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
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李白《把酒問月》)
**對聯**
簫心冷對天山月
劍氣遙連領海雲
玉兔東升,千江有水千江月
金雞曉唱,萬木朝陽萬木春
天藍近黛寂無憂 壹彎新月蕩輕舟
杯中盛月照古今 月下悲歡幾度聞
天藍近黛寂寞情 廣寒昶蛾嘆清幽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萬年,月影萬年。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趙嘏《江樓感舊》)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李商隱《無題》)
**傳說**
傳說帝堯時代,天上突然出現十個太陽,給神州帶來了恐怖和災難。壹個叫後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個太陽射了下來,替萬民消除了災難。王母娘娘賜給後羿壹包不死藥。後羿的徒弟蓬蒙知道後,趁後羿不在,威逼他的妻子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危急之時拿出不死藥壹口吞了下去,頓時,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後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與流傳甚廣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輯《靈憲》則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將往,枚占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托身於月,是為蟾蜍。”嫦娥變成癩蛤蟆後,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藥,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國關於月亮的神話最早載於《山海經》《楚辭》《淮南子》等古籍中。
●關於月亮,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義等故事。
●傳說月亮裏有壹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被貶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隨砍隨合,後世因而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月食**
月食
lunar eclips
月球被地影全部或部分遮掩的現象。月食壹般都發生在望日,即夏歷每月的十五或十六日,這時地球運動至太陽和月球之間,但並不是每個望日都可能發生月食,因為黃道和白道之間有交角存在,所以只有在望月夜,月球又走月食的連續照片,可見到地球影到黃道和白道交點附近時,地球上的觀測者才能觀看到月食。每年發生月食數壹般為2次。太陽的直徑比地球的直徑大得多,地球的影子可以分為本影和半影。地球的直徑大約是月球的4倍,在月球軌道處,地球的本影的直徑仍相當於月球的2.5倍。當月球始終只有部分為地球本影遮住時,就發生月偏食。而當月球全部進入地球本影時就可以看到月全食。如果月球進入半影區域,太陽的光也可以被遮掩掉壹些,這種現象在天文上稱為半影月食,但由於在半影區陽光仍十分強烈,多數情況下半影月食不容易用肉眼分辨,然而事實上半影月食是經常發生的,據觀測資料統計,每世紀中半影月食,月偏食、月全食所發生的百分比約為36.60%,34.46%和28.94%。
■月食
月全蝕月蝕是壹種特殊的天文現像,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份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現看到月球缺了壹塊。
也就是說,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 (或幾乎) 在同壹條直在線,因此從太陽照射到月球的光線,會被地球所掩蓋。
以地球而言,當月蝕發生的時候,太陽和月球的方向會相差 180 度,所以月食必定發生在‘望’(即農歷15日前後)。要註意的是,由於太陽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 (稱為黃道和白道) 並不在同壹個平面上,而是有約 5 度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於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附近,才有機會連成壹條直線,產生月食。
■有哪幾種月蝕?
月全蝕:當整個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內時
月偏蝕:當月球只有部份進入地球的本影時
半影月蝕:此時月球只是掠過地球的半影區,造成月面的光度極輕微減弱,所以較不易為人發現。
■月全蝕七步曲
月全蝕後半影食始:月球剛剛和半影區接觸,這時肉眼覺察不到。
初虧:月球由東緣慢慢進入地影,月球與地球本影第壹次外切。
食既:月球進入地球本影,並與本影第壹次內切。
食甚:月圓面中心與地球本影中心最接近的瞬間。
生光:月球在地球本影內移動,並與地球本影第二次內切。
復圓:月球逐漸離開地球本影,與地球本影第二次外切。
半影食終:月球離開半影,整個月食過程正式完結。
■妳知道嗎?
由於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這也意味著在發生月全食時,月球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內,所以不會出現月環蝕這種現象。
月食每年最多發生3次,有時壹年也不發生壹次。
■月食與科學研究
最早的月食記錄是前2283年美索不達米亞的記錄。中國在漢朝時,張衡就已經發現了月食的原理。前4世紀的亞裏士多德根據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圓形而推斷出地球是圓的。前3世紀古希臘的天文學家阿裏斯塔克(Aristarchus)、前2世紀的喜帕恰斯(Hipparchus)都提出過通過月食來測定太陽、地球、月亮的大小。
月食是自然界的壹種現象,當太陽、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幾乎在同壹條直線上時(地球在太陽和月球之間),太陽到月球的光線便會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蓋,產生月食。
月食的時候,對地球來說,太陽和月球的方向相差180°,所以月食必定發生在“望”(即農歷十五前後)。要註意的是,由於太陽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分別稱為黃道和白道)並不在同壹個平面上,而是約有5°的交角,因此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於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附近,才有機會形成壹條直線,產生月食。由於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這也意味著在發生月全食時,月球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內,所以不會出現月環蝕這種現象。
月食每年最多發生3次,有時壹年也不發生壹次。
月食可分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種。當月球只有部分進入地球的本影時,就會出現月偏食;而當整個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之時,就會出現月全食。至於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過地球的半影區,造成月面亮度極輕微的減弱,很難用肉眼看出差別,因此不為人們所註意。
以地球而言,當月蝕發生的時候,太陽和月球的方向會相差 180 度,所以月食必定發生在‘望’(即農歷15日前後)。要註意的是,由於太陽和月球在天空的軌道 (稱為黃道和白道) 並不在同壹個平面上,而是有約 5 度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陽和月球分別位於黃道和白道的兩個交點附近,才有機會連成壹條直線,產生月食。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萬年,月影萬年。
杯中盛月照古今 月下悲歡幾度聞
天藍近黛寂寞情 廣寒昶蛾嘆清幽
天藍近黛寂無憂 壹彎新月蕩輕舟
簫心冷對天山月
劍氣遙連領海雲
玉兔東升,千江有水千江月
金雞曉唱,萬木朝陽萬木春