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造紙術最詳細的著作記錄在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13《殺青》中對紙、竹紙、皮紙的記載,可以說是對中國傳統造紙術發展的壹個總結性記述。這可以分為五個步驟:
劈竹浮池
1步是“劈竹浮塘”。所謂“殺青”,是以砍竹子為原料而得名。竹子是古代造紙的重要來源之壹。因此,中國南方,尤其是盛產竹子的福建,是竹紙的主要產地,帶枝葉的新竹最適合造紙。造紙工壹般在芒種前後上山砍竹,每根竹子砍成5到7尺長,然後就地挖池塘,砍下的竹子在池塘裏浸泡100天。當它被取出時,它被用力清洗以除去綠色的殼和樹皮,以軟化竹子。
19世紀,造紙的材料來源從破布變成了木材,因為木材容易獲得,成本低。但由於木質纖維是由木質素組成的,木質素會被氧化,這是紙張泛黃的原因,造紙時加入酸劑更加劇了這個問題。
朱穆黃祖火
在天宮吳凱制作竹紙的第二步是將竹子和石灰混合,然後放入木桶中浸泡8晝夜。經過堿液蒸煮,去除了原料中的木質素、膠質、樹脂等雜質。然後取出煮熟的原料在清水池中沖洗幹凈,再放入鍋中用石灰水浸泡煮熟,如此反復十幾天。經過反復蒸煮和漂洗,竹纖維逐漸分解。
如今,苛性鈉已被用來代替石灰水來制漿。燒堿堿性強,能使木質纖維迅速分解。另外,加氯是為了去除木漿中的雜質進行漂白,但排出的廢水中含有有機氯,對生態環境危害很大。目前造紙行業投入大量資金去除毒素,研究新的漂白方法,比如用二氧化氯代替,減少有機氯的產生。
將材料擺動成窗簾
古代造紙的第三步是將煮好的原料取出,放入石臼中搗成泥面。將搗碎的原料與適量的水混合,使纖維完全分離並被水飽和,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然後倒入紙罐中。然後用薄竹簾在紙漿中過濾,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壹層紙膜。
這個過程是造紙過程中最費力的。造紙工匠站在紙槽旁,重復著舀水、掀起竹簾等動作,每次負重20公斤。另外,撈紙還得靠經驗。如果妳抄輕紙,它會太薄,如果妳抄太重的紙,它會太厚。這完全取決於工匠的技術。
窗簾壓紙
把撈過漿的竹簾倒過來放在壓板上,然後小心翼翼地把竹簾拿掉,這層紙膜就掉在板上了。慢慢疊起壹層層的紙,然後用重物擠壓,將紙中的水分排出。在重物的壓力下,紙膜逐漸形成方形紙片。每個工匠每天只能手工制作300到500張紙。現代造紙廠的壹臺機器每天生產數噸紙卷。據統計,當今全球造紙廠每年生產超過3億噸紙,相當於全球汽車生產總重量的3倍。
通過火烘烤
烤紙的巷子是兩塊土坯磚砌成的磚墻,磚與磚之間有縫隙讓熱氣出來。烤紙的時候,先在巷子裏生火,然後用薄銅鑷子把濕紙攤在墻上。縫隙裏散發出來的熱氣讓紙慢慢變幹,幹了就是可用的紙。
機械造紙讓人們充分享受生活的便利,但大量的廢紙卻讓人傷腦筋。1995年,美國做了壹個統計,發現美國人壹年的平均用紙量是332公斤。人們認為在計算機世紀到來後,紙的使用會減少。結果,環保主義者非常失望,紙的使用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除了廢紙回收,科學家們也在研究舊紙的各種新用途,比如以廢紙為主要原料生產建築材料,希望減少人類的伐木數量。
鏈接裏有詳細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