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趣談·安岐
安岐(1683~1746),字儀周,號麓村、松泉老人。天津人,壹說朝鮮人。清代文人、鑒賞家。先世為鹽商,家資巨富。自幼讀書,喜愛法書名畫。所居沽水草堂,在天津城東南。又有古香書屋,為其所藏書畫名跡處所。所藏法書名畫,上自三國時期,下至明代晚期,數量很大,基本上都記載在所著《墨緣匯觀》壹書中。
壹時所藏 甲於海內
安岐世代鹽商,席豐履厚,然誌居淡泊,“學問宏通,極精鑒賞”,王、高士奇等名士鹹與交遊。安岐為鹽務事,往來於淮南、津沽兩地,遇書畫商求售者,概以重金易之,壹時所藏,甲於海內。間有求其鑒別者,每多罕見之本,亦擇其精美壹壹匯錄。《墨緣匯觀》乃是安岐將其收藏之品及平生所記選優編次而成的壹部書畫著錄。內有書法、名畫各兩卷,並記敘紙絹、作品內容,間作考訂,海內精鑒賞者,莫不贊之。直隸總督、大收藏家端方於序中言其“精識如孫北海、高江村,或謝弗敏焉”。
安岐辭世之後200余年中,因兵燹罹禍,世事滄桑,《墨緣匯觀》著錄之精品四處流散。有入皇宮大內被盜出者,有販運而至海外者,亦有幸免於難者。張伯駒先生捐獻給國家的西晉陸機《平復帖》、隋展子虔《遊春圖》及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北宋範寬《雪景寒林圖》等,均在著錄之中,足見其收藏之富、鑒賞之精。
鑒賞古跡不爽毫發
清代天津學者梅成棟說安岐有“鑒賞古跡、不爽毫發”的本領(據《津門詩鈔》)。那麽他是如何練就此等本領的呢?安岐自稱:“余本性迂疏,誌居淡泊,自髻年以來,凡人生所愛好者,如聲色之玩、琴弈之技,皆無所取,惟嗜古今書畫名跡以自娛。每至把玩,如逢至契,終日不倦,幾忘餐飲……迨後目力日進。”(《墨緣匯觀·自敘》)可見安岐是以發奮忘食的毅力才獲得了鑒別真偽的本領,以親見多聞練就了他的壹雙慧眼。凡經過他鑒定的書畫大都準確可靠,他的壹生為文物的去偽存真作出了巨大貢獻。
及至晚年,安岐購藏名跡仍不遺余力。乾隆九年(1744年)重陽節前5日,62歲的安岐久病在床,忽聽有人攜帶魏晉時期鐘繇的《薦季直表卷》求售,竟離床而起,喜不自持,再三品鑒,認為“無疑為真跡”。遂不惜重金收購,並慨然寫道:“何幸衰朽餘年,復能得以墨妙,事屬奇甚,豈非與翰墨有因緣耶?”
藏名跡 刻名帖
安岐既嗜古今書畫名跡,亦喜收羅古代典籍。其家多藏善本,並出資刻印書籍名帖,藏書處曰:“古香書屋”“沽水草堂”。《清稗類鈔·鑒賞類》載:乾隆時,安麓村重刻孫過庭《書譜》數石。以袁子才主持風雅,饋二千金求袁題跋。袁僅書“乾隆五十七年某月某日隨園袁某印可時年七十有七”等字歸之,安已喜出望外。此中與袁枚細節及年代等,未必屬實,但安岐得唐孫過庭《書譜》墨跡後,為嘉惠後學,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至五十五年(1716年)自己出資刊刻《書譜》,確有其事。後來,安氏家道中落,書屋、草堂俱廢,所藏古籍散出,而所刻《書譜》等仍流傳至今。安岐所刊《書譜》在我國書法界影響極大。當代書法大家啟功先生談到《書譜》時評論說:“清安岐得墨跡,精摹上板,當墨跡影印未流傳時,此拓最稱善本。”
安岐著《墨緣匯觀》書影
唐集王羲之《聖教序》
龍門石窟北海王元詳造像記拓本
青卞隱居圖(元)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