,故又稱作“欞星門”。

如此,可以看出,欞星門其實是牌坊演變過程中的壹個階段。

同時,由於其威嚴、莊重、氣派,得到人們的青睞和重視,因而也被作為牌坊的壹個血緣分支保存延續下來。

自宋代以來,欞星門常常被用於建造文廟、佛寺、道觀、陵墓等莊重場所的正門。而在這些場所建造的欞星門往往只起壹個標誌作用而並不需要起什麽防衛作用,因此欞星門上的門扇可裝可不裝。於是,這些欞星門就只剩下了華表柱和作為額枋的橫梁。

因華表柱遠遠高出額枋,呈沖天狀,所以人們就將其稱為“沖天牌坊”,成為後來牌坊中的最主要的形制。

而另壹些坊門,沒有用高聳的華表柱來替換坊柱,而是吸納了“闕”的形制特點,在額枋和柱頂上加蓋了樓頂,從而形成了柱子不出頭的屋宇式牌樓。

然而,盡管欞星門和屋宇式牌樓比原先衡門式的坊門要美觀得多,但其各自都有局限。前者只有華表柱而無樓頂,後者只有樓頂而無華表柱,於是人們有想出了兩全齊美的辦法。

壹方面將坊柱換成高高的華表柱,同時又不在枋柱頂上蓋樓頂,而是在華表柱壹側的額枋上蓋樓頂,這樣,就形成了既有華美的樓頂,又在樓頂上露有高高的華表柱的牌坊建築。

另壹方面,牌坊在形制演變的同時,建築材料也在不斷發展變化。起初,牌坊是木構建築,但後來為了追求莊重威嚴,堅實純美和能長久保存,遂由木柱發展為石、磚、漢白玉、琉璃等。

明清代以後牌坊發展除以繁密的構架盡力表現結構自身完美之外,還以精湛的技術雕刻各式各樣的圖案,采用不同的色彩來表達牌樓的藝術。至此,牌坊可以說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我國的牌坊,從形式上分,只有以下兩類:

壹類叫“沖天式”,也叫“柱出頭”式。顧名思義,這類牌樓的間柱是高出明樓樓頂的。

另壹類“不出頭”式。這類牌樓的最高峰是明樓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詳細些,可以每座牌樓的間樓和樓數多少為依據。無論柱出頭或不出頭,均有“壹間二柱”、“三間四柱”、“五間六柱”等形式。

頂上的樓數,則有壹樓、三樓、五樓、七樓、九樓等形式。在我國北京的牌樓中,規模最大的是“五間六柱十壹樓”。宮苑之內的牌樓,則大都是不出頭式,而街道上的牌樓則大都是沖天式。

按材質分,牌坊分為四大類:石坊、磚坊、木坊、水泥坊。

按名稱和功能分,有功德牌坊、忠正牌坊、功名牌坊、官宦名門牌坊、孝子牌坊、貞節牌坊、仁義慈善牌坊、百歲壽慶牌坊、歷史紀念牌坊、學宮書院牌坊、文廟武廟牌坊、衙署府第牌坊、地名牌坊、會館商肆牌坊、陵墓祠廟牌坊、寺廟牌坊、名勝古跡牌坊等。

這些牌坊主要起著褒獎教育、炫耀標榜、紀念追思、風俗展示、裝飾美化、標誌引導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