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朝花夕拾的瑣記的佳句欣賞

朝花夕拾的瑣記的佳句欣賞

1.朝花夕拾瑣記好句賞析

1衍太太卻決不如此。假如她看見我們吃冰,壹定和藹地笑著說,“好,再吃壹塊。我記著,看誰吃的多。”

賞析:平淡的幾句話,卻塑造出了壹個背後經常慫恿孩子們幹不好的事,事後又充當“老好人”的壹個角色。語言、神態的描寫,讓這位太太的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2衍太太卻決不埋怨,立刻給妳用燒酒調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說這不但止痛,將來還沒有瘢痕。

賞析:對比的手法,和其他大人對比,衍太太的好人形象立馬凸顯了。這壹句運用壹系列的動作描寫,表現衍太太對我們的關心和我們孩子對她的喜愛。

3大約此後不到壹月,就聽到壹種流言,說我已經偷了家裏的東西去變賣了,這實在使我覺得有如掉在冷水裏。

賞析: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容自己當時被人冤枉時的心境,生動形象,簡潔有力。

4流言的來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現在,只要有地方發表,我總要罵出流言家的狐貍尾巴來,但那時太年輕,壹遇流言,便連自己也仿佛覺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見人們的眼睛,怕受到母親的愛撫。

賞析:讀著這句話總有些感同身受。小時候確實是如此,遇事膽怯,有什麽問題先往自己身上想,只是漸漸長大,對抗流言就不會那麽不明了了。

5不但上講堂時挾著壹堆厚而且大的洋書,氣昂昂地走著,決非只有壹本“潑賴媽”和四本《左傳》的三班生所敢正視;便是空著手,也壹定將肘彎撐開,象壹只螃蟹,低壹班的在後面總不能走出他之前。

賞析:魯迅先生的筆觸甚是犀利,短短幾句話將頭二班學生的趾高氣揚描畫得淋漓盡致。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的神態、動作描寫,字裏行間也透露出作者深深的蔑視

2.《朝花夕拾》中《瑣記》的好詞、好句賞析、點評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裏長吟, 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

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 墻根壹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

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 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壹聲,從後竅噴出壹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 木蓮有蓮房壹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

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 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壹塊根象人樣。如 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壹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 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 了地面壹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壹塊雪,露出地面,用壹支短棒支起壹面大的 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壹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 將繩子壹拉,便罩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 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我卻不大能用。

明明見它們進去了,拉了繩,跑去壹看,卻什麽 都沒有,費了半天力,捉住的不過三四只。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只,裝在叉袋裏叫著撞 著的。

我曾經問他得失的緣由,他只靜靜地笑道:妳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凡國手,都能夠起死回生的,我們走過醫生的門前,常可以看見這樣的扁額。

現在是讓步壹點了, 連醫生自己也說道:“西醫長於外科,中醫長於內科。”但是S城那時不但沒有西醫,並且誰也還沒 有想到天下有所謂西醫,因此無論什麽,都只能由軒轅岐伯的嫡派門徒包辦。

軒轅時候是巫醫不分的, 所以直到現在,他的門徒就還見鬼,而且覺得“舌乃心之靈苗”。這就是中國人的“命”,連名醫也 無從醫治的。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象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 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壹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壹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 標致極了。

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 “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壹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

我到仙臺也頗受了這 樣的優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監獄旁邊壹個客店裏的,初 冬已經頗冷,蚊子卻還多,後來用被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只留兩個鼻孔出氣。

在這呼吸不息 的地方,蚊子竟無從插嘴,居然睡安穩了。飯食也不壞。

但壹位先生卻以為這客店也包辦囚人的飯食?我住在那裏不相宜,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說。我雖然覺得客店兼辦囚人的飯食和我不相幹,然而好 意難卻,也只得別尋相宜的住處了。

於是搬到別壹家,離監獄也很遠,可惜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咽的芋 梗湯。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壹個。

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 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是偉大的, 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經訂成三厚本,收藏著的,將作為永久的紀念。不幸七年前遷居的時候, 中途毀壞了壹口書箱,失去半箱書,恰巧這講義也遺失在內了。

責成運送局去找尋,寂無回信。只有 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墻上,書桌對面。

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 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 壹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壹段生活經歷。

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第九段中說城中唯壹的壹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

這也的確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認同。《瑣記》記敘作者家道衰落後,飽受世人的冷眼而終於走上了與封建主義決絕的道路。

《瑣記》憶敘魯迅為了尋找“另壹類的人們”而到南京求學的經過。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後改名為雷電學校)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

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饑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本文魯迅筆下的衍太太是個背後經常慫恿孩子們幹不好的事,事後又充當“老好人”的壹個角色。

譬如,她慫恿孩子。

3.朝花夕拾讀書筆記瑣記摘抄並賞析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又歷經戰亂後寫下的回憶.作者在這樣紛擾中尋出壹點空閑來,委實不易,目前是這麽離奇,心裏是這麽蕪雜.壹個人到了只剩下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算是無聊了,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對往事的回憶,只是現實生活的壹點安慰,而每壹個美好的回憶又都有壹個悲慘的結局:百草園和繡像摹本賣掉了,長媽媽也匆匆告別了人世,本應是激發人們的愛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後,卻隱藏了謀人性命,教人看的醜惡禍心.去留學,並且碰到了壹位令自己敬仰的師長,卻因為感受到醫治人的精神比醫治身體病癥更重要而離別了,在學校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範愛農,終究擺脫不了貧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運.

在對這壹連串苦樂參半的事件的記敘中,作者還追究了自己的壹些思想根源,例如仇貓,小小的,帶給作者遐想的隱鼠的失蹤,只是個象征的意念: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著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這才是作者仇貓的動機:它在奪人所愛.從魯迅先生壹生的經歷看:嫉惡如仇,不過是對缺乏愛、失落愛、痛惜愛的壹個自然反應罷了.

對這個細節下作者又給自己開了個傷心的玩笑:他的仇貓是毫無道理的,雖然貓吃老鼠,但他的隱鼠卻不是貓吃的,而是被長媽媽踏死的,那麽是否要恨長媽媽呢?在下壹節回憶中,長媽媽也確實有些讓人生厭,睡覺時占領了全床,滿腦子的窮規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這樣壹位長媽媽,卻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別人都不能重視的渴望化成了現實,不懂識文斷字的長媽媽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經》買來,送給了“我”.正因為長媽媽這顆未被舊道德泯滅的愛心,使作者記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憶中,作者多次寫到封建教育的失敗和狹隘.

小時候,長媽媽的故事裏說:“倘若有陌生的聲音叫妳的名字,妳千萬不可答應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並假想他就是壞人的邏輯.

在朝花夕拾之間,我隨作者壹起,回到“我”的童年時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過留學的日本的求學索過程,壹起追憶失去的老友.沿著這條線索,我看到二十紀初,以“我”為中心的壹個個生活場景,人物心理歷程,讀著每壹個寓意深遠,回味無窮的結束句,我的心也隨著作者壹起潮起潮落。

4.朝花夕拾中的瑣記摘抄200字好句加賞析200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壹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麽離奇,心裏是這麽蕪雜.壹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中國的做文章有軌範,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幾天我離開中山大學的時候,便想起四個月以前的離開廈門大學;聽到飛機在頭上鳴叫,竟記得了壹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繞的飛機.我那時還做了壹篇短文,叫做《壹覺》.現在是,連這“壹覺”也沒有了. 好句 壹、它的性情就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不肯壹口咬死,定要盡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 二,我似乎遇著了壹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壹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 三,但我調查了壹切無常的畫像之後,卻恐慌起來了.因為書上的“活無常”是花袍、紗帽、背後插刀;而拿算盤,戴高帽子的卻是“死分”! 四,廣州的天氣熱得真早,夕陽從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強穿壹件單衣.書桌上的壹盆“水橫枝”,是我先前沒有見過的:就是壹段樹,只要浸在水中,枝葉便青蔥得可愛.看看綠葉,編編舊稿,總算也在做壹點事.做著這等事,真是雖生之日,猶死之年,很可以驅除炎熱的. 五,前天,已將《野草》編定了;這回便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壹個名稱:《朝花夕拾》.。

5.《朝花夕拾》中《瑣記》、《範愛農》的片段賞析各壹篇.片段100字、

1.在衙門裏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賞析:這句話描寫了“光復紹興”後,衙門裏人的著裝,非常華貴,開始讀這段話的時候,我以為只是簡簡單單的描寫,可是壹句“天氣還並不冷”就讓我陷入了沈思:魯迅先生在這裏又補充說壹句,到底有何深意?我想是為了諷刺那些人吧,在未光復紹興時,畏畏縮縮,根本不敢站出來說話,連錢店掌櫃都是軍械司長,現在光復了,就知道穿大袍了,這句話也在壹定程度上表達了作者對死難者的同情與身肩的責任感.2.從此我總覺得這範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賞析:這兩句話是我對比著找出來的,第壹句用“很”字寫出了魯迅對範愛農的憎惡,但第二句話用“愛農”表達了魯迅對範愛農的親切,文章開頭把範愛農寫得如何如何地討厭,為後文寫作者對他的友善打埋伏,這是壹種欲揚先抑的寫法,對比寫出了魯迅先生對範愛農的友誼.以至於為範愛農寫了五首詩.《範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範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範愛農》始終表現了對理想的堅持和對社會的不妥協.這個悲劇既是個人理想在黑暗社會面前的幻滅,更是體現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困境的悲劇.。

6.朝花夕拾瑣記好詞好句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裏長吟,

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

墻根壹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

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壹聲,從後竅噴出壹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

木蓮有蓮房壹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

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壹塊根象人樣。如

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壹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

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

了地面壹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壹塊雪,露出地面,用壹支短棒支起壹面大的

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壹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

將繩子壹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

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我卻不大能用。明明見它們進去了,拉了繩,跑去壹看,卻什麽

都沒有,費了半天力,捉住的不過三四只。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只,裝在叉袋裏叫著撞

著的。我曾經問他得失的緣由,他只靜靜地笑道:妳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7.朝花夕拾瑣記好詞好句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裏長吟, 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

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 墻根壹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

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 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壹聲,從後竅噴出壹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 木蓮有蓮房壹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

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 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壹塊根象人樣。如 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壹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 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 了地面壹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壹塊雪,露出地面,用壹支短棒支起壹面大的 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壹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 將繩子壹拉,便罩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 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我卻不大能用。

明明見它們進去了,拉了繩,跑去壹看,卻什麽 都沒有,費了半天力,捉住的不過三四只。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只,裝在叉袋裏叫著撞 著的。

我曾經問他得失的緣由,他只靜靜地笑道:妳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凡國手,都能夠起死回生的,我們走過醫生的門前,常可以看見這樣的扁額。

現在是讓步壹點了, 連醫生自己也說道:“西醫長於外科,中醫長於內科。”但是S城那時不但沒有西醫,並且誰也還沒 有想到天下有所謂西醫,因此無論什麽,都只能由軒轅岐伯的嫡派門徒包辦。

軒轅時候是巫醫不分的, 所以直到現在,他的門徒就還見鬼,而且覺得“舌乃心之靈苗”。這就是中國人的“命”,連名醫也 無從醫治的。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象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 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壹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壹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 標致極了。

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 “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壹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

我到仙臺也頗受了這 樣的優待,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監獄旁邊壹個客店裏的,初 冬已經頗冷,蚊子卻還多,後來用被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只留兩個鼻孔出氣。

在這呼吸不息 的地方,蚊子竟無從插嘴,居然睡安穩了。飯食也不壞。

但壹位先生卻以為這客店也包辦囚人的飯食?我住在那裏不相宜,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說。我雖然覺得客店兼辦囚人的飯食和我不相幹,然而好 意難卻,也只得別尋相宜的住處了。

於是搬到別壹家,離監獄也很遠,可惜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咽的芋 梗湯。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壹個。

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 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是偉大的, 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講義,我曾經訂成三厚本,收藏著的,將作為永久的紀念。不幸七年前遷居的時候, 中途毀壞了壹口書箱,失去半箱書,恰巧這講義也遺失在內了。

責成運送局去找尋,寂無回信。只有 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墻上,書桌對面。

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 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 壹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壹段生活經歷。

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第九段中說城中唯壹的壹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

這也的確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認同。《瑣記》記敘作者家道衰落後,飽受世人的冷眼而終於走上了與封建主義決絕的道路。

《瑣記》憶敘魯迅為了尋找“另壹類的人們”而到南京求學的經過。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後改名為雷電學校)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

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饑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本文魯迅筆下的衍太太是個背後經常慫恿孩子們幹不好的事,事後又充當“老好人”的壹個角色。

譬如,她慫恿孩子。

8.魯迅作品中的《瑣記》選三句做賞析

《瑣記》賞析之壹

衍太太壹開始給“我”的印象是“她對自己的兒子雖然狠,對別家的孩子卻是好的。”這裏,“我”稱贊衍太太“對別家孩子卻是好的”,並非反話。而是設身處地於當年而發自童稚之心的直感。但後來逐漸發現衍太太實際上是個很醜惡、很會捉弄人的人。這樣的事例,文中寫了好幾樁。比如,衍太太甚至把淫穢的春畫塞給“我”看,“我”當時太小,以為是“兩個人光著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又曾壹面教唆“我”去偷母親的首飾來變賣,壹面放出流言誣“我”已經行竊------由於教學設計>文章采取了欲抑先揚的寫法,就把衍太太兩面三刀的性格,揭露得入木三分。

賞析之二

《瑣記》的時空跳躍性比較大。開始寫的是童年在故鄉紹興的事,後來主要寫在南京讀書的事情,最後還點到初到日本的情景。中間著重寫在礦路學堂的所見所聞。“只可惜那兩個淹死鬼失了池子難討替代”,這句話特別需要解釋壹下。舊時迷信傳說,落水淹死的人做了水鬼,必須設法使別人淹死來替代他,才得以投生,教做“討替代”。《瑣記》中說,由於這裏的池子已被填平,因而“那兩個淹死鬼失了池子難討替代”了。迷信思想中包含的損人利己的陰暗心理,從這種“討替代”的說法中已可略見壹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