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發展史是研究中醫學的起源、形成、發展過程和發展規律的壹門科學。
中醫發展史是中醫學基礎理論學科之壹,是中醫學與歷史學相結合的壹門邊緣學科,又是與社會科學有著極為密切聯系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到中醫學通史、斷代史、專科史、疾病史、學術發展史、學術思想史、各家學說、學術流派和中國哲學史、文化史、科學技術史、經濟史等基礎理論、相關學科及中醫臨床各個學科。
中醫發展史的主要任務是研究探討中醫學的起源,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社會背景、人文因素、科學技術與文化、醫政、中醫教育、流行病、國外醫藥等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不同時期中醫各科的特點及突出成就,主要中醫學說及學術流派形成的源流、內涵、發展與完善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突出闡明中醫學的發展軌跡,中醫學的實踐和理論在發展過程中的辯證關系,著重於研究中醫學各個歷史時期發展的外部因素及其內在的發展規律。因此學習中醫發展史對於認識現實,預見未來,汲取歷史經驗與教訓,明確中醫學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醫發展史在吸取《中國醫學史》《中國醫學通史》《中國醫藥簡史》《中醫近代史》《中國針灸史》《針灸推拿史》《藥學發展簡史》《中醫骨傷科發展史》《中外醫學交流史》《中醫學術發展史》《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中醫藥文化學》《中國醫學文化史》《中醫各家學說》、《中醫臨床醫學流派》等教材及專著優點的基礎上,減少交叉重復,突出以史為鑒,著重於研究探討中醫學發展進程中發展較快的動力,停滯不前的原因;影響中醫學發展的因素(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哲學、地域環境及外國醫學等);主要中醫學說形成的源流、內涵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等。
中醫學是我國人民在生產、生活以及同疾病作鬥爭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的發展經歷了從遠古至春秋、戰國至秦漢、晉唐、宋金元、明清及20世紀6個時期。
遠古至春秋時期為原始的中醫藥起源和經驗積累階段,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極其膚淺。戰國至秦漢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黃帝內經》《黃帝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白氏旁篇》《扁鵲內經》《扁鵲外經》《五十二病方》《傷寒雜病論》相繼問世,尤其是《黃帝內經》及《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與臨床基礎。
晉唐時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用藥經驗,諸多方書保存並記載了大量的方劑與藥物,為金元時期的醫學創新奠定了基礎。
宋金元時期,戰爭連綿,尤其是宋金對峙,饑餓驚恐勞役,疫病流行;濫用《局方》,用藥多偏溫燥,墨守《傷寒論》成規,操古方治療今病,難以滿足臨床需要;加之統治者對人們的思想束縛相對較少,文仕通醫,文人從醫,使中醫學隊伍擴大,文化素質明顯提高,為基礎理論的創新,臨床醫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劉完素、張元素、張從正、李杲、王好古、朱震亨等爭創新說,提條件。因此劉完素、張元素、張從正、李杲、王好古、朱震亨等爭創新說,提出“六氣皆能化火”,“臟腑辨證說”,“歸經學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病由邪生,攻邪已病”,“陰證論”,“相火論”,“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等,出現了“新學肇興”的大好局面,基礎理論和臨床各科都取得長足的發展與進步,諸多流派紛呈,故有“醫之門戶分於金元”之說。
明清時期處於封建社會的晚期,社會發展呈現錯綜復雜的局面,中醫學依靠“金元醫學”之慣性繼續向前發展。中醫學理論體系漸臻成熟,臨床各科診治水平明顯提高,溫補之法盛行,經典著作考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溫病學說的形成及《本草綱目》的問世,則反映了中醫學的新成就。大力推行人痘接種以預防天花,更是中國乃至世界醫學史上光輝燦爛的壹頁。但是晚清閉關自守,濃厚的尊經風氣,以及西醫傳入,使中醫學停滯於既有的“完美”,對其以後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20世紀前半葉,社會文化背景十分復雜,中醫學的發展處在壹個特殊的歷史階段,不但得不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還受到歧視和限制,因此中醫學在學術革新和抗爭運動相互交織的極其困難條件下緩慢地發展,“改良醫學”成為這壹時期中醫學變遷的總基調。編纂刊行中醫學叢書、全書、工具書及醫案醫話,對保存、傳播、普及中醫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民間中醫教育的迅速發展,許多中醫藥學術團體的成立,大量中醫藥報刊的出版等,為後半葉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部分醫家從事溝通中西醫之間的工作,形成中西醫匯通思潮和學派。
20世紀後半葉政府極為重視中醫學的發展,積極建立中醫藥和針灸研究機構,大力發展中醫學教育,在全國興辦中醫醫院,成立中醫藥學術團體,大規模校勘整理出版中醫古籍,出版中醫藥報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中醫學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並且逐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