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演變
郎,形聲字。從邑(阝),篆書像人體和居住區表示和地方有關;良(liáng)聲,良是郎的初文,指宮廷延廊,侍衛人員多守候在延廊,故郎也用作帝王侍從官的通稱。《說文》:“郎,魯亭也。從邑,良聲。”
春秋時魯國有兩地名都稱“郎”,壹為魯近郊之邑,在今山東省曲阜市近郊。《春秋》壹書中的“郎”多指此地。壹為遠邑,在今山東省魚臺縣東北,為費伯之食邑,其後以邑為氏。“郎”也是官名,秦代設郎中令。
為侍從官。現代漢語所稱的“郎”是假借義,“郎”從“良”聲,《詩》中多稱女子所愛之男子為“良人”,“郎”即由此發展而來。後來泛指青年男子,也可指女子,如“女郎”。?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魯亭也。從邑良聲。魯當切
說文解字註
郎,魯亭也。春秋隱元年。費伯率師城郎。桓四年。公狩於郎。十年。齊矦衞矦鄭伯來戰於郎。莊八年。師次於郎。以俟陳人蔡人。三十壹年。築臺於郎。
哀十壹年。戰於郊。檀弓作戰於郎。鄭曰。郎、魯近邑也。杜雲。郎、魯邑。高平方與縣東南有郁郎亭。按以郎為男子之偁及官名者、皆良之假借字也。從邑。良聲。魯當切。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