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姓畢的歷史名人

姓畢的歷史名人

1、畢宏——唐朝朝京光人,寓居於蜀。

善畫山水,古松奇石,著名當世。

杜甫《戲韋偃為雙松圖歌》中有“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會韋偃少”的詩句。

2、畢升——北宋人。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

他還研究過木活字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

為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

3、畢沅——字紹蕩,號秋帆。

清朝江南鎮洋人。

留心經史文學,旁及輿地金石之享。

嘗謂“經義當宗漢儒,說文當宗許慎,編年史諫水先生最長。

”以好士知名,學人如錢大聽、邵晉涵、章學誠、洪亮吉、黃仲則等先後在幕中。

所著《續資治通鑒》220卷,集錢、邵、章等諸人之力而成。

詩文有《靈巖山人詩集》、《文集》。

畢姓在歷史上出了不少英才:古代有狀元畢萬初、畢子季、畢構、畢彥禎;進士畢炕、畢文進;丞相畢憲;禦醫畢中;護國將軍畢賢臣;還有畢誌安,和寇準壹同輔佐宋朝皇帝;中國四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畢升;祖孫均進士的畢士安、畢良史;父子皆使君的畢祖暉、畢義雲;詩畫家畢慧、畢本;監察禦史的畢曜;因盡孝,受皇上封賞的畢皆贊等等。

明代新城(桓臺)工部尚書畢亨,萬歷淄川人戶部尚書畢自嚴(畢際有之父),戶部尚書安徽人畢鏘等。

清代大文學家、《聊齋誌異》作者蒲松齡坐館的館東南通州知府畢際有,海州知州新城人畢秀等。

其中淄川在明清兩代出了五個進士,新城出了四個進士,這些都是我畢氏同宗的知名人士,應當引以為榮。

現代畢氏家族更步入輝煌,名人輩出:如電子學家畢德裏、陶瓷美術家畢淵明、文學翻譯家畢修勺、聯合國副秘書長畢季龍、漫畫美術評論家畢克官、眼科專家畢華德、公***衛生學創始人畢天民、中央電視臺記者畢福劍、中央電視臺編導畢暉、 *** 少將畢皓、畢慶堂、中將畢占雲、無線通訊的CDMA的先驅——美國貝爾試驗室院士畢奇等,都是我畢氏傑出代表。

畢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如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滄州尚義、黃驊、阜平,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廣東之吳川,雲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

畢姓在全國漢族人口中約占0.11,居第壹百二十五位。

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三省畢姓占全國畢姓人口的70。

四、姓源考:

在我國數以千計的姓氏當中,最古老的是“姬”姓。

姬姓的族人是黃帝的嫡系後裔,這個姓氏具有將近5000年的悠久歷史。

全世界華人都自稱是“黃帝的子孫”或“炎黃(炎帝與黃帝)子孫”。

在中華民族繁衍與發展的過程中,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同始祖。

但是黃帝的子孫很多,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他們分封在各地,多數以地名為姓氏。

中國的宗法制度很註重長子嫡錚?簿褪塹障底鈾錚?頻鄣牡障島笠岢て諞嶽幢3腫擰凹А斃眨?淥?塹障底鈾鋝輝儺鍘凹А薄?據《說文》記載,起初黃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

在遠古時代,黃帝是軒轅氏部落的首領,他與炎帝都出自少典氏,這兩個部落經過壹場阪泉之戰(阪泉在今河北涿鹿東南,又稱涿鹿之戰),炎帝敗,合並為炎黃部落。

於是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

接著,黃帝領導的炎黃部落打敗了九黎族的首領蚩尤,統壹了全國。

黃帝率領的炎黃部落都姓姬,他們是今天炎黃子孫的遠祖,也是姬氏族人的遠祖。

後來,黃帝的家族越來越大,他的後裔陸續分封在各地,改為其它姓氏,構成中華民族的主流。

黃帝嫡系子孫(長子、長孫)世世代代仍舊以姬姓相沿襲,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然繼承著祖傳的姬姓,建立了中國最長王朝——周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間倫常關系以及封建制度。

中華 民族姓氏的變動,以先秦時期較多,到了漢代各個姓氏已漸趨固定。

不過,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在唐朝開元年間,有壹位世代居住在長安,官至水部郎中的姬居遜由於避諱唐明皇的名字,而改姓周(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

“姬”與“基”同音)。

這壹來,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

在較早的南北朝時期,本來以周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根據《姓氏考略》記載:“梁(梁朝)周弘正,諂事王 偉,避侯景諱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

” 和許多著名的姓氏壹樣,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的血統加入。

南北朝時,在北魏為桓、穆二帝效勞,征伐有功,官至信義將軍,封為樓頓侯,後來歸順晉朝的姬淡,據說便是當時的鮮卑人。

作為黃帝嫡系子孫的姬氏族人,在中華民族發展過中,以及創造華夏文明上貢獻很大。

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以及召公姬奭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周禮》,對締造中華文明,提升中華民族的素質方面貢獻很大。

畢姓的始祖,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

畢公高,是《書經》上列名的歷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臨天下之後,把他封在畢國,以國為姓,是為畢姓的由來。

周康王曾命他保衛東郊,因而作了《書經》上的那篇《畢命》,“康王命作冊畢,分居裏,成周郊,作畢命。

” 當年的畢國,在今陜西省長安、鹹陽兩縣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

這個地方,又稱為畢陌、畢塬或鹹陽塬,在周朝初年, 受王室十分重視,因為大名鼎鼎功在國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後,均葬在此地。

在周代的870多年之間,周文王的這壹支畢姓子孫,壹直顯赫於世。

畢公高春秋時代的後裔畢萬,當了晉獻公的大夫,被晉國封在魏,成了後世魏姓的始祖,而畢萬後代魏文侯,後來“三家分晉”,與韓、趙兩家瓜分了原來的晉國,自立為諸侯,且國勢強盛,成為戰國七雄之壹。

由此可以看出當年始祖畢公高後裔的顯赫情形。

在春秋時改姓魏的畢姓後裔,僅僅是畢公高的眾多子孫中的壹支。

其余的子孫,雖然以後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孫仍然保留著原來的畢姓,並且歷代相傳,壹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後的今天。

關於畢姓的姓源,歷來有關姓氏的古籍,考證結果都壹致。

《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望出河內、東平、太原”;《唐書.宰相世系表》則指出:“畢炕乃畢公高之後”;《萬姓統譜》上也記載說:“《左傳》有畢萬,《晉語》有畢陽”。

可以這樣說,畢姓源於姬,始於畢地。

發源於陜西的畢氏,後來主要繁衍於河南和山西境內黃河以北的壹大片地方,到了漢代則有壹支遠遠地遷徙到山東的東平郡,並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相國莊我始祖興公正是由東平郡所轄的濰縣遷來,這就證明相國莊畢氏壹族為始祖畢公高之嫡系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