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樂生
《峨眉山月歌》是詩仙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也是李白壹首淺顯易懂的直白詩,意境就是懷鄉和思友。盡管許多專家、學者不惜篇幅,洋洋灑灑地考證、賞析,對詩中牽涉的地名不厭其煩地爭論,生拉活扯地硬套,我覺得純屬畫蛇添足。
首句“峨眉山月半輪秋”,“秋”道出了出遊的時令,“月”道出了出遊的時間。“秋”因入韻關系倒置句末。
次句“影入平羌江水流”,與首句對應,“影”當然是月影。關鍵是“平羌江”的理解。有人解釋,“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於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有人解釋,“平羌江,是岷江流經青神縣漢陽壩至樂山城東壹段水路的古稱。”這兩個解釋似乎不錯,問題是,李白從成都出發,路經樂山下三峽,在交通不便的當時,逆流上青衣江幹嗎?第二個解釋我也不同意,先不說“古稱”之說的出處,匆匆而過的青年(約25歲)李白,隨感而發寫首詩,還有閑心翻古籍?我的理解是,“平羌江”——岷江流經樂山(平羌)壹帶的江面。
第三句“夜發清溪向三峽”,我認為“清溪”不是地名。有人說“清溪”即清溪驛,屬犍為。這是完全不可能的!理由壹,犍為清水溪(註意,不是清溪!)地處岷江支流馬邊河畔,不是正水路,李白不可能逆流繞進去!
理由二,“清溪”是清水溪今天的簡稱,古人李白不會知道的。樂山清溪驛之說也站不住腳。據民國《樂山縣誌》,唐時青溪驛即今樂山上遊之板橋溪,但此說缺乏古籍記載。
我的看法是,“清溪”,清清的溪水。
“向三峽”,向三峽駛去。三峽,肯定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決不會指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理由是,身處三峽(樂山上遊)怎麽會再向三峽呢?
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更是直白明朗。“思君”,不管思誰,反正是人是友。至於“渝州”,同峨眉山壹樣,明白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