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潭映月簡介
壽家臺門是魯迅先生的老師壽吳京先生的住宅。壽(1849-1930)字懷鑒,字,博學之士。他人品好,性格誠實坦率。他壹生痛恨名聲。他考中秀才後就不考了,職業就是壹輩子坐圖書館教學生。魯迅稱贊他是“這個城市裏的壹個方正、淳樸、博學的人”。壽家臺門是壽的祖父馮蘭公於嘉慶年間所購,總建築面積795平方米。它正面對著壹條小河,由壹座石橋相連,西面有壹座竹園。整個建築與周家臺門隔河相望,舉世聞名的三潭映月就在壽家臺門的東翼。
在第壹個入口,即臺灣門的入口,壹個“文魁”的牌匾掛在隱藏的門上方。此匾為光緒二年(1876)秀才,魯迅老師壽之弟壽子所掛。此匾是用來亮門楣的,表明壽家是舉人,是書香門第。
第壹道入戶門西側,天井對面,有壹個小竹園,竹園北翼現裝修為“三余書屋”,是三潭印月的原名,三余書屋的布局仿照“三潭印月”。參觀者可以坐在這個模擬書店裏,體驗私立學校的生活或拍照。
第二個入口叫大堂前的聚集地,每壹個祖先去世,婚喪嫁娶,貴賓來此。額頭上掛著“四仁堂”的牌匾。在大廳的柱子上,有壹副用淡綠色的木頭雕刻的對聯,上面寫著:“慶祝泰山和喬嶽,走妳的心流動”。後面的金柱上,有壹副對魯迅的學弟壽的德行和言論的褒獎:“德見德,諺賢桑。”
穿過天井,即第三進樓,這裏是原來陳列的前廳、書房和壽先生的臥室。
小廳的前面是接待親朋好友的地方。閉關屏額上掛著“重遊盤水”的匾額。這塊匾是壽的侄子壽為祝賀他六十大壽,也就是1928年他去世的前壹年送的。魯迅先生對壽先生充滿了真摯的愛和敬意,離開紹興後壹直給壽先生寫信。1906年,魯迅回到紹興,去見老師,告訴他在外面的所見所聞。當時,壽吳京先生在這裏接待了他。
壽先生的書房是典型的教師之家的書房布局,配有二十四史研究專用書櫃、普通書櫃和文具。“三玉齋”的牌匾掛在房間的額頭上,“三玉齋”的含義取自《三國誌》裴松之註,即任偉的董郁說:“要以三玉齋為書房,冬去晚來,雨去天晴。”這意味著人們應該利用所有的業余時間努力學習。
在壽先生的臥室裏,有擱板床、衣櫃、箱子、木制躺椅、衣架、臉盆架等物品。因為壽吳京老師教學非常嚴格,每年只收八個學生,認為自己教不夠,所以教學收入非常有限。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臥室裝飾超出了壽吳京先生當時的實際生活條件,但他實際上過著更加節儉和簡樸的生活。
從第三入口往東,是壽家臺門東翼,分為南、北兩部分。南翼現陳列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的古代教育歷史,分為“嶽鐘府郡學堂、嶽重書院、嶽重學堂”三部分。北面的廂房是三潭映月,是魯迅先生的閱覽室。
說起魯迅先生,我會想到我的祖先,我祖母的曾祖父,還有開創“三潭映月”的壽老先生——魯迅先生的啟蒙老師。
三潭印月是當時紹興有名的私塾,魯迅先生小時候就在這裏讀書。壹般來說,“三潭印月”的解釋是以三味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百家等古書的滋味,而壽壹位老人的孫子孫守玉先生在文章中說:“我不止壹次從我的祖父壽那裏聽到解釋三潭印月的意思。祖父對‘三潭印月’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根香,詩長’。"壽吳京老先生說:"布衣是老百姓,"暖衣"願做老百姓,不願做官做老爺;‘菜根香’是滿足於簡單的食物,而不是羨慕或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有長味'就是認真理解詩歌的深刻內容,從而得到深刻的品味。“據說這是壽壹位老人的父親壽親自起草的,以便後人認真理解和實踐。
壽吳京是壹位老先生,他忠實地遵守父親的指示,決心不做官。他也反對並禁止兒子做官。他不讓小兒子參加考試,甚至把他鎖在樓上,每頓飯都有人送。結果他的小兒子用麻繩綁住窗戶門,從樓裏逃了出來。最後去了北京,考了韓語第壹名,當上了吉林省農安縣知縣。守吳京的老先生罵他不孝,罵了他半天。吳越大概是壹個山川之地,米之鄉。如果秀才家裏有些小產業,他去做官也不難。再加上清朝政治混亂,壽老先生對晚清官場的腐敗現象深惡痛絕,認為亂世千萬不要做官,即使做官也是昏官。在當時,這種隱逸的態度是難能可貴的,“三潭印月”的命名顯示了老先生的正直與善良。這對他的學生,比如後來成為反封建戰士的魯迅先生,大概不會有什麽影響吧!
什麽是“三味”
1.古人有兩種說法:壹種是比喻前人對讀書的感受,“讀經典味如飯,讀歷史味如菜,讀百家味如酢糖”,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殊《邯鄲書目》:“詩書味太濃,史斷,子酰基,為三味。”這是把詩歌、歷史等書籍比作美食,比作美好的精神食糧。三、壽吳京先生祖訓:衣暖菜香,讀書味長。後來成了三潭印月的座右銘。
2.魯迅讀書的“三潭印月”兩邊的柱子上有壹對擁抱,上面寫著:“我沈默孝順,太多湯的味道是詩書”,可見這就是“三潭印月”中的“三味”應有之意。三是借用佛語。“三摩地”是梵文三摩地的音譯,原本指的是讀佛經、明白經文意思的三種境界:壹是“定”,二是“受”,三是“等持”,意思是念誦前要停止雜念,讓心神安定、專註;理解儒家經典的態度壹定要端正,要有各種恭敬虔誠;在學習的過程中,妳要全神貫註,保持壹以貫之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文化的融合,“三摩地”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出現了“中三摩地”“中三摩地”等壹些說法,用來形容認識知識的準確和深刻。
3.三潭印月:是清末紹興壹所著名的私塾。魯迅先生於12歲在此求學,師從壽先生。三潭印月,三間長房之間的小客廳,原是壽家的書房。壽吳京先生已經在這裏教書60年了。“三潭印月”的風味:魯迅先生在他的名篇《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中提到的“三潭印月”,就在魯迅先生少年時期讀書的浙江省紹興市魯迅先生故居附近。那麽,為什麽叫“三潭印月”呢?原來“三味”來源於“讀經典味如稻梁,讀歷史味如瑤傳,讀百家味如酢糖”這句古話。大意是:讀四書五經是吃米和面的基礎;讀《史記》嘗起來像喝了酒,吃了美食:讀《百家爭鳴》之類的書嘗起來像醬醋(就像做菜的調料)。“三潭印月”匾額為清代幹嘉年間著名書法家梁山洲所書。當時牌匾兩側掛著這樣壹副木刻對聯:“我沈默孝順,太愛讀書。”
有人說“三味”源於李殊目錄學。李殊說:“詩書畫是太濃湯,史是雜,子是醯糖,是書的三味。”壽宇對此也不以為然。
5.壽宇的叔叔壽竹林解釋說:“三味,形象地把讀詩詞、百家爭鳴等古書的滋味比作三味。小時候,我聽爸爸和哥哥的話。讀經典嘗起來像飯,讀歷史嘗起來像菜,讀百家嘗起來像酰基糖。但這段代碼從何而來,很難找到。”這壹理論影響很大,魯迅的三哥周也傾向於這壹理論。但是,壽宇還是不同意。他說:“這種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朝的反抗精神。小時候爺爺壽吳京親口告訴我,三味就是衣暖,菜香,詩長。布指的是老百姓,“暖布”指的是做老百姓,不做官,不做主人;‘菜根香’是滿足於簡單的食物,而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有長味'就是認真理解詩歌的深刻內容,從而獲得壹種深刻而長味。這第壹點,‘禦寒衣’,很重要。這是我的祖先馮蘭公和公的思想核心。工業的失敗讓他們看到了清朝的腐朽本質。他們認為在清朝為官,禍國殃民,就是害人害己。所以三潭印月的辦學方向也被視為他後代的人生指南,不準他的後代考試做官。他們要甘於衣被暖,菜被香,嘗到詩的滋味。”壽玉說,壽吳京生前曾告訴他:“這三味的意義,不能對外人說,更不能用文字來看。這是老祖宗喬雲定下的家規,因為‘三味’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向,壹旦流傳,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這也是人們主觀臆測的主要原因。
三潭印月的歷史
三潭印月是魯迅先生童年讀書的地方。他在這裏上學,12歲。次年秋後,由於祖父入獄,年幼的魯迅離家到紹興農村——皇甫莊、小高埠避難,學業因此中斷。1894夏天回家,依然回到三潭映月。所以直到1898左右,我才離開,去南京艦艇學院學習了六年...
這裏的壹切都保存得非常完好,正如魯迅先生回憶的那樣:“穿過壹扇黑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壹塊匾:三潭印月;牌匾下面是壹只肥胖的梅花鹿蹲在壹棵老樹下的照片。”這塊匾和畫解放前丟了,解放後黨的幹部想盡辦法找回來。在那些日子裏,學習魯迅的學生在解放初期仍然活著,包括周美青、張湘瑤和王夫林。根據這三位老同學的回憶,三潭映月恢復了原來的排列。房間裏,似乎是中國老式的客廳,對於現在的青少年來說很陌生。學生座位11。魯迅的座位是靠北墻安排的。是壹張長方形的桌子,帶抽屜,桌子後面有壹把略低的椅子。這裏光線很暗,空氣看起來很潮濕。在他書桌的右角,還刻著壹寸見方的“造”字。刀法簡單直。是魯迅童年時期手工雕刻的極其珍貴的木刻文物。至於它的起源,據說有壹天,魯迅上學遲到,被老師罵了壹頓。他用刀刻出“早”這個方字,來督促和提醒自己不要遲到。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白草花園
進入百草園後,右轉,來到光滑的石井柵欄前。
石京蘭只有壹把尺子的高度,頂部十幾厘米寬。孩子們爬上跳下是很危險的。如果他們做得不好,他們就會滑向井裏。難怪魯迅要轉三潭印月的時候,他想:“也許是因為他跳下了石井籬笆吧。”。井場長滿了苔蘚,繩子上有勒痕,拇指可以伸進去。石頭上的裂縫露出來了。井裏的水很清澈,妳可以向別人學習。不深。底部散落著十幾枚硬幣。水面上漂浮著幾個冷飲包裝袋。
石京蘭北面是壹個小菜地。生活在百草園中間,它不是綠色的。那時候有父親的辛苦。現在“公家”的人種壹些菜,就是為了配合魯迅的散文,吸引遊客。況且也沒幾個人關註,這個時候只有我壹個人轉身。
菜地的北面是壹棵高大的洋槐。
我站在菜園和石井田之間,聽著那裏嗡嗡的說話聲,看著那裏對面的遊客。
回到百草園西南角,與遊客融為壹體,走到西北角。路的左邊是魯迅的《矮泥墻根》,趣味無窮。泥墻西邊是壹人多高的磚院墻。泥墻齊膝高,不規則,很可能是老壹輩人修建院墻時留下的“建築垃圾”。上面有壹層厚厚的“平滑藤蔓”,夾雜在裏面的草藥又密又低。密表示是“泥”墻根,低表示裏面藏著磚。所以,“當妳打開壹塊破磚時,有時妳會遇到壹只蜈蚣……”
在西北角,有壹家紀念品商店,墻上寫著花園的名字“百草園”。這裏擠滿了人,好像是百草園的中心。不買紀念品的人喜歡看看。攝影師們無意中排成了臃腫的隊伍,被南方口音粘在壹起。“臃腫的隊伍”也是壹景。我正在看。不站在“百草園”字樣前拍照買紀念品,怎麽證明妳去過百草園?很多人是來“證明”的
我又來到了菜園,在石井柵欄旁,在洋槐樹下。
東北角是個偏僻的地方。魯迅說“不去”“在長草裏”的時候,應該就在這裏。“壹條大紅蛇”住在這裏。東院墻高約兩尺,比洋槐低,比西院墻高得多。妳可以想象,這堵墻以前是白色的,但現在用花裝飾了。童年時,魯迅向墻那邊的梁家扔過磚頭。他借磚頭探索外面的世界。“拋磚”是後來“另辟蹊徑”的伏筆,他壹頭紮進了N市和日本。
那邊的路上,成群結隊來的人和匆匆離去的人相互推擠。現在是蟬鳴的季節,妳聞不到蟬鳴——人的聲壓比蟬高。
百草園,沒什麽奇怪的。世界上像“百草園”這樣的“花園”太多了。但是,中國沒有第二個魯迅。魯迅先生吃了百草園的草,擠出壹篇牛奶般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遊客只需看看藥草園裏的草。
從第二天早上開始,離開紹興前半個小時,我和徐昂軍去散步。走到十字路口。我壹看到它,向西幾百米就是白草花園。就往西邊跑。魯迅故居的門估計是打不開了。我還意猶未盡。再看看那扇門。隔壁門上寫著“梁家”。這是我前壹天沒有註意到的。梁家正在忙著做早餐。寂寞周(魯)家,繁華梁家。
香港文匯報2005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