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子化書》壹書分“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六篇,計六卷,凡壹百壹十章,率皆從二字為題。
“其說多本黃老道德之旨,文筆簡勁奧質”。大抵本齊物以言道化,本虛無以言術化,本無為以言德化,本道德以言仁化,本稅多民饑以言食化,本見素抱樸以言儉化。多先列舉自然現象,如蛇化為龜、雀化為蛤之類,從中類推出哲理,以明超脫生死及修身治國之道,即所謂君子體物而知身,體身而“知道”(卷二)之意。首二卷主要闡述了出生死、入神化之道,為本體論、自然觀;後四卷主要論述修身治世之道,屬政治觀、倫理觀。全書基本上發揮黃老列莊學說,稟承了傳統道家思想,受列子化、盜天等思想影響頗大。其以“化”名者,蓋從萬物變化之道立論,闡述壹切皆化的自然觀和均食節儉的社會觀。
該書所論述的最高哲學範疇是“太虛”,亦即虛,謂“太虛壹虛也”。世界萬物從虛中逐步化生而產生,又逐漸復歸於虛,壹方面又從虛中化生出自然形體,“虛化神,神化氣,氣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復化為虛”(《死生》)。化化無間,如環之無窮,而皆出於道,以虛無為體。另壹方面,他認為社會生活也是從虛中而化生出來的,“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悖亂化甲兵,甲兵化爭奪,爭奪化敗亡”(《大化》)。肯定了先有自然之化,然後才有社會之化。
此書中“太虛”這壹概念,為北宋時哲學家張載所沿用,並進壹步將其與氣等同起來,提出“太虛即氣”的命題,可見對後來宋明理學之影響。
此書還繼承了《沖虛真經》“盜天而無殃”的思想,認為“天地盜太虛生,人蟲盜天地生,(蟲營)虰盜人蟲生”(《天地》)。即在太虛生天地等過程中滲透進“盜”的思想,可見對傳統道家列子思想的稟承。在“太虛”與“道”的關系問題上,謂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即順任道的發展則由虛生神、生氣、生形以致萬物而不得變通,利用道的法則也可以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這種思想可以說開導了後來內丹“順則生人,逆則成丹”說的理論先河。
其最高修持境界是“養虛”,是以“古聖窮道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紫極宮碑》),能養虛則虛明通達,以至“有無相通,物我相同,其生非始,其死非終。知此道者,形不可得斃,神不可得逝”(《太虛》)。這種“物塞虛通”之說對理學家周敦頤提出“物則不通,神妙萬物”的思想有直接的影響。
書中的社會歷史觀,完全是從同情人民的立場出發的。作者不但揭露了五代戰亂時期“民腹常餒”的社會現實,而且將壹切社會罪惡的淵藪歸結到統治者、剝削者的私欲。對“窮民之力以為城郭,奪民之食以為儲蓄”,使民饑餒之統治者,力抨擊之。有雲:民之食,“王者奪其壹,鄉士奪其壹,戰伐奪其壹,工藝奪其壹,商賈奪其壹,道釋之族奪其壹,稔亦奪其壹,儉亦奪其壹。所以蠶告終而繰葛苧之衣,稼雲畢而飯橡櫟之實”。是故,作者強烈地遣責不平、不義的封建王法,王者之刑理不平,斯不平之甚也;小人之道救不義,斯不義之甚也!對剝削階級的反抗是出於無奈,“非兔狡,獵狡也;非民詐,吏詐也。慎勿怨盜賊,盜賊惟我召;慎勿怨判亂,判亂稟我教”。並認為要使天下太平,使人民能安居樂業,就要求統治者自己要“儉”,認為“儉可以為萬化之柄”。
該書還對道教養生學中的重要概念“守壹”作了別致的解釋,雲:“議守壹之道莫過乎儉”。這對宋代李靚的“均田”平等的思想有極大的影響。
另外,此書中還有關於凸凹透鏡知識的敘述,雲:“小人常有四鏡∶壹名圭,壹名珠,壹名砥,壹名盂。圭視者大,珠視者小,砥視者正,盂視者倒”(《化書·四鏡》)。此書以壹切皆化的自然觀和小農平均主義理想的社會觀為主軸,對道家思想多有闡發,因此,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化書》作為道家的重要經典之壹而收入《道藏》,從北宋陳摶開始直到元,全真道、十方叢林之規制都把《化書》作為必讀的經書。
此書的版本很多,題名《化書》分為六卷者有:《正統道藏》太玄部本,《寶顏堂秘笈·廣集》本,《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本,《墨海金壺·子部》本,《反約篇》本,《榕圓叢書·丙集》本,《正覺樓叢刻》本,《道藏舉要》第五類本;題曰《譚子化書》的亦分六卷者有:《道書全集》本,《二十子》本,《唐化叢書·子餘》本,《說郛》宛委山堂本;明楊慎之評本,收入《合刻周秦經書十種》;楊慎評、盧之頤之校本,收入《合諸名家批點諸子全書》;明《續道藏》冠帙重收,題《譚子化書》;分為壹卷的還有《鹽邑誌林》本,《珠叢別錄》本,《影印元明善本叢書十種》本。《諸子褒異》收錄分為三卷,明王壹清註不分卷,收入《重刊道藏輯要》危集。題名《齊丘子》收入《子匯》。明歸有光輯評的《譚子》本,收入《諸子匯函》。明王壹清撰《化書新聲》七卷,有《四經》本,其演其化,可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