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我國傳統訓詁學在詞義訓釋方面有哪些方法

我國傳統訓詁學在詞義訓釋方面有哪些方法

訓詁就是為古籍的字(詞)釋義(註解).註解的形式有多種,其中比較重要的壹種是“專書註解”——就是把對某典籍的註解專門成書.妳問題中“傳、箋、註、訓、詁、說、解、詮、釋、記、通、學、述、訂、正、微、隱、書、義、義書、正義、音義、章句、集解、補註” 等等……,都是註解的方法.這樣多的名稱,其實可以歸結為兩類:(壹),只解正文的“註”;(二),除了解正文之外,還解釋 註文 的“疏”. 註、疏是自成壹家的理論,另外還有匯集各家之言的“集解”、補充別人理論的“補註”. 常見的註解名稱: 傳 就是“以今言傳古言”,例如《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都是解釋《春秋》的. 說 解 說明解釋詞語.如《詩》有《魯說》、《韓說》,都是註釋《詩經》的. 訓 詁 也是註書的方法.如:《魯詩故》(故同詁),《尚書訓》. 註 把自己對原文的理解和體會記載在原文下面.例如我們熟知的《水經註》. 箋 和“註”相似,是把原文中隱晦和太過簡略的,加以補充. 音義 (也稱音訓、音詁、音註、音釋)辨音釋義,通過對字的讀音的辨析來推測字義.如 《爾雅意義》、《資治通鑒音註》 章句 分章析句來解說古籍的大義.如:《楚辭章句》 集解 壹類是跨典籍註解(兩部書合起來註解),壹類是集合各家之言對同壹部典籍的註解. 後者如《莊子集解》. 補註 補充前人的註的缺失.舉例:《楚辭補註》. 疏證 通會古籍的義理,再加以補充、校正、考證和闡釋. 妳的問題,我個人覺得應該歸結為“訓詁在學術上的地位和貢獻”.因為前面提到的“傳、證……”,只是訓詁的方法. 那麽,訓詁學在學術上的的地位和貢獻是什麽呢? 簡單說,訓詁(主要指前人的訓詁工作)是在古人和今人、古文和今文之間架起壹座橋梁.通過訓詁工作對古籍的註疏釋訓補,不僅使古籍無障礙地傳承,而且也更加豐富了古籍的內涵.沒有訓詁工作,沒有訓詁學,古與今之間就會出現斷層,中國文化的歷史就會被撕裂.這是我對訓詁的地位作用的理解. 壹、形訓又稱以形索義,就是通過分析漢字的形體結構來解釋字義.形訓的作用在於探求文字的本義,但不能說明語源.1.恰當地運用形訓的方法,可以把有些字的意義解釋得更清楚.2.在揭示詞的本義的基礎上,形訓還可以探明詞的引申義,從而整理出各詞的詞義系統.3.通過字形結構了解字的本義和引申義,還可以進壹步識別假借字. 形訓的局限和條件:形訓必須結合語音來加以分析,所以形訓的作用是有壹定的局限的. 1.形訓的局限:第壹,在歷史長河中,漢字的形體已經發生了大的變化,字形已經失去了表義作用,所以形訓必須借助於古文字的資料和研究成果.第二,在漢字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由於詞義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義和詞義之間出現了復雜的情況,所以在確定字的本義時,字形分析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作為唯壹的依據.第三,形聲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義範疇,而不能指明其本義 2.形訓的條件:第壹,只有本義才直接和字形切合,近引申義與字形的關系只能見其端倪,而遠引申義與字形的關系則是模糊不清的.第二,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義.第三,只有“筆意”才能與意義切合,“筆勢”大部分已經遊離了字義. 二、聲訓又稱“音訓”,又稱因聲求義,就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來解釋字(詞)義.聲訓的方式有:1.利用形聲字.2.利用音同或者音近字.3.利用同形字. 聲訓的作用:1.尋求本字.本字是對借字而言的.古人在用字時不寫本字而用壹個音同或者音近的字來代替,這個借字與它所記錄的詞的詞義毫無聯系,只是聲音相同或者相近而已,所以,訓詁時應該破除借字,尋求本字.而尋求本字的途徑只能從聲音入手.利用聲訓可以說明通假,尋求本字,防止望文生義,還可以糾正某些註釋和解說上的失誤.2.推求語源.語源是就根詞和賴以產生的派生詞之間的關系而言的.由同壹根詞派生出來,因而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者義近音同的詞,叫做同源詞.所謂推求語源,主要是從同源詞中廣泛系聯派生詞,即確定同源派生詞之間的淵源關系.運用聲訓的方法系聯同源詞,首先是指文字上同聲符的.其次,因為漢語的同源詞並不總是用同樣的諧聲偏旁表示,這就需要我們打破字形的束縛,輾轉系聯其他音同、音近的字,以確定它們的語源義.探求名物的來源是聲訓的壹種特殊作用.總之,探求語源,往往能突出詞義的特點,有助於對詞義的理解;還有助於探討詞義引申和語音變化的規律. 聲訓應註意:1.所謂音同或者音近,是指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讀音來進行聲訓,當然是不可靠的.所謂古音相近,是指聲韻都相近.2.要有文獻語言為佐證. 三、義訓 義訓,又稱直陳詞義,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壹個詞或者壹串詞來直接說明某詞的含義的方法.1.同義相訓:是用同義詞解釋詞義,是義訓中常見的方式.包括同訓、互訓、遞訓.2.反義相訓:用某詞的反義詞來解釋該詞的意義.詞義的分化可能是構成反訓的壹個重要原因.詞義的發展由壹個方面向它的對立面演變,是構成反訓的又壹原因.3.歧訓:為避免訓釋詞產生歧義而再加壹個訓釋,使詞義更加明確. 1、註疏的名稱:(1)傳:西漢時詁與傳有區別,詁以解釋詞義為主,傳以交代史實為主.後世註、詁、傳等已經不再有區別.傳有內傳、外傳、大傳、小傳、集傳、補傳之分.內傳是與經義相比附的註解.例如《毛傳》.外傳是與經義不相比附的註解.例如《韓詩外傳》.大傳是撰其大義.例如《尚書大傳》.小傳與大傳相對,是不賢識小,是壹種謙詞.例如《七經小傳》.集傳與集註相同,補傳與補註相同.(2)解的本義是剖析、分析.(3)箋:註書叫箋,是從漢代的鄭玄開始的.箋有補充、訂正的意思.(4)註:訓釋叫註,是從漢代的鄭玄開始的.註是訓詁中最通行的名稱.(5)校:考核古書叫校.壹是考辨源流,壹是校改文字脫誤.(6)義疏:疏通其義的意思,又稱義註、義章、義贊、正義、講義等.(7)音義:辨音的書叫做音,釋義的書叫做義,合起來叫做音義,又稱釋文.(8)章句:壹種註解形式,意思是離章辨句,其特點是不以釋詞為主,而主要在於串講句意、章意、篇意. 2.註疏的類別:(1)註和疏:從訓詁的對象來說,註和疏應分屬兩類.專門解釋古書正文叫“註”,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註,叫“疏”.(2)他註和自註:從訓詁的作者來說,有他人所註和作者自註兩類.他註起源於先秦,盛行於兩漢.章學誠說自註可以分為三類:壹是自明宗旨,二是區分綱目,三是舉要考異.已經有自註的書,如果後人再加以註解,那麽其自註便稱為本註或者原註.自註又名子註或者註中註.(3)集註和補註:從註解之間的關系來說.集註,又稱集解.它有兩種:壹是兼解經和註的,壹是采集各家解說,再加上自己的註解,以為壹書的.補註也可以分為兩類:壹是補原文的闕略,壹是補舊註的遺漏. 二、訓詁的術語要掌握:1、曰,為,謂之:用來釋義,還用於辨析同義詞或者近義詞,被釋詞放在它的後面.2、謂:和“謂之”不同,被釋詞放在它的前面,有時,它也用於串講句意.3、貌:被釋詞往往是解釋表示某種性質或者狀態的形容詞.4、“之言”、“之為言”:是用來表示聲訓,有時也說明通假字.5、讀為,讀曰,讀若,讀如:“讀為”、“讀曰”往往是用本字用來說明通假字,“讀若”、“讀如”壹般是用來註音,有時也用來破通假字.6、當為,當作:用於糾正誤字.7、聲:用來指明象聲詞.8、辭,詞:指明被釋詞是虛詞.9、之:表示被釋詞用為動詞.10、乙:校勘文字,表示將原文詞序上下倒置.11、渾言、析言;散文,對文:辨析同義詞,“渾言”是籠統地說,“析言”是分析地說.“渾言”,又稱為“統言”、“通言”、“散文”、“散言”;“析言”,又稱為“對文”、“對言”.相對而言的文辭,稱為“對文”,不相對而言的文辭,稱為“散文”.“對言”,就是相對地說,“散言”就是不相對地說.“渾言”、“散文”,是異中求同;“析言”、“對文”,是同中求異.互言,互文,互辭:表示修辭,就是文章前後參互見義、互相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