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時,以泰山為主體的魯中山地,曾是大海中的壹座島嶼。由於黃河攜帶的黃土高原的泥沙淤積,在泰山西南逐漸形成了壹片廣袤的平地曠野,才出現了今天的魯西南平原,使泰山與大陸相連。遠古魯西南的兗州,是魯民活動的中心,魯人西出群山,見此連綿曠野,謂之大野。
巨野因是大野自東向西的入口,故稱巨野。“巨”者,“大”也,巨野,即大野。大野上的河流匯入東北部的壹片窪地,形成湖澤,得名大野澤。《周禮·職方·兗州》:“其澤藪曰大野。”流經大野澤的河流主要是濟水和濮水,據《水經註·濟水》:“濟水自是東北流,出巨澤。其壹水東南流,其壹水從縣東北流,入巨野澤。……又東入乘氏縣,左匯濮水與濟同入巨野,故《地理誌》曰:‘濮水自濮陽南入巨野,亦《經》所謂濟水自乘氏縣兩分,東北入於巨野也’”。
大野澤最早是何時出現的?確切年代已不可考。但根據壹些古籍記載,我們可以斷定,至少在夏代以前,大野澤已經出現。據《尚書·禹貢》記載:“大野既瀦,東原厎平。”孔傳:“大野,澤名。”孔穎達疏:“《地理誌》雲:‘大野澤在山陽鉅野縣北,鉅即大也。’”《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書,儒家經典六經之壹,其中的《禹貢》是以記載大禹治水為主的重要的地理著作,如果認為它可信的話,就可以斷定:在大禹治水時,即夏朝以前,距今4000余年,大野澤已經存在。據《史記·夏本紀》:“大野既都,東原厎平。”也可以證明這壹觀點。但是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在夏商時並沒有標出大野澤,最早在西周時才畫出大野澤,不知所據為何,亦或疏落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