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讖緯的來源

讖緯的來源

流行於中國兩漢時期的壹種儒家學說。主要以古代河圖、洛書的神話、陰陽五行學說及西漢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為理論依據,將自然界的偶然現象神秘化,並視為社會安定的決定因素。它適應了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需要,故流行壹時,在東漢被稱為內學,尊為秘經。魏晉後日漸衰落,劉宋後讖緯之書亦受到歷朝查禁,所存僅少量殘篇,有明《古微書》、清《七緯 》等輯本存世。讖緯之書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還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學知識。

所謂的“讖緯”,其實是“讖”與“緯”的合稱。“讖”是秦漢間的巫師、方士編造的預言吉兇的隱語、預言作為上天的啟示,向人們昭示未來的吉兇禍福、治亂興衰。讖有讖言、圖讖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為秦代的壹句讖言。“緯”即緯書,是漢代儒生假托古代聖人制造的依附於“經”的各種著作。東漢時流傳的“七緯”有《易緯》、《書緯》、《詩緯》、《禮緯》、《樂緯》、《孝經緯》和《春秋緯》,皆以迷信方術、預言附會儒家經典 。讖大概起源於先秦時期,《左傳》中就有壹些讖語的記載。緯則較為晚出,通常認為出現在西漢。後來讖、緯逐漸合流。

讖,許慎《說文解字·言部》雲:“讖,驗也。有徵驗之書。河洛所出之書曰讖。”[1]《後漢書·張衡傳》說:“立言於前,有征於後,故智者貴焉,謂之讖書。”[2]《辭海》曰:“讖,預言,預兆,如符讖。”[3]總之,所謂讖,便是對於未來帶有應驗性的預言和隱語,它們往往假托天命與神意的形式而出現。《說文解字》雲:“緯,織橫絲也。”[4]《釋名·釋典藝》雲:“緯,圍也。反覆圍繞以成經也。”[5]“緯”,是相對於“經”而言的,是由經典所衍生出的意義,是方士化的儒生被河圖洛書所影響,偽托孔子以神學迷信觀對儒家經典所作的解釋,旨在宣揚國家治亂興衰、帝王將相出世等都是天命的安排。

[1][漢]許慎,[宋]徐鉉(校註).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1.

[2]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1207.

[3]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496.

[4][漢]許慎,[宋]徐鉉(校註).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57.

[5][清]王先謙(撰集).釋名疏證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