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四庫全書》到底是完善中國文化,還是清洗了華夏文明

《四庫全書》到底是完善中國文化,還是清洗了華夏文明

《四庫全書》保存了中國歷代大量文獻。所據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貴善本﹐如宋元刻本或舊抄本﹔還有不少是已失傳很久的書籍﹐在修書時重新發現的﹔也有的是從古書中輯錄出來的佚書﹐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書有385種。《四庫全書》的編纂﹐無論在古籍整理方法上﹐還是在輯佚﹑校勘﹑目錄學等方面﹐都給後來的學術界以巨大的影響。但是﹐《四庫全書》畢竟是乾隆皇帝以“稽古右文”為名﹐推行文化專制政策的產物﹐乾隆借纂修《四庫全書》之機向全國征集圖書﹐貫徹“寓禁於征”的政策﹐對不利於清朝統治的書籍﹐分別采取全毀﹑抽毀和刪改的辦法﹐銷毀和篡改了大批文獻。《四庫全書》突出了儒家文獻和反映清朝統治者“文治武功”的文獻﹐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例如壹些順服於大清統治的漢人如湯斌等人的著作受到重視,而黃宗羲、呂留良、顧炎武等壹些與湯斌同時代卻有骨氣的文人著作則受到打擊和禁毀。把儒家經典放在四部之首,把壹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輕視科技著作,認為西方現代科學技術,是“異端之尤”,可以“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除了農家、醫家和天文算法類收錄少數科技著作之外,壹般科技著作是不收錄的;排斥了有民主色彩或敢於批評儒家思想的文獻及戲曲和通俗小說如宋元雜劇﹑話本小說﹑明代傳奇等。

歷史上對乾隆修《四庫全書》有不同評價,有人認為修書對保存及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有貢獻;也有人指乾隆以修書為名,禁錮思想為實。本問題幫助大家從不同角度看乾隆及《四庫全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讓大家嘗試由不同人物的位置看問題。但至少應該公平的看待對中國真的影響,“萬馬齊喑”是事實,文字獄是事實,思想被禁錮的愚昧無知,也是事實。

《四庫全書》保存中國歷代不少接近失傳的典籍,並校正典籍中的訛誤脫漏。但修書期間同時抽毀及禁制壹些書籍。乾隆壹朝致力編修《四庫全書》,但大興文字獄,戕害讀書人,對中國後來的科技文化發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負面評價

四庫全書其實並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古籍整理。甚至可以說,這是壹場表面上的古籍整理,實際上目的是將古代的文籍篡改以刪去不利之處保留對其有利的部分。所以這並不是什麽文化整理,而是粉飾的焚書坑儒,而且較之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大量珍貴的史料遭到篡改或銷毀,不得不稱是中國歷史上壹個文化浩劫。

它的收集在客觀上其實毫無價值,所謂的‘整理之功’只不過是集聚篡改後的糟粕罷了。

文人魯迅在批評明清和民國文人時表示:“現在不說別的,單看雍正乾隆兩朝的對於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壹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裏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清朝的考據家有人說過,“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妄行校改。我以為這之後,則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變亂舊式,刪改原文;今人(民國)標點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亂點壹通,佛頭著糞:這是古書的水火兵蟲以外的三大厄。 ”----(魯迅《病後雜談之余》)

“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吳晗

四庫全書正面評價

雖然《四庫全書》在編纂過程中,有刪削、挖改內容等過錯,但是在某些方面也起到壹定的作用。其次,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輯佚、校勘、目錄學、匯刻叢書等方面給後人留下許多有益的啟示:在輯佚方面,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佚書並收入《四庫全書》者***有385種,為後代的輯佚工作提供了壹個良好的範例;在校勘方面,為後代的校勘工作樹立了壹個良好的榜樣;在目錄學方面,《四庫全書總目》的編纂方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匯刻叢書方面,清人以《四庫全書》為榜樣,掀起了編刻叢書的熱潮。近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和《續修四庫全書》也有出版,。

嘉惠學林,功在千秋——國學大師季羨林

傳世藏書,華夏國寶——著名學者張岱年

《四庫全書》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傑作,壹直被學界譽為東方文化的金字塔。——研究員羅家祥

《四庫全書》幾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主要典籍。——《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