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梅山教的歷史

梅山教的歷史

從外地遷入的原始人是梅山人的始祖。

1993年《安化縣誌》載:“自1980年起,縣境內陸續了現文化遺址34處,原始文化遺址3處…..今小淹青桑村紅霍溪原始文化遺址有砍伐器、括削器、石片、石核等遺物,均為砂礫巖打制而成的舊石器,經湖南省考古研究專家現場鑒定,距今1.5 萬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見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安化縣誌.文物 勝跡》P.531)”,除此之外,還有距今600後左右與龍山文化同期東坪鎮城埠坪、大福鎮尹田村文化遺址,這些文化遺址遠均在資水或資水支流之濱。

梅山的地理特點和出土地文物資料表明,距今1.5萬年及以後在梅山地區活動的原始人群均系外地遷入的。人類學人類起源的“壹祖論”認為:全世界人類起源於壹種古猿。考古研究證,人類是更新世早期,距今250萬年,起源於亞非兩洲,在亞洲又是起源於黃河長江沿岸,人類祖先—猿出現的時間,卻早在跑今4500萬年(《湖南日報》1994後4月4日關於中美科學考察隊在山西省垣曲縣寨裏村考古發現的報道中說:“始猿化古最初在1994年發現於江蘇溧陽,其生活年代距今4500萬年”),而猿類的進化從原生到定型,又不知要上溯幾千萬年。但是梅山古陸直到距今所見的地貌,梅山古陸根本不具備古猿生存的條件。所以說,1.5萬年前在梅山出現的原始人群是外地遷入的。

然而,他們遷徙是十分困難的。從陸地進入梅山,山高林密,無路可通,循資水及其支流進入梅山,也必須繞過懸崖,涉過湍流。才能前進。沒有堅忍的毅力和非常的運氣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因此,梅山“滄海桑田”的變遷以及地理條件的特殊,造就了梅山開發較遲,地曠人稀的歷史,也造就了梅山人堅忍強悍的性格。 商周秦漢(前1700—公元220年)約2000年的時間裏。是梅山歷史的發展階段。

西越人是梅山文化的奠基者。

梅山的命名者是漢初的梅娟。

梅山人與漢民族同文。

商未至漢初,梅山通進了不少楚人和越人。他們帶來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特別是冶金和造般技術。使梅山的漁獵農耕都得到較快的發展。

抗日時期,“安化高明出土壹件青銅酒器,上面精雕細琢的‘虎食人囟’,屬商代文物”,(1993年《安化縣誌》P.531)是中原文化進入梅山的證明。1986年安化江南鎮出土地的東周文化遺址中。有陶器、石器、青銅器鐵器等物,“據考古專家推斷這是壹處典型的東周時期村落遺址”,或可證“至少在3000年以前,當地土著民族 與楚人有交結和交融”,(引用益陽文化管理處姚旭天《安化幾個早期考古學文化綜述》)並說明當時鐵器已得到使用。造船技術述的發展。使資江正式被辟為航道,“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征五強蠻(在沅陵辰溪壹帶)時,率部乘船沿資江而上”曾在東坪“短暫停留後西去”,並在離東坪30公裏的馬轡市(現在被柘溪水庫淹沒)“舍舟轡逾沅”,(1993年《安化縣誌.縣治 集鎮》P.57)馬轡市因則得名,在手工業方面,漢代時。梅山的的冶金鍛造技術已廣泛用於生活。80年代初。安化縣栗林鄉栗莊村村民羅祺祥在晏家段山林裏開辟建房基地。挖掘出壹座青磚砌造的墳墓,墓中棺材屍骨無存。但有許多釘棺蓋的鐵釘。經專家鑒定,青磚和鐵釘是漢代遺物。商業也是由原始的交換發展到使用錢幣。“1984年4月,柘溪鄉大埠溪(資水北岸)掘得古錢幣30余公斤,內有漢初呂後半兩錢、西漢五銖、王莽貨泉”。(見1993年《安化縣誌.縣治 勝跡》P.531)

梅山人是陸續由處地遷入的。他們都是梅山歷史的創造者,然而對梅山歷史的發展。對後來梅山文化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是。卻是漢初進入梅山的越人。

戰國時期,楚國的勢力由北向南擴展,《史記》有壹段楚來越的記載:“楚威王(前339-前330)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強,盡取故吳地至浙江,……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1988年嶽嶽麓書社《史記.越王勾踐世家》P.439)“所謂江南”,春秋、戰國、秦漢時壹般指今湖北的江南部分和湖南、江西壹帶。(1985年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縮印本P.889) 1982年商務印書社出版式的《辭源》修訂本“百越”條提到“西越”壹詞:“自勾踐六世孫元強為楚所敗,諸子散處海上,其著者,東越無諸……為閩越,東海王搖……為甌越,自湘漓而南為西越……”。湘,即湘江,指代湖南,《辭源》所述與《史記》吻含。由此可知,戰國末期,湖南大部分地區有許多西越人在此定居。其中壹些失去統屬的越族士兵,就到了梅山。安化“東山鄉周梅村出土地的銅矛、銅劍、戟等壹批青銅器物。屬戰國時期越人使用的兵器。” (見1993年《安化縣誌.文物 勝跡》P.531),這批兵器只可能是他們帶去的。

秦統壹天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益陽屬長沙郡,這時梅山正為益陽屬地。秦未,天下叛之,江西鄱陽令吳芮“率越人舉兵以應諸侯。沛公攻南陽,乃遇芮之將梅娟。與偕攻析酈,降之,及項羽稱王,以芮率百越佐諸侯從入關。故立芮為衡陽王,都邾(湖北黃岡)。其將梅娟功多。封十萬戶。列侯。”(1983年中華書局《漢書.吳芮列傳》P.1895)當時天下未定,項羽封梅娟為十萬侯,只不過是壹張空頭支票,梅娟並未擁有十萬戶的封地。後來楚漢相爭,楚敗,“項羽死,上(劉邦)以娟有功,從入武關,故德芮徙為長沙王,都臨湘(今長沙)”,( 1983年中華書局《漢書.吳芮列傳》P.1895),這時梅娟隨吳芮到長沙,被封為在梅山。清同治《安化縣誌》根據《楚誌》記載了這件事“吳芮為長沙王其將梅娟從之,家益陽,姓其所居曰‘梅山’,即今安化縣地。”清光緒《湖南通誌》也有記載,可互相佐證:“梅山在新化縣南五裏,壹名上梅山,漢時梅娟家此。” 今安化新化俱無成片梅林,安化誌上,明朝以前亦無梅林的記載。梅山命名的來源當以同治《安化縣誌》所記為可信。

梅娟率領其部屬進駐梅山後,與當地土地著民族和平***處並逐漸融合。梅山土著是從長江中遊江南壹帶陸續遷入的。在史前期尚無明顯的民族特征,在三代時,則是炎黃二帝所代表的南方民族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中原民族的後裔,應屬後來所謂的漢族 ,而越人是黃帝的子孫(1988年嶽麓書社《史記.越王勾踐世家》P.345),其文化與漢文化同源。因此,梅山文化是基礎是漢民族的文化。至今還在安化新化民間運用的梅山方言中保留了大量漢字的古義古音,如新稱飯鍋為“鼎”,菜鍋為“鑊”。安化“竹、篤”同間,均念dou,“講、港”同音,均念gang;“江、缸”同音,均念gang這些都是漢字中的上古音。又“也、雅”同音,均念ya,“入、日”同音均念 ri(-i前),“賢惠”與“鹽味”同音,念ye wei,“幹”與“官”同音,均念gue,這些都與江浙越語相同;“熱”“烈”同音,均念lie,與粵語相近。這壹切都說明梅山方言本屬漢語系統,夾盡雜著越粵語音。 1. 在南北朝齊梁間出現的“莫徭”這個名詞是在《梁書》上。《梁書張纘傳》:“梁武帝大同降年張纘都湘、桂、東寧三州諸軍事。湘州(即長沙)刺史……有莫徭者。依山險為居。歷政不賓服。因此向化。”梁武商蕭衍於公元502年建國。都於建康(今南京),大同降即公元544年,任張纘為湘州刺史。撰傳者欲突出張纘使莫徭接受教化的功績。故用莫徭經歷好幾屆的統治均不服從的舊事作為反襯。這執“政”者,可能是梁的官員。也可能是齊的官司員。由此見莫徭的出現是在齊梁間的公元500年左右。

後來,《隋書.地理誌》再次提出到莫徭:“長沙君又雜有夷蜒(對少數民族的蔑稱),名曰莫徭,自雲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為名,其男子但著白布褲衫,更無巾絝;其女子青布衫。班布裙通無鞋履。婚姻用鐵鈷(大鐵鍋)不聘財。武陵(常德)、巴陵(嶽陽)、零陵、桂陽、澧陽、衡山熙平(廣州)皆同焉。”(1973年中華書局《隋書.地理表》P.898)唐朝詩人劉禹錫在武陵任刺史時寫過壹首《莫徭歌》:“莫徭自生長,名字無符籍。市易雜鮫人,婚姻通木客。星居占泉眼,火種開山脊。夜渡千仞人谷,含沙湧射。”(1995年國際文化出版社《全唐詩 .劉屬錫莫徭歌》P.1141)

綜合以上三個材料來看。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莫徭就是隨吳芮起兵叛秦從諸侯入關立過大功的西越人的後代。南北朝時梅山越人的後代是莫徭的壹部分。理由有四:

第壹、 莫徭分布的地區就是當年西越人所居的地方;

第二、 莫徭自去祖先有功常免徭役。與西越人隨吳芮起兵推翻秦朝壹事吻合。

第三、 依山險而居。刀耕火種,在當時社會沒有政府認可的戶。名字沒造進籍冊。正是梅山莫徭和其他莫徭的***同特點。

第四、 梅山越人世間多數是隨梅娟攻秦立功的。他們最有資格做莫徭有功的祖先。

順便還說壹句,“莫徭”不同於現在“瑤族”這個概念。現在我國瑤族 的先民是盤瓠蠻,“即以盤瓠(神犬)作為圖騰的民族,現代的畬族和瑤族、苗族有些人仍然保存持著關於盤瓠的信仰的傳說。”(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國少數民族常識》)

徭役制度起源很早。《禮記.王制》中已婚有關於周代征發徭役的規定。秦漢以後。名目繁多。辦法嚴苛,成為殘酷壓榨人民的制度。西越人參與推翻秦朝有功。漢朝統治者免除他們的徭役,但漢以後的魏晉、南朝的宋齊就不會承認他們有功了。於是沈重的負擔又落到在他們頭上。為了擺脫重壓,西越人壹面稱自己是祖上有功。不服徭役的“莫徭”,壹面在行動上與官府對抗。不服征發。形成了歷代官司府與“莫徭”之間尖銳的階級矛盾。《梁書》所記“歷政不賓服”正是這種情況。

梅山屬益陽地,當然處於這種激烈的階級鬥爭中.梅山以外的“莫徭”,在與統治者的鬥爭中。壹部分遭到殺戮,壹部分被趕到邊遠山區。唯有梅山這壹支。由於梅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統治集團鞭長莫及。因而不但沒有被削弱。返而逐漸強大起來,這就是梅山徭人的在晚唐以後崛起、割據壹方的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