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如何看待12月17日最新發布的《2020 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有哪些變化?

如何看待12月17日最新發布的《2020 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有哪些變化?

相關如下:

因為個人真實感受到了這次期刊調整的威力。個人是生物學領域,我今年做了壹個系統性的內容,不過水平非常有限,所以只能投小期刊。上半年主要結果完成,於是整理好以後把內容投到了壹個二區的期刊A上,來回磨磨唧唧的修改了七八回,最後才被接收。

下半年,在主要結果之外,還有壹些邊角料的東西,於是整理了壹下投稿,當時選了個比較壹般的期刊B,雖然也是二區,但是影響因子和認可度都壹般吧,最近也接收了。然而中科院分區出來後,我傻眼了。A期刊從二區落到了三區,B期刊從二區升到了壹區。

問題是:A期刊影響因子比B期刊高;個人認為,A期刊的業內認可度要高於B期刊。但是分區結果就是說A不如B。果然壹個人的成就既要看自己的努力,還要看期刊的努力啊。所以接下來,投稿的時候,還是要認真選期刊了。

相關簡介:

今天我們所說的文獻,主要指有歷史意義的比較主要的書面材料,廣義的文獻定義就成了記錄有知識的壹切載體。依據國際定義文獻乃是壹切情報的載體。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獻"的概念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除了泛指古籍外,近人把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跡、古物、模型、碑石、繪畫等,統稱為"歷史文獻"。

1984年中華人民***和國國家標準《文獻著錄總則》關於"文獻"的定義是:"文獻:記錄有知識的壹切載體。"在這壹定義中,有兩個關鍵詞:"知識"是文獻的核心內容,"載體"是知識賴以保存的物質外殼,即可供記錄知識的某些人工固態附著物。

也就是說,除書籍、期刊等出版物外,凡載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簡帛、拓本、圖譜乃至縮微膠片、視盤、聲像資料等等,皆屬文獻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