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
壹、官名。古代領兵之最高統帥。始於戰國,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漢代沿置,職掌統兵征戰。事實上多由貴戚擔任,掌握政權,職位甚高。漢武帝時以大司馬為大將軍所兼官號,其後霍光、王鳳等均以大司馬、大將軍預聞政事,為中朝官領袖。亦有在大將軍之上冠以稱號者,如驃騎大將軍之類。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國至南北朝時,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將軍”之號。北周時行府兵制,編24軍,每軍設開府1人以統領、二開府則由壹大將軍統領。24軍***有12大將軍,兩大將軍由壹柱國統之。隋代左右武衛、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將軍,為統率禁軍之高級將領。唐代之府兵12衛,每衛有上大將軍1人,大將軍1人,將軍2人。禁軍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等亦設大將軍,往往以宦官任之。宋代之16衛大將軍已屬空銜,無統兵實權。唐至元,定大將軍為武散官之首階。明清兩代於戰爭時由皇帝特派大將軍統兵,或於大將軍上再加稱號,如清代,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皆統兵作戰,戰後即廢。
二、北魏女官官名。掌宮內諸事,次於內司,與作司、女侍中同相當於外廷二品官。
三、隋開皇二十年(600),改將作寺為將作監,主官將作大匠為大監。大業三年(607),改大監為大匠;五年,又改大匠為大監。唐初仍為大匠。龍朔二年(662),改為大監。又改殿中省為中禦府,主官殿中監為中禦大監。鹹亨元年(670)十二月,均復舊。天寶十壹載(752),又為大監。《資治通鑒·胡三省註》於龍朔改制,中禦大監察院“大”作“太”,將作大監不改字。按先秦古籍“太”壹般均寫作“大”。唐“大監”或即“太監”。
州牧
官名。古代以九州之長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西漢武帝時設十三州部,每部設壹刺史,以六百石官監察包括二千石的太守在內的地方官。部為監察區,刺史為監察官。成帝綏和元年(前8),改刺史為州牧。後廢置無常。東漢靈帝時,為鎮壓農民起義,再設州牧,並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壹州之軍政大權。如漢末劉表為荊州牧,袁紹為冀州牧,都等於割據政權。以後歷代設都督、總管、節度使等,州牧之名即廢。唐宋時惟京師或陪都地方最高長官以親王充任者,尚稱為“牧”,其他州牧之名均廢。清代往往借作知州的別稱,實際上遠非東漢州牧之比了。
郡守
官名。郡的行政長官,始置於戰國。戰國各國在邊地設郡,派官防守,官名為“守”。本系武職,後漸成為地方行政長官。秦統壹後,實行郡、縣兩級地方行政區劃制度,每郡置守,治理民政。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改稱太守。後世惟北周稱郡守,余均以太守為正式官名,郡守為習稱。
還可以參考這個文獻:
/forum/thread-1038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