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紙發明之前的很長壹段時間裏,人們用什麽做筆記材料?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是用繩結來記筆記的,有事就打個結,完了就解了。後來,他在龜甲上刻字,即所謂的“甲骨文”。青銅器制作出來後,上面刻有銘文,即“青銅器銘文”或“鐘鼎文”。然後,把字寫在從竹木上割下來的片上,這種片叫做“竹簡”。例如,較寬的竹片稱為“竹簡”。同時,有些也寫在絲織品上。在先秦時期,除了上述材料外,還發現了刻在石頭上的文字,如著名的“石鼓文”。
眾所周知,紙是東漢蔡倫發明的。然而,最近的考古發掘對此提出了質疑。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發現了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其中包括許多紙質文物。這些權利文件是以出土地點命名的。
從目前出土的古紙年代順序來看,可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灞橋紙、玄圈紙、馬圈灣紙、西漢中期的居延紙、西漢晚期的幹灘紙。這些紙張不僅早於蔡倫紙,而且壹些紙張上還有墨水字體,表明它們已被用於書寫文件。
東漢初年宦官蔡倫被公認為造紙術的發明者。
據葉凡《後漢書》記載:“蔡倫,字敬,亦桂陽人。.....從古至今,很多圖書契約都是用竹簡,用帛者稱為‘紙’。又貴又簡單,對人不方便。倫奈創造了這個想法,用樹皮、麻頭、我們的布和漁網當紙。元興元年,奏之。”皇帝能力超群,所以總是用之有方,所以天下稱之為蔡侯紙。
這是歷史文獻中對造紙術的最早記載。從記載中可以看出,蔡倫造紙所用的原料是樹皮、麻頭、舊布、漁網等價格低廉的材料。因此,用這種方法制造的紙張成本低,很快就能得到推廣應用。
但在壹些文獻記載蔡倫之前,已經有了用紙的例子。比如班固的《漢書》,公元前12年前就有用紙包藥的情況。特別是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紙,敦煌馬圈灣烽火臺遺址,本世紀初以來敦煌甘泉的漢宣泉郵局遺址,通過現有實物證明,早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西漢就已經使用紙了。這大約比蔡倫發明造紙術早170年。
可見紙早在西漢就已經發明了。當時紙的質量很差,不能用來寫字。直到西漢後期,紙的質量才有所提高。在這種造紙技術的基礎上,蔡倫改進了原料和工藝,生產出了高質量的紙張。特別是蔡倫擴大了造紙的原料,為以後廣泛使用各種植物纖維造紙提供了條件。
公元105年,蔡倫制造的紙張已經能夠滿足書寫的要求。對於蔡倫來說,造紙術的目的是代替木簡、竹簡、帛書等書寫和記錄文字的材料,因其紙輕、價格低廉等優點而被廣泛使用。
東漢末年,造紙術超過蔡倫。
公元4世紀,竹簡、帛和紙壹起使用。隨著紙張質量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紙張成為文人不可或缺的書寫材料。
關於中國古代造紙方法的歷史記載很少,但造紙技術及其原理自兩千年前發明以來並沒有太大的實質性變化。綜上所述,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先將切好的植物,如麻類植物,用水浸泡,去皮,用刀切碎,放入鍋中煮沸,冷卻後浸泡踩踏,用棍子攪拌,使其纖維斷裂變細。
其次,加入輔料制成紙漿。
第三,可以用造紙機(竹簾之類的)抄幹制成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